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双手中绽放

2018-09-25 10:23陈琴
赢未来 2018年2期
关键词:测力计浮力动手

陈琴

[案例背景]

《水的浮力》是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的知识。这一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课本中有很多小实验、小方法,蕴含着非常多的科学道理。若单纯的运用知识讲述式教学方式,可能学生记住了科学知识,但不会知其所以然,也难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导向下,有必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在合作探究、趣味活动中,运用双手,合作交流、实践探索,自主发现科学知识,总结出科学规律与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案例呈现]

课件呈现“死海不死”,人在死海上漂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底下的乒乓球慢慢地浮到水面”。导入新课。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处在液体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人、船和乒乓球托起,以致它们不会下沉,这是因为受到了什么力所导致的?

观看视频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兴趣导向下,展开新课探究。

片段一:物体放入水中受到了什么力?

1. 激趣导入,引出浮力

教师借助多媒体再次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缓缓上升的氢气球、浮在空中的汽艇、水中的天鹅、远洋的轮船等。

师:为什么氢气球会上升,轮船漂浮在水面上靠的是什么力呢?

生:浮力。

师:是呀,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浮力就是那双无形的手,将氢气球、轮船往上托。正如我们进入水中,会感觉到人变轻了,是因为浮力将我们往上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探究这些问题,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方法?液体对哪些物体会产生浮力呢?

2. 动手探究,发现知识

在任务导向下,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准备工具,弹簧测力计、实心木块、装有水的水槽。学生分为4人一组,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制定探究计划,展开动手实践探究。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展开动手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步骤如下:

(1)先将实心木块放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它的重力。读出示数1.2牛。

(2)再将实心木块浸入水中,不浸没,只有一半浸入,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变为了0.6牛,读出示数并记录。

(3)观察记录、合作分析,猜想实验结果。

学生动手实践后,分享实验结果,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第二次示数变小了,说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了向上的浮力。

计算得出浮力大小为:1.2-0.6=0.6牛。

师:能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受到的浮力方向向上,放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次用的称量法。

3. 延伸拓展,总结规律

师: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还有个疑问,所有放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根据刚才这个实验,并不能得出来呀?

根据教师的质疑,学生进一步实验,将实心木块由没浸入到慢慢浸没,发现示数在不断减小,说明重要接触到水,物体就会受到浮力。

并根据汽水瓶压入水中会快速上升、弹簧测力计下的小铁球浸入水中后,示数也会变小。说明放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师:水能对放入水中的物体产生浮力,那么其他液体呢?

不断的质疑下,学生进一步探究,将水换成了酒精、食盐水,发现弹簧测力计也会有示数减小的情况。说明进入液体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的浮力。

师:大家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运用实验来验证。

……

片段二: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

1. 提出问题,引出猜想

师:刚才这个实验,大家用双手获得了智慧,总结出了科学知识。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给大家。你们躺在浴缸里会有什么感觉?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人会感觉轻了一些,水面会上升。

师:是呀,你回答得非常棒,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生:人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感觉变轻了。人进入后,水就会漫上来。

师:你的观察能力很棒,在人进入浴缸,水面会上升,是因为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根据这个大家猜想下,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猜想:

(1)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吧?鸡蛋放入盐水中会下沉。鸡蛋浮沉就能说明。

(2)是不是跟放入水中的深度有关呢?

(3)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吧?

(4)与物体的重力有关,越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5)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它会沉下去漂浮。

……

在这么多猜想下,学生创意思考。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双手来验证猜想。

2. 动手探究,验证猜想

B小组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于是展开探究。

假设:浮力大小与排开的那部分水的多少有关系,排开水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B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开始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1)在溢水杯中裝满水,将小烧杯放在它的出水口下面。

(2)把实心木块放在弹簧测力计上,得出它的重力G物。

(3)把实心木块放在溢水杯的水中,完全浸没,得出测力计示数F拉,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物-F拉。

(4)将小烧杯中收集到的溢水杯溢出来的水放入量筒中,测出它的体积V排液,算出排开的水的重力。G排液=ρ液gV排液。

通过B小组记录下每一步实验得出的数据,并对比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水的重力,发现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也就是说,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这里的液体是水。)

其他小组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物体进入液体后,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进入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物體的重力、质量、密度、形状无关。

[案例分析]

“智慧,在双手中绽放”。在《水的浮力》这一小节科学知识教学时,教师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将知识教学变成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双手,在大脑思考与互动交流下,绽放创意思维,动手探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说明了生活中很多现象的原因,也解决了很多科学问题,获得了知识与方法,发展了核心素养。

结合本次教学案例,总结的经验如下:

1. 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

“实践出真知”,“教学做合一”都指出,动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过程。科学只有在动手实践中才能被发现和总结出来,初中科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很多情况下,由于时间限制和学习任务重,教师将一些知识以传授式直接传给学生,或运用多媒体来呈现,这对学生来说,印象都不深刻,没有学生自主思考与动手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动手中探究,获得真知。

2. 要给予恰当的介入指导

学生的自主或分组合作,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生本理念下,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了,也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管了。而是应该由教师科学预设、恰当引导、适当介入。在学生遇到困难、发现问题、难以继续时,教师要给予情感激励、方法点拨、提问引导,让学生获得进一步探究的勇气和决心,也让他们在教师辅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突破口,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

3. 要鼓励总结规律与方法

每一步动手探究,都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都会有一些思考、观察,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记录好每一步的操作步骤、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总结规律和方法,收获科学知识与方法,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总结也是互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在总结中才能逐步建构出更加完善的科学知识网络。

结合本次案例进行分析,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1. 与实际生活结合得还不够

本次教学案例研究的问题是《水的浮力》,这个课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动手探究中,让学生在动手中绽放智慧和发现知识,所以,在与实际生活结合方面远远不够。只是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呈现,及举例子时与生活结合了起来。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契合生活实际,鼓励解决生活问题这些方面,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够,需要进行改进。

2. 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还不够

此次教学设计,重在将课本中的知识、实验,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得出科学知识与方法。但是在教学设计上,较多的运用了课本中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和激励方面还远远不够。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需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和挖掘方面,还要下功夫。

3.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还不够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和探究,就难以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契合生活,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科学道理。本次教学案例,较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提出探究主题,学生的自主质疑却很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自己质疑并提出探究主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质疑能力的培养存在于科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需要教师多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测力计浮力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动手演示找错因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