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维
摘要:如何理解好、落实好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式课程文化,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改革的探索和课改工作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更完美地呈现给高职教育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模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61-02
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堂与其他思政课一样,面临多方面挑战:“出勤率、抬头率、满意率”已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新形势,响应党和国家“立德树人”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改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职学生特点
面对信息源日益增多的高职学生,教学不研究对象,满足于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只会固化教学思维、因循守旧,育人路越走越窄。要想实现课堂效果,达到育人目的,思政教师要认真研究授课对象特点,少一些道理,多一些事例,产生共鸣,入脑走心。
一是轻思政,重专技。“95后”学生主体追求自我和个性,对传统思政课的“填鸭式”教学兴趣不高。学生听其他课是嗷嗷待哺、如饥似渴,但听思政课经常百无聊赖、心怀抵触。人民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性认同高于情感认同,即在理性认识上明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但在情感上兴趣不高。二是理论薄,实践好。在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里,高职学生属于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分数较低,而且近几年随着单独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通过高考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是感性强,理性弱。高职学生单纯、可爱,处理问题的方式多以感性为主,不会考虑太多因素,师生相处比较容易。高职学生往往在高中阶段,是很少有机会获得老师表扬的群体,所以在高职的校园里,老师的一个赞许、一个肯定很容易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二、“大思政”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宽泛,涉及面广,及时性强,教学对象涵盖全校所有年级全部专业,师资队伍来源不一,学科背景多元。在内容讲授上課程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社会,重点解决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课程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学目标”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目标”相融合,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即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体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初探
本次课程改革是课程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形势与政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新式的课程文化,以共建共享为前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根本,以多元评价方式为保障,强调课程的民主性。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形成“以人为本”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1.以专题讲授为基础,依托两种结合。一是必选与自选相结合。每个学期末,思政部都会提前布置好下学期“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以便大家在假期时就可提前准备。例如这学期“形势与政策”必选专题是《十八届六中全会》,其他专题的内容授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讲授。二是稳定与变化相结合。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变动性和时效性,课堂时间还很有限,想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很多,所说我们尝试在每节授课前拿出一部分时间对一周发生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讲解、点拨,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此为抓手,引入当天要讲的内容。
2.以课外实践为补充,探索两种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育人始终,在实现“专题式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创新”、“过程性成绩评定”等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课堂搬进革命纪念馆,搬进企业工厂,搬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沿,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有特色,实践教学有亮点,立德树人接地气”的良好育人局面。
一是校外主题教育。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校外联系了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满劳工馆和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除常规课堂讲授外,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对该门课程的实践建设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在2015年讲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后,我们带领学生到丰满劳工馆万人坑参观,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实地探究;在2016年讲授《东北抗联精神》专题后,我们又带领学生到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魏拯民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学生们通过影像雕塑、场景模拟、电子演示屏等高科技表现手段,全面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一幕幕历史画面。二是校内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例如由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指导的历史文化协会,2016年成功承办了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之崇德尚技、优教毓秀”集邮展活动。题材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经典、吉林市风土人情为主,使得学生接受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以多种评价方式为手段,实行两类考核。随着“形势与政策”课改工作的深入,配套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结合:一是过程与终结相结合,即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主要以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作为考核内容。比如:给予每堂课都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竞赛,并为学院取得名次的学生期末总评分数照顾的政策。终结考核选定综合性较强的内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课程与素质相结合,即课程考核应结合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所培养的文化素质内容列为素质考核项目,并将文化素质考核的形式提升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
四、课程改革的后续思考
课改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变学生为主体,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主导,离开教师,转为课下,我们的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即使课上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课下仍然纹丝不动。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课改工作中,我们还应加强如下工作。
1.加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需加大对学生线下的引导,积极开发形势与政策网上学习资源,开发和制作微课、慕课,充分运用“蓝墨”云班课堂,使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弥补传统教学带来的时效性不足问题。
2.加强社会实践调查。学校各级部门要注重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学生了解省情、市情、校情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调查,汇聚民生百事,掌握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地方发展和校园建设献计献策。
3.提高教师自身能力。课改工作好比摸石过河。老师们之前都没有相关经验,前期的改革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对于课改把握上和要求上难免有些出入,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少走一些弯路,尽快达到课改目的,教师们要勤于学习,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掌握使用新传媒介和新技术的能力,扩大对外交流。为做好课程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时俱进,继续前行。
4.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将更加突出。学校也需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为课改提供智力支持。
两年多来,在课程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辛苦工作下,我们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课改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课改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课改的方式是教法创新。
参考文献:
[1]魏林,程早霞,吴庆文.“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2).
[2]彭庆红,潘红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3]王丽华.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