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融入学校集体教育的可能与路径

2018-09-25 07:29李俊堂
中国德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竞合

李俊堂

摘要当前,学校集体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如何处理集体中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人们重新理解竞争的涵义,树立竟合理念,从集体本身、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认识竞争融入集体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增加学生的竞争机会,让学生参与集体竞争规则的制定,在合作学习中尝试小组竞争,切实帮助学校集体教育完成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关键词集体教育;竞合;路径

一般认为,集体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消除个体间竞争。为了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凝聚力,教师最常用的方式是强调行为和价值认识的一致性,以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合作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等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兴起,更使得“竞争”成为讳莫如深的词。一方面,大家避谈竞争:淡化排名,取消分数评价,不分快慢班,等等,以此为标志改革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又打着提高学生未来竞争力的旗号,尽可能将孩子们卷入形形色色的“学习竞赛”当中。在这矛盾旋涡当中的所有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似乎都清楚地认识到,个体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在未来更“大”的、更具“决定性”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孩子在学习阶段就不能放弃竞争的历练。这也是竞争取向的应试教育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面对如此逻辑,对于学校集体教育而言,最为现实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掌控竞争局面,使之有利于集体和谐和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一、从排他到竟合:重新理解竞争的涵义

人们普遍认为,竞争的实质是建立在利益排他基础之上的对抗。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认为:“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在这种观念下,竟争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目标内容限定在利益范畴里,即只有利益存在,竞争才存在;二是目标对象的性质具有稀缺性,如果一方得到满足,则另一方必然短缺;三是利益分配的过程是定向和封闭的,竞争所求的利益无法达成互利共享,所以只能利己,利他必损己。因此,在多数人看来,竞争以私利为动机,“从本性上是一种恶”,必须在社会集体生活中尽力祛除竞争及其造成的危害。

但从竞争产生的先决条件看,主体的利益诉求、目标对象的质量与数量都是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會在历史时空中动态发展。从历史层面上看,竞争并非一开始显露“恶意”。在西语中,其本意为“一起赛跑”,表达的是“对共同目标的共同追求”。其内涵首先是对集体共同性的承认,有他者在场,遂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共同的追求。竞争排他性的充分显现是在私有制出现之后,个体的实践活动衍生为利益的竟逐,以利益获得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间差异的标尺,便形成了“同质竞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资本化身为利益的“代言人”,进一步窄化了个体差异性的标识,使竞争成为“资本的相互作用”,等同于“争名夺利”。可见,竞争以个体差异的标识为导向,随着历史的演进,标识发生变化,竞争的性质和形态随之更迭。

从空间上看,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竞争。但各领域的生产和分配方式不同,竞争的性质也大相径庭。在利益的相关领域,它可以表现为钻营利己,如国家或地区间的战争、市场经济中商人的逐利等;然而,在很多领域人们展开竞争的动机就在于竞争本身的魅力,在与他人的较量当中,个体充分展示自我,并通过他人认识到更好的自我,体现出昂扬的精神力量。如竞技体育就是表现运动员个体或团体的技艺和意志力,孩童的游戏中也存在竞争,它展现的是儿童感知他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因此,并非所有形式的竞争都是理性控制下利己的反映,呈现出恶的一面。

竞争意义的可变性表明,转变衡量个体差异的标识以及目标对象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竞争。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多元价值的达成,使得人们对竞争的认识更加全面和辩证,也更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合理使用竞争,在这一背景下,“竞合”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竞合,是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缺点的认识,在资本关系运作与分配中的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联。这种复杂关联表现在:

首先,两者不是在时空上的线性拼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耦合。不是一时竞争、一时合作,也非某个领域或环节竞争,另一个领域或环节合作,而是全程共在的“亦敌亦友”关系。其次,竞合关系的生成与维系既依赖制度又涵养价值观。作为一种复杂关系,竟合体系中的双边活动会比单向度竞争或合作有着更为精密的规则和程序,但这种复杂也意味着更多偶然性、随机性,需要双方在真实交往中展现出正义、诚信、开放等价值品质。越是复杂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就越需要超越契约的被动约束,彰显正确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性。卷入其中的个体会潜移默化地完成对这些价值的认同、内化与传播,实现内隐的价值教育过程。再次,竞合关系指向互利与未来。围绕竞争的争议,实质上是假定了利己与利他的“零和博弈”,这种博弈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法创造新的利益和价值,只会在参与者的对立中耗损,无法持续长久。所以,竞争往往着眼于自身或眼前利益得失这样的小格局,而竞合关系则致力于实现价值增值情况下的“帕累托最优”,它要求个体不仅满足于自身的获益,也必须使他人不断有所获益,方可将关系持续运作下去。

综上,竞争的意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绝非简单利己支配下的恶,它可以随着主体认识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完成由“恶”转“善”的过程。人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竞争增进社会福祉。

二、从遮蔽到开放:竞争融入学校集体教育的可能

竞争与集体是共生的,正确开展集体教育就必须正视集体内部或集体间竞争的问题。然而,长久以来集体教育中忽视或拒斥竞争的原因,除了对竞争意涵的片面认识之外,对集体和集体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颇,从而遮蔽了竞争融入集体教育的道路。因此,必须检视竞争融入学校集体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集体的组织性、目的性决定了竞争的必然性。尽管人们对于集体的精确定义莫衷一是,但都认为“集体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个有目的地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无论规模大小、内部成员被迫抑或自愿,集体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期待,推动成员产生竞争。一方面,集体的组织性有着强制意味,它通过管理和评价个体行为,实现资源、权利的有效配置,引发成员竞争;另一方面,个体对集体的依赖将自发地推动成员竞争。个体对集体生活有着天然的依赖,“他必须感到与社会一致,而不管这个社会可能多么低级”,个体对集体精神价值的认同,将集体期待内化为自我期待,产生荣誉感、廉耻感和进取心等价值情感,促使其自发地组织和参与竞争。因此,只要有目标和期待存在,集体就必然伴随着竞争。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机构,竞争同样存在,如果一味抑制,则必然导致教育活动的低效和平庸,而有负其所承载的责任与期待。

其次,学校教育的特点保证了竞争的多元和开放。学校教育对竞争的顾虑,主要源于对徇私的忌惮。但竞争并不会自然倒向专营私利,只有在目标同质且稀缺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就学校教育而言,这种极端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升学竞争。所谓升学竞争,是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和判定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中,受教育者的目标选择和评价方式是单一的,可获取的资源是稀缺且不可共享的,这就容易导致彼此的争斗和倾轧。然而,学校教育绝非升学考试的“预备场”,其旨归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集体帮助受教育者建构起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系统,为的是帮助其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将学校教育所得尽付于升学、以分数来度量学习的价值,把升学竞争等同于教育竞争,无疑是以偏概全。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内容和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内部竞争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从内容上看,学校教育采撷人类各类优秀文化,这些事实性和原理性知识兼具深厚的人文价值,而价值学习显然无法用节段式的、量化的考试进行评判;从学校教育的组织结构上看,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不能完全按照优胜劣汰的考试竞争逻辑加以对待。因此,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特点,把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可以为学校竞争提供更加多元开放的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偏向。

最后,社会进步推进学校中集体与个体关系的变革,引发竞争的新样态。学校集体教育的导向反映着社会对人才群体规格的要求。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自然经济主要依靠人力气的集合,彼时对集体的认识近似于一个“整体”的概念,它需要的仅仅是一个个无差别个体,这样的个体是无特长的、弱小的存在,他必须服膺“整体”的控制和指示,按部就班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在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个人私利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必须牺牲个人以成全集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个人理性和智慧之光重现,人们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思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卢梭看来,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都需要维护,而平衡两者关系的中介是契约。“找到一种结合形式,它(契约)用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每个人虽与众人结合,却只服从他自己,并且和从前一样自由。”以契约建立起来的集体是利益的共同体,其问题在于利益关系是流动的,而契约则相对稳定,后者难以完全保障个体利益的长久稳定实现,也无力培养人与人的精神凝聚力。在利益共同体当中,契约及其精神将人的生活世界割裂在机械而又破碎的职业世界里,造成了个体道德与集体精神的双重失落。以上两种集体形式都无法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无望解决竞争问题。在“整体主义”的思维中,竞争代表着私利的萌动,需要被打击遏制,而在利益共同体中自由竞争的无限制扩张则导致资源的巨大损耗,最终走向垄断僵化。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逐渐确立、经济全球化触角的不断延伸,使不同文明形式和价值立场有了碰撞交流的契机,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也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一方面,它赋予了个人和集体更大的自由度和任意性。个人不再被囿于特定区域、行业、身份等系统中,而能够自由地加入或退出各种集体组织,集体也不再是封闭的、单一价值主导的空间,变成了随着人主观意愿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更加持久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们自主协商共同参与制定的思想和行动准则,以促进人们在有序的状态下同步竞争与合作。在学校教育中,集体突破了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综合实践活动、模块课程、项目制学习、研学旅行等,将更多主体纳入到教育集体中来,主体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为了单一目标而展开竞争或合作的关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生成和调整的关系,也在彼此间关系中创造新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校教育的生成性犹如粘合剂一般,把竞争与合作、目标与结果、教学与评价等过去对立的概念有机结合起来。

三、增加与深化:在集体教育中融入竞争的实现路径

在明确竞争的含义并确定其可以在集体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教育者接下来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利用竞争,使之更好地为集体及个体发展服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把握竞争的内涵,设计有序多样的集体活动形式。

首先,打破同质竞争,在集体教育中增加竞争机会和选择。前述论及,只有当竞争沦为同质竞争时,才会表现出利益倾轧的恶意,因此,为规避集体中的恶性竞争,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抑制竞争,而是给予成员更加充分的竞争。一方面,增加同一竞争的频次。在目标资源稀缺状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竞争的频次可以稀释单次竞争的压力及偶然事件发生的风险。如在升学竞争中增加考试频次,不仅可以使考生不再纠结一次考试的得失,更加平和地面对考试,还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考生,提高选拨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增加目标对象,变同质竞争为差异竞争。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集体中个体的差异性,需要为每个个体提供合适的目标,才能使其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迈出依靠集体、融入集体的第一步。这个目标既可以是增添更多的教育内容供学生选择,如擅长数学的同学,侧重数学方面的培养力度和考核比重,充分发挥其数学潜能;还可以就相同的学习内容设置有梯度的目标,引导学生朝向现实的目标努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真正可能的发展是实现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到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跨越。每个个体现实水平不同,就需要分别设定适应其可能达到的标准,供他们为之奋斗。如此,个体既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努力实现自我,又因为相同的学习内容融入到集体行动中来。

其次,增加学生参与制定集体竞争规则的机会。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发展历程作为参照,既定规则之下的自由并不能给予个体真正的安全感,只有一定程度地参与到社会意见的表达、社会事务的协商审定过程当中,才能使个体真正体验到对社会的认同感、安全感和效能感。这也是西方参与式民主兴起的重要原因。学校中的集体本身就不是个体自主自愿的集合,校级班规等更是外在于他们的约束性规定,这些都增加了个体对集体的不信任和抗拒。可见,学校集体很难自行发展成为理想、和谐的集体。如果学生参与到集体规则,尤其是关涉其核心利益的交往规则的制定当中,他们会更轻易接纳集体,把集体的制度和价值观当成自己持有和守护的文化,对集体活动更加负责,在集体竞争中恪守规则。同时,学生会把集体其他成员视作“自己人”,而非打压的对手。

就具体操作而言,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提供适宜的参与形式。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参与内容。譬如,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规则意识薄弱,彼时若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参与规则制定,显然难以成事。集体规则的整体精神和主要条款应该由教师主导并掌握,可以在部分学生能理解的细节要求上给予其设定的自由。另一方面,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参与方式。民主参与未必都是在公开场合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发表意见。涉及个别群体利益分配问题或学生个性差异等情况时,都需要教师采取更为灵活、有针对性的方式引导、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诉求。尤其要注意的是,征求意见要做到全面公正,保证学生的参与得到实质性的反馈。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认识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学校开展集体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以小组为单位,将集体控制在成员可有效互动的规模,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因为分工的存在,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合作的一面,而未重视竞争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小组合作的竞争可在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是小组内部的竞争,竞争主体虽然是内部成员,但其性质属于差异竞争。教育者在设计时,应注意不能使用相同的评价指标进行简单的比较,而要根据不同任务的性质和要求分别进行评价。在差异性竞争中,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区分成员间的优劣,而是让彼此认识到对方表现的好坏之处,相互督促改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是小组间展开的同质竞争,形式是各小组执行相同的任务,评价其优劣。尽管是同质竞争,但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评价指标、增加比拼轮次等方式淡化争夺的强度,使学生从名次和成败的得失中解脱出来,转向审视自身在竞争过程和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并改进。教育者通過竞争,帮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我、认识他人,再经由完善自我和帮助他人的过程,推进集体向善发展。

猜你喜欢
竞合
我国高铁与民航的竞合关系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构成要件及适用情形
土地行政处罚中法律责任竞合的思考
例释法条竞合的处罚原则
想像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之关系
税收征管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探析
论民法上的竞合请求权与竞合责任
浅析刑法中的法条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