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特征

2018-09-25 09:42刘海为翟义佳周敏洁魏双双郝米琪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网络舆情影响因素

刘海为 翟义佳 周敏洁 魏双双 郝米琪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基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习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引领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影响因素;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18-02

当下是网络发展的大环境,如今人们已经紧紧地和网络相连接,网络舆情也就是网络大环境下的产物,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1]。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现实情况中也有很多大学生受不良的网络舆情影响着,所以引领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想要做到正确的引领就要清楚明白什么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判断与看法。

一、调查研究概述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数据,辅以文献研究法得出有关结论。针对上海市近10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发放300份纸质问卷。线上问卷星平台回收200份问卷。线下纸质问卷共回收294份,剔除无效问卷43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51份,问卷发放整体有效率约为90.2%。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处理,并画出相应图表,做出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类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方面。①认知水平:认知水平指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与其知识水平、信息储量、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学习专业、年级高低等相关。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不容易盲从他人观点,能够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舆情事件,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高校网络舆论已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尤其是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新兴力量,引导舆论发展方向[2]。然而,部分大学生网民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面对网络上的多元信息时,无法做出比较合理地选择,出现“信息异化”现象[3],即不能有效控制信息,且为信息所奴役、支配,逐渐丧失主体意识。他们的信息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和其他大学生网民对待网络舆情做法的影响,缺乏自我认识从而失去或部分失去自我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所以,他们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易被他人观点所左右,成为主流舆情的一员。从学历这个影响因素来看,大学生所处学校、年级的不同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产生影响。调查问卷研究显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所处环境,所学知识,所了解的舆情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相比较而言,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会更理性,不仅仅从理论层面或学生角度去看待,还从当事人角度和现在社会的角度分析网络舆情,其视野会更加宽广。②个性偏好: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倾向,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娱乐报道、校园生活和社会、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一点,这可以体现出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共性,体现出所共有的兴趣指向。而从个人出发,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的差异使得其对待不同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会有一些微小的不同,对待同一舆情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就是大学生个人的个性偏好影响的结果。③其他因素:其他一些偶然性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可能某一舆情在偶然的时机恰好引起某大学生或某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2.客观方面。①社会价值与社会关注度的影响:网络舆论自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大小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选择、判断和自身立场。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引起关注,得到传播,首先是具有价值。这个价值可能代表某部分人的利益,或者是折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或其他问题,值得人们去讨论,去发表看法和观点。社會关注度的大小与网络舆情自身的社会价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立场、看法、观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社会关注度的大小也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情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民和社会网民,激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在客观上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看法。②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双刃性影响: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具有双刃性。一方面,当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完全重合时,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正确构建,引导着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的方向,引导着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意见和情绪;另一方面,当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偏差过大时,拟态环境中的信息污染会误导大学生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判断,误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效应,若有效引导,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有利于促成大学生群体价值、信念的实现;反之,若缺乏引导,则有可能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误导大学生群体,造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偏离正确轨道,甚至失去控制,影响社会稳定[4]。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1.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态度上较为理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大学生没有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者转发过未经证实的事件。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在参与到网络舆情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舆情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辨别,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68%的大学生在参与舆情讨论时会考虑其行为后果。仅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舆情讨论的影响,多数被调查者仍会对舆情事件持有自己的看法。可见,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舆情的过程中是有理性思考能力的,能以冷静、理性的态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度有所考虑,不盲目跟风,发泄不满,传播虚假信息,有一定的求实欲,能够对事实做出基本合理地判断。

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面较分散。将网络舆情分为七个大类,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舆情的关注点较为分散。关注点涉及了时事新闻、娱乐、校园生活、自然灾害、国家政策、财经、社会[5]各个方面。单从数量特征上来看,新闻媒体事件及娱乐报道、校园生活、社会安全是关注点相对较集中的三个方面。这些信息主要是与社会时事、校园动态息息相关,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会引起网络舆情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接收也会不断更新,重新认知,并引发讨论。同时,社会群众对统一网络舆情事件不同看法的碰撞,容易影响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将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多元化、分散化发展的趋势。

3.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个体主观色彩。据《2016年网络舆情生态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优势移动互联网本身向着低龄群体渗透,“90后”乃至“00后”正在成为舆论场中的重要群体,19—27岁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热点舆情事件中最主要的发声群体,占比约四成。大学生群体现已是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同时大学生又具备了独立的认知意识和判断能力,寻求个性独立发展的意识增强,批判意识强,自省意识弱。[6]大学生会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对接其收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主观的判断和分析,具有浓重的个体主观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毅.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12,(2):12-15.

[2]余亮.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因素分析[A].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77-180.

[3]冯相磊.信息异化现象研究综述[A].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5):7268-7230.

[4]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A].江苏高教,2014(3):123-125

[5]刘鹏飞,周亚琼.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案例库[G].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6]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网络舆情影响因素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