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知识更新的加速,教育资源的丰富,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为自己权威不保而焦虑,因权威受到挑战而不满。笔者认为,为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权威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也需要社会机制予以保障。
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主要由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制度因素是教师权威的客观基础,个人因素是教师权威的主观条件,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开篇语,表明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意见》对教师队伍的地位归属、待遇保障、编制配备、职称评审、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这意味着维护与保证教师权威的客观基础正在奠基,并逐渐巩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这说明,顶层安排、制度设计对保障教师权威固然重要,但教师权威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它需要广大教师严于律己,站好三尺讲台,坚持育人方向,关心爱护学生,提高教学能力,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启发学生。
我们希望国家与教师一起努力,共同维护好教师权威。其实,当教师努力去追求真善美,不断地完善自己时,学生自然会尊敬教师、信任教师,那时权威是否存在,反而就不重要了。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