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淡水鱼来说,其肉质与养殖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确保淡水鱼肉品質,就必须注重对养殖技术的选择。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水产品肉质的主要因素,就养殖技术改进对淡水鱼品质产生的主要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养殖技术;淡水鱼;品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S9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8.034
一般来说,评价肉类品质的指标主要有风味、鲜嫩程度、成色、pH值等,每种指标都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关联因素,而且不同指标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事实上,影响肉类产品品质的因素非常多,涉及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许多专家对肉质的改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利用添加饲料、矿物质等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淡水鱼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对改善其肉质来说作用明显。
1 影响水产品肉质的主要因素
1.1添加剂
添加剂对水产品的肉质有重要影响,比较常见的有肉碱、生长激素等。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肉碱的添加能对水产动物的肉质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例如,在鳗鱼的养殖过程中,肉碱能大幅加快其生长速度,并使其抗病能力得以增强,实现对鳗鱼肉质的改善。与此同时,将肉碱添加到普通鱼类养殖中,也能发挥出改善鱼肉品质的作用,而且还能节省蛋白饲料,提高鱼的增重率。将生长激素添加到鱼类养殖过程中,可减少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堆积,进而提高其产肉量。我国著名专家张宇峰在2004年所做的试验中发现,基因重组生长激素能改善鱼类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试验后的鱼与试验前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大约上升了80%,但激素类添加剂是否对所有鱼类都适用目前还有待研究[1]。
1.2 品种
鱼类的肉质与品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品种改良,可实现鲤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肉质的改善。陈道印通过研究发现,鲫鱼和鲤鱼通过远缘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不但在脂肪与蛋白质的总含量上远远高出双亲,而且氨基酸的总含量也要多得多,这就说明远缘杂交可有效地实现对鲫鱼和鲤鱼这两种淡水鱼品种的改良,使之更加具有经济鱼类的基本特性,也更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1.3 盐度
近年来,有关盐度对鱼类肉质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实际开展生产活动时,一些饲养者将鳗鱼、罗非鱼、草鱼等淡水鱼在养殖后期放在半咸水和咸水中进行试验,这种做法可有效降低鱼类发生病害问题的几率,而且也能起到提升肉质的作用。刘贤敏通过将体重为230克的罗非鱼分别放在盐度为12.5、10.0、7.5、0(对照组)的水体中饲养30天,发现盐度为7.5的试验组中鱼体肌肉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对照组高出许多[2],这就表明通过对养殖水体的盐度进行调节,可有效实现对淡水鱼肉质的改善。
2 养殖技术的改进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2.1 养殖环境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淡水鱼肉的品质与养殖环境息息相关,淡水鱼的养殖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体系,除了较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以外,物质的存在形式、迁徙变化等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淡水鱼作为水中的重要有机体之一,其繁殖与生存过程都会对水中的物质形态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些物质形态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淡水鱼的生长,使其肉质发生变化。
2.2 养殖规模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2.2.1 综合立体循环养殖 所谓综合立体循环养殖,指的是不同生物之间共同利用饲料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其是现阶段我国养殖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综合立体循环养殖技术,可通过其独特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模式,发挥出改善淡水鱼肉品质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实现饲养成本的显著降低,进而为养殖产业带来更加客观的经济收益。
2.2.2 围网养殖 与传统的养殖技术相比,围网养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利用围网养殖技术饲养出的淡水鱼在氨基酸、粗蛋白等的含量上都远远高于传统养殖技术下的淡水鱼。由此可见,围网养殖可作为改善淡水鱼生活环境与肉质的良好选择[3]。
2.2.3 传统模式的生态养殖 相关专家通过开展试验研究发现,“三个一点”的生态养殖模式,即“种一点、割一点、补一点”,可实现对普通传统养殖模式的改进和完善,达到提高淡水鱼产量、节约养殖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淡水鱼肉的品质。
3 饲料添加剂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研究发现,要实现对鱼类肉质的改善,可在饲养过程中添加一些外源物质,具体来说,就是将改良剂、绿色添加剂等按照合理的比例添加进饲料之中。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逐渐加大对产品品质改良剂的研究力度,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良剂,其中,微生态制剂是现阶段淡水鱼改良剂技术研发的主流方向[4]。事实证明,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加入饲料添加剂,可实现对其肉质的显著改善,但在进行饲料添加剂选择的时候,应当根据鱼类品种、生活习性等实际情况,并结合不同添加剂在性能上的差异,选择最为适用的添加剂。
4 微量元素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4.1 维生素C
维生素C不仅对人类来说必不可少,对鱼类也具有极大的作用。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加快淡水鱼的生产速度,降低鱼肉的pH值,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淡水鱼的非特异免疫力[5]。
4.2 维生素E
研究表明,在淡水鱼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E,能提升鱼肉的持水性,降低鱼肉的褪色程度,保持鱼肉的成色与鲜嫩度。
4.3 生物素和其他相关元素
在饲料中适当加入一些生物素,能实现淡水鱼类硬度和脂肪饱和度的提高,并减轻滴水损失,使鱼肉的色泽得到显著改善,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通过添加生物素及其相关元素,可有效降低淡水鱼出现烂尾病的几率,从而确保淡水鱼肉的品质。
5 矿物质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
要确保淡水鱼健康生长,必须具备的营养物质就是矿物质。矿物质对淡水鱼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机体的免疫功能、铁的吸收以及鱼肉中胶原蛋白的形成等,与矿物质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实现鱼肉品质的有效改善,就必须在饲料中适当加入一些矿物质[6]。
5.1钙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钙剂,可使淡水鱼肉的鲜嫩度、口感等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人们在烹调时发生的鱼肉损失,因为在淡水鱼机体中注入鈣剂后,其肌肉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降解和熟化。
5.2锰和锌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就是锰和锌。在淡水鱼饲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锰和锌,能使其肉质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食用,其口感更加细腻、新鲜,与此同时,还能使淡水鱼的整体免疫力得到提升,降低其发病几率[7]。
5.3镁
镁作为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其在淡水鱼饲料中的添加可降低鱼肉的滴水问题,使鱼肉本身的新鲜度得以保持。与此同时,由于滴水损失的改善,鱼肉品质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5.4硒和铬
硒这种矿物质的添加,能预防淡水鱼细胞膜被破坏,确保其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使鱼肉品质得以提升,鱼肉的口感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改善。在淡水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铬,能提高鱼肉的纤维密度,减少脂肪堆积,进而使鱼肉品质更佳[7]。
6 结语
淡水鱼肉品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养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养殖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淡水鱼肉品质的提升。本文就养殖技术改进对淡水鱼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总结出几点改善淡水鱼肉品质的方法:一是优化养殖环境与养殖规模,可采用综合立体循环养殖、围网养殖等方式;二是适当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生物素等微量元素;三是添加钙、锰、锌、硒等矿物质。四是适当加入一些饲料添加剂。
参考文献
[1]熊良国.养殖技术改进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分析[J].河南农业,2017(11):55.
[2]梁丽雅,王,王婧,等.斩拌对淡水鱼肉品质及氯霉素残留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18):38-41,63.
[3]吴朝朝,陈丽丽,袁美兰,等.短期暂养对鲫鱼肉品质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5):334-337.
[4]陈灼均.关于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09):143.
[5]戈贤平.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现状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中国水产,2010(05):5-9.
[6]罗燕武.淡水鱼养殖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05):63.
[7]雷静.淡水鱼养殖技术及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16(01):182.
作者简介:谭星君,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物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