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來说,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对薄弱,同时,还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而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就要将最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数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游戏;教学策略;效率和效果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差,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理解不清、学习兴趣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并且,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都比较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意义,“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习效果和效率自然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数学游戏恰好符合学生爱玩好动的性格特点,能够最大幅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而完成高效课堂的创建。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将数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来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集中能力相对较差,小学生很难聚精会神地听一整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数学的公式和抽象的数学定义时,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明显和严重了。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奇偶爱学活动中来。并且,小学生是最喜欢游戏的群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组织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锻炼学生集中精神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我说动作你来做”的游戏,笔者做动作,学生要模仿笔者做一样的动作,但是方向要相反。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都很开心。在游戏结束之后,笔者为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你们要反方向才能和我的动作相同。学生在经过游戏之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很高,同时,也就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技巧和方法。由此可见,游戏的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
二、 利用数学游戏,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环节,并且,教师还利用游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同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以师生互动、全员参与为原则,把握游戏环节,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比如:在《东西南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笔者与学生的互动,笔者设计了“指方向”的游戏,由笔者发出指令,学生要指出相应的方向,做错最多的学生要为大家表演节目。经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就掌握了东西南北的概念,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笔者之间的距离。
三、 利用数学游戏,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数学游戏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为了整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以小整体的形式进行游戏。在这样的模式下,就需要发挥整体的实力了,只有整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合作,发挥团队的精神和能力,才能够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就要创建需要整体完成的游戏,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图形的分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看谁猜的快”的游戏。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道博.试分析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6):118-119.
[2]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72-74.
作者简介:
孙仁静,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