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呼啸

2018-09-25 02:28彭家河
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班车当兵老农

彭家河

火车呼啸,穿过田野、山川、村庄以及白昼黑夜春夏秋冬,像一枚坚韧的子弹,击中我的忧伤。

火车经过乡村时,火车里的人不会知道,在山顶的村民们看来,那不过是条慢慢爬行的青菜虫。正午太阳很好,村民们又躺在草坡上取笑火车了,说它不会爬山,不会冒烟,只会呆头呆脑地往前爬。进入深山的火车,的确矮下一截,随便一棵树都比它高。而且,无论火车如何攒劲,在广袤的深山里,都显得那么缓慢落寞,偶尔长啸一声,在深深的山谷里,只如一声短促的牛哞。然而,火车在城市之间来来回回,把经过的乡村一刀两断,要想越过这不足三步的鸿沟,比通过王母娘娘划的那条天河还难,幸好有天桥和隧洞,村民、动物们才不至于饱受牛郎织女之苦。

铁路桥下的桥墩,仿佛一根根沉重的钢钉,火车每经过一次,就把乡村更加死死地钉在乡下。长长的轨道,是两根牢固的钢索,把乡村捆绑得动弹不得。那粒象形的子弹,把乡村的空气也一一击穿,然后一路面无表情铁石心肠般扬长而去,接着又击溃下一座大山下一个村庄。就这样,乡村从此束手就擒。这些在城市间来回砍切的钢刀,从这个城市切到另一个城市,不分昼夜,把乡村切得七零八落。定时来回的火车,不时在深山某处稍做停顿,如同一头巨兽在吞咽的间隙吐出几根残渣,然后又旁若无人地坚硬前行,把乡村一口一口吞下带走。

早年,我老家的村子属穷乡僻壤,铁路似乎也有意回避,在百余公里外就绕道而行,这虽然避免了村庄的龙脉被铁路斩断,但也增加了村民出行的艰难。不过,干百年来,村民们都适应了肩挑背扛的生活,对火车来与不来没有什么感觉。只是不时有人趁进城办事,抽空去看看这个长长的怪物。

村里第一个与火车有关的,是位在攀枝花的铁路工人。我与这位铁路工人的儿子是小学同学,他时常穿一件长长的工作服,色泽浅蓝,非常厚实,我们那时把这种面料叫作劳动布,上面的针脚清晰规则,一看就是机器缝制熨烫过的,比我们手工缝制的棉布衣服平顺洋气。当时全班同学无不对这个铁路工人的儿子投去羡慕的目光,即便是他冒犯了大家,同学们也会大方地原谅他,主要原因就是他是铁路工人的儿子。每隔几个寒暑假,那个同学也会去看他父亲,带回来用铁盒装的饼干和一些铁路上的故事,大家都拥上去见稀奇。有一年,村小教室外过来一个放牛的,听说就是那位铁路工人,同学们都围过去看这个铁路工人长什么样。结果大家都很失望,没有发现这个铁路工人与村里别的老农有什么区别。

再后来,听说那个铁路工人已提前退休,患有硅肺病。硅肺病到底是个什么病,传言就是在挖铁路隧洞时,吸入粉尘太多,肺里夹杂着沙子,患病后呼吸困难,不能做重活。看来,铁路工人也不是一个好差事,但在小时候,这个职业让我们十分向往,甚至愿意当这个铁路工人的干儿子。三年前的夏天,我又听到关于这个铁路工人的事。村里核桃成熟了,有天上午,那个铁路工人独自爬上高大的核桃树,拿着长木棍敲打树上那些还没成熟落下的核桃。我想,他至少也有七十岁吧。结果,这位老铁路工人不小心從树上落下,摔在地面的石头上。当时,这个一生与铁路打交道的铁路工人落下后,还能与前来搭救的人说话。由于村里的赤脚医生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全是些老人和小孩,村里山路难走,没有办法用担架抬他到附近的乡镇或送到县城的医院,而是把他背回家放在床上。不到一个时辰,医生还没请到,这个铁路工人就死了。

其实,在这之前半个月,我年近七十的父亲也因为上树打核桃,从树上摔下来,村里有几个青壮年懂点救护知识,告诫大家不能翻动,让我父亲平躺在原地,然后迅速找来村里一辆小面包车,几个人平抬着父亲放到车里,一个多小时后,经过坎坷的乡村公路把父亲送到最近的县城医院,一个多月后,父亲终于转危为安出院。当我们还在医院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铁路工人的死讯。大家分析,当时致命的或许不是因为从树上掉下来的摔伤,而是救助的人们不懂救护常识,把他往背上一背、床上一放,这样折腾几下,断裂的肋骨不是刺穿了心脏就是割破了动脉,不然,不会这样迅速死掉的。父亲当时到医院后,立即做了胸腔穿刺,引流出了不少鲜血。然后做CT看到半边肺已经被血液压迫得几乎失去功能。经过医生全力救护,断了五根肋骨的父亲还是从死神手中逃了出来。那位领着国家补贴的铁路工人却再也没有机会享受免费医疗,他为别人修了一辈子铁路,自己却倒在连一条三尺宽的泥土路都没有的乡下老家。

当年,在我们还在幻想火车模样的时候,村里又有第二批人去体验火车了。这是些年轻帅气的中学生,十六七岁,念书念到初三高一时,成绩不好,没有把握考上大学。咋办?当兵。于是,经过一系列程序,几个青年终于穿上了草绿的军装戴着纸扎的大红花回到村里。这是村里的大喜事,按村里的规矩,凡是验上兵的、考上学的,村里要出钱为他们放一场电影。我在村里生活时,看过一场欢送参军青年的电影,当晚还有一个驻村的县水电局干部“张板眼”给大家表演了“口技”《平原游击队》,有个当兵的青年也在露天电影的广播上讲了话,这让我的父辈们非常激动,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也挣一场电影给大家看。我所知道村里出去当兵的六个青年,只有两个复员回到了村里,其余的都在外安了家。这些村里第二批感受火车的人离开村子三五年后回村探亲时,都会给大家讲一讲当兵的事,人人都会说到火车,是火车把他们带到一个个遥远的地方,开启了他们另一种人生。

之前这些从村里出去坐火车的,都是以楷模的身份欢送出去的。铁路工人最终也没有把铁路修到村里,出去当兵的最终也没有当上将军荣归故里。没想到,遥远的火车终于还是一天天逼近乡村。

村里第三批接触火车的,就是打工的人们。那时村里人外出,都是到二三十里外的乡场上赶班车。班车每天只有一趟,如果赶不上,只有回家第二天再来。遇上了急事,天不亮就要出发。后来,村里人越走越远、越走越多,班车也跟着开得越来越远,甚至能从村口直达东莞、广州。坐几天几夜的班车,上车时是在坡坡坎坎的农村,几天后,下车就是梦中都见不到的大都市,这种感觉比梦境还意外。但是远近的长途班车翻过几次,死了不少人,村里人再不敢坐班车外出了,宁愿多花点钱到远一点的火车站去坐火车。火车站只有百里之外的广元、绵阳、南充才有。周围乡场上都有班车,把村里的男女转运到火车站,火车就不分昼夜地把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运往全国各地。早年村里坐火车外出都有盛大的欢送仪式,仿佛他们是村里培养的英雄,他们的外出给村子带来了无限荣光,也成为村里晚辈们的榜样。然而,除了那个铁路工人、当兵的青年以及考学外出的少数几个人,村里后来外出打工的,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天还没有亮,就听见路上有嗒嗒的脚步声,等天亮一问,村里又有几个人趁早赶班车去火车站了。他们都在黑夜离开,仿佛这些离开不是荣耀。的确,这一批批外出的村民,他们没有说去为祖国修铁路、为祖国献石油和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是为了挣钱养家而远离村庄,对他们的离开,村庄似乎不以为然但又无可奈何。

村里年轻的男女如同村里早年的粮食,由老农们收拾好后,一袋袋背到乡镇的粮站过磅,然后存放在高大的粮仓里,再一站一站转运到需要的地方,这些粮食叫公粮。在村里老农到了老得背不动粮食的年纪,他们又像当年一样,站在村口,把自己的儿女如同当年的公粮一样,让火车整厢整厢地运到城市需要的地方。火车只是闷声不响,咔嚓咔嚓地把一个个老农的梦想拦腰切断,装上一个个农民的孩子,然后目不斜视地前往下一个站口。当初送孩子外出的老农,想着孩子们出去挣了钱,就会回家养儿育女,还会像过去那样一家人言笑晏晏、围着桌子讲些村外的故事。然而,这些孩子们再也没有成批地回来过。即使回来,也是在村里小住几天,然后把孙子们也带走了。

我不时也坐着火车回老家,窗外绿树成荫,分辨不出哪里是村庄,哪里是山坡。火车呼啸,刮过田野、山川、村庄以及白昼黑夜春夏秋冬,像一场声色俱厉的风,席卷我的故乡。我期待着它什么时候带来一场春风春雨,让我的乡村重新人丁兴旺、鸡犬相闻。

猜你喜欢
班车当兵老农
当兵为了啥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兵爸爸的嘱咐
自动班车
当兵爱寂寞
老农答记者
提高积极性
老农答记者问
憨厚的老农
超市免费班车也要算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