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儒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高校管理带了很大的冲击,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但是互联网也带来了不利的方面。作为学之骄子,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比较突出,本文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互联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充裕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极大地对当代高等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作为当代天之骄子,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变得越发突出起來。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术质量,更要重视心理质量,两者之间,不可偏废。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卢克斯指出,思想和信念有助于塑造他人的最初偏好。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思想和信念有助于为我们研究研究生心理问题,为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养成提供了科学的途径。
一、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当代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培育力量,其培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依赖力量。只有对其心理问题有全面知悉,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通过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的纠结
尽管各大学都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通过观察发现,研究生的自我认知还存在非常纠结的地方,那就是自我角色认识模糊,人生规划不清楚,在很大程度上既存在自我封闭,也渴望社会认同;既希望走入社会,又恐惧进入社会。事实上,认知偏差、人际矛盾、意识观念等问题弥漫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心理深处。据调查,2014年国内外十大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宪政思潮,作为思想最活跃、反应最敏捷的群体,当代研究生一方面狂热地接受这些学说,一方面又缺少有效地引导,而这些不同思潮的碰撞,又极大地增加当代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的纠结,在这个新时代,各种分离而有矛盾的思潮正在瓦解或摧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认知,也加剧着自我认知的模糊和纠结。
(二)人际和谐的冲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又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进行学习。”当代研究生录取的多元性以及人文、地域背景的不同,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在研究生中,既有推免的研究生,也有特招的研究生,这不可避免造成意识的冲突。既有在职场工作多年的往届生,也有一战成名的应届生,这也可能造成观念上的冲突。既有来自名校的应届生,也有同等学力考生,这也可能造成学历上的冲突。而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形成了人际冲突的叠加,影响了彼此的和谐共处。诚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无意识内容的“投射”才会出现;也只有在出现了“投射”之后,人格的整合才有可能出现,这让我们在处理研究生心理问题时,必须重视人际和谐中的“投射”作用,不正当的投射只能使人际和谐更为冲突,这对新时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研究生社会心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社会责任的淡化
互联网的普及,给当代研究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多元的窗口,而这些通过互联网了解的知识多呈碎片化状态,对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在当代研究生缺乏社会责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互联网的普及在这方面所发挥的腐蚀作用不可忽视。互联网的普及,对在原有体制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个体的主体基础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了政府和公民之间责任的污名化。一方面,“政府可能会展开运动,使某些思想非法化,并限制那些思想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传播,让公民很难了解他们,这弱化了研究生对社会的参与度,减少了责任感。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加之多元思潮的冲击,使研究生在对社会责任担当上产生了角色模糊,以致当代研究生在面对社会责任时,首先产生的是自己能做什么及自己不能做什么的观念。这种观念成为阻止了当代研究生走出社会责任困境的魔圈。
二、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解决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以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成极化状态进发出来,造成当今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社会压力不断累积,加之多重价值观念的叠加冲击,给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严格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新矛盾,建立动态有序、依法有制以及完整的心理教育机制,就一定会迎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丰硕成绩的新未来。
(一)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机制
卢梭说得好“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的父亲,也没有权利命令孩子去做对他一无是处的事情。”对于研究生来讲,在度过大学时光后,显然其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其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能够在千军万马中走上新的学习台阶,其可塑性也是显而易见,而这种可塑性和其自有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时,也必须重视研究生自我认知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内因作用,激活其内在原动力。
首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荣格说过“心灵的天赋并不像智力和技能天赋那样显而易见或是给人印象深刻”,这就要求善于通过激发研究生的心灵天赋,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通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施“美的教育”等主题多样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互动调节机制。卢梭说过“为了让我们生活的跟智者一样幸福,希望有人能给我们提供智者的样板,让我们去仿效,而不是硬塞给我们一些令人厌烦的法律、义务和命令,强迫我们去做那些并非源自大自然的要求,而仅仅是来自人的愿望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通过榜样教育,建立相应的自我感应机制,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实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这种有效互动中,增加自我认知的提升。
最后,要给与研究生自我认知的修补能力。“对某个正在发展的人投以鬼祟的眼光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个‘自己完成的独特职责。”要尊重和理解研究生在自我认知中的差异和不足,允许学生通过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实现“自己完成”,从而增加研究生的自我信心。
(二)要增加意志培養能力
解决研究生问题,在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机制后,要注重研究生的意志培养能力建设。歌德说得好“人间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和最强烈的愿望,也就是增加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完全其人格培养。要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多种机制,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打破孤独隔离,实现情感碰撞、行为纠偏,最终形成良性的德育培养机制,增加意志培养能力。在意志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合作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合作学习,使“合作各方得以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了解雇主与学生的需求,使工作岗位与学生的学业目标相联系。”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向善追求事实上,意志培养能力并不是纯粹为了意志培养而培养,“说服几乎总是涉及一定程度的操纵,强调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而是要求通过意志培养能力建设,清晰认识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防止这些差错重复发生,只有通过增加自己意志的确定性、整体性和成熟型,才能使研究生本人在人生的征途中不迷航、不掉队,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可造之才。
(三)教师的软实力垂范行为
诚如荣格所说“任何人都不能培养人格,除非他本人具有自身的人格”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必须重视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强化其垂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既为我们办好教育提供了方向,也为我们加强教师队伍提出了时代的紧迫。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增加教师的职业紧迫感。“如果吸引是不对称的且导致硬实力反应,那它产生的就是脆弱性而不是权力。”教师职业在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中的职业紧迫感也很重要,否则就缺少对研究生的感染性。要让高校教师感受到职业神圣的同时,增加职业紧迫感,不断完善职业需求,增加职业责任。另一方面增加教师的自我教育。“每一个教育者应该不断地反问自己,是否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生活里完成了自我教育,从而达到了最佳学识,以及具备了纯洁的良心。心理治疗告诉我们,最具有疗效、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学识,亦非技能,而是医生的人格。教育也同样如此,他必须以自我教育为先决条件。”这要求高校老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在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上发挥榜样作用,从而推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良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