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8-09-25 09:42张祥董召娣田巧凤陈媛陈源陈德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0期
关键词:出路农业院校实践教学

张祥 董召娣 田巧凤 陈媛 陈源 陈德华

摘要: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在开展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本文以扬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例,列举了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134-03

實践技能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中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将实践技能素质教育作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更为明显。据王伟等调查,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实践技能培养主要由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传统实验室途径;二是实验基地途径;三是实践性校企合作途径[1]。其中实验基地实践教学途径由于可以培养大学生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在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广泛开展。但由于各院校基础条件存在差异,其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开展水平不一。2015—2017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下针对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开展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即“大田实训计划”。该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周年的作物种植了解耕作制度、作物生长发育特征、高产栽培要素、农业经济等方面知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总结了在此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为高等农业院校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困境

1.实验基地“时空”保障不完善。“大田实训计划”主要针对农学专业2015级219名本科生开展。人均按100m2农田面积实施,共需用地32.8亩。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内实践基地具有500亩标准化农田、800m2塑料温室、1000 m2盆栽实验场,虽然在总面积上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校内基地首先用于科研实践,致使该计划实施地点只能安排在校外实验基地。这导致了以下两方面困难:首先,在空间上,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只能选乘交通工具去校外基地开展有关实践学习,造成实践教学成本和教学组织难度增加;其次,在时间上,学生人数众多,课程进度不同,加之上述空间问题造成组织实践教学只能选择学生时间相对充裕、集中的周六和周日,因此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受到了较大限制。但由于作物生产季节性比较强,而大田实践又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制订的计划有时不能正常完成,这就会造成学生观察困难和不及时,从而影响实训效果。

2.实践经费分配不合理。充足的经费是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大田实训计划”过程中,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占总费用较大比例。据统计,“大田实训计划”实施期间实践指导教师集中组织学生参加播种、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生育期观察、测产及收获5—6次,学生分散前去观察3—4次。虽然学校承担了所有种子或种苗、肥料、农药、调节剂、工具等材料费用,然而交通费、食宿费却需学生自行解决。这无形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大部分学生经济实力有限,基本不愿承受额外的费用;第二,降低学生了参与实训计划的热情,甚至部分同学产生了抵触情绪。据实训指导教师统计,集中实践由于有教师带队监督,学生出勤率可达90%,但学生认真积极性不高。而分散自行前去观察的任务,50%以上的学生都会出现缺勤等情况。这无疑降低了实训效果,违背了实训的初衷。

3.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目前,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只有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开展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但其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大纲修订不及时,学分体制构建滞后。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改革的压力下,农业院校往往先行开展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再开展教学大纲修订,给予相应学分。但由于教学大纲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编入大纲、没有相应学分,造成该实践教学开展起来“名不正,言不顺”,教师抓手少,学生不积极。只能凭借院校、带队指导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加,但实践教学效果差,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第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田间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田地面积大,人员分散,田间实际出勤的人数和出发时往往不一致;学生在完成报告时,同组的人由于实验数据相同,存在抄袭现象,雷同报告较多。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4.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相关环节众多,按照农作物生产经营流程可分为:产前(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物化的提供与推荐,及技术培训,政策帮扶),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收购、运输、结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农业耕种环节都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三个环节的重复工作。而农学专业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目前,大部分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偏重于产中,而对产前、产后关注程度不高。如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开展的“大田试验计划”中,学生第一季种植作物为蚕豆、大麦、小麦、油菜,第二季种植作物为甘薯、大豆、玉米。但是产前环节的种子或种苗、农药、化肥、农机准备以及最基本的种植作物各类都是由学院老师所决定和完成的;产后环节的产品销售、最终产品收益的计算等环节也主要由实验基地完成。而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到上述环节中,这一方面剥夺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参与基地实践教学的热情,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师队伍力量有待加强。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此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这易造成个别学生偷懒或不认真实习。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

1.优化实验基地功能、强化校内基地建设。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农业高等院校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3]。但在当前形势下,各高校校内实验基地面积受到较大限制,即使保留的校内实验基地也要优先满足科研需要,用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面积更少。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内基地建设:第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目前形势下单纯增加校内实验基地面积,实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校内基地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融合,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加入不同科研项目。在此过程中,既可利用校内科研实验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便于学生观察记载;也可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学校指导和扶持优势专业实验基地建设。如果每个学院都建设各自的校内实训基地,不仅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基地建设不易达到高水平。因此,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在优势专业所在学院组建优势专业实验基地,专业相同或类似的学院可共同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基地培训人数,也可减少基地空置时间。

2.加大经费投入前提下,合理分配经费。据刘卫民调查,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和缓慢增加的教学经费导致了人均教学经费下降[4],且高校对传统农科专业的经费投入减少。这不利于农业院校农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科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此外,针对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农业院校应将经费合理分配,加大交通、食宿及学生补助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负担。此外,投入的经费还应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

3.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周数。同时与学生积极沟通说明通过该实践学习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建立柔性的实验基地教学管理方式,推行多学期制的弹性教学模式;最后,强化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制订一系列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工作记录等,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有章可循,保证了人才培养正常、有序、高效开展。

4.“向前、向后”延伸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积极性。如前文所述,农业环节众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但是在以往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或其他实践教学中,农业高等院校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产中”环节,如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等。而对“产前”、“产后”环节关注不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5]农业教育是农业的百年大计,为了实现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就要努力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还应具有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因此,在实验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产前”、“产后”环节中,如种植作物品类的选择、种植制度的安排、农药化肥的选用以及最终收获农产品的销售、种植收益的结算等。只有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业各个环节,才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科技创新的潜力,最终系统地掌握农业相关技术。

5.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首先,聘请班主任或辅导员进入指導教师团队。由于班主任及辅导员对学生更加熟悉,可以针对个别不爱劳动、不动手操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且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师,学生积极性较高,可有效杜绝学生缺席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理论知识及生产实践,尤其加大对农业产前、产后知识的培训。第三,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在“传、帮、带”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实验基地教学体系,对于各院校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合格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张赛男,李娇.农业院校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程的主要途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246-248.

[2]黄合婷,何新荣.实验教学质量保障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92-93.

[3]黄占旺.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机制的探讨[J].学园,2010,(12):10-11.

[4]刘卫民.高校教学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农业会计,2008,(7):8-9.

[5]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出路农业院校实践教学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