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互联网+理念和模式迅速发展并将全面普及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深刻剖析当前自身发展现状,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这不仅能够彰显高校教育的时代性,更是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的必然性
(一)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生产生活普遍使用得平台和工具,凭借其开放性、共享性、丰富性、便捷性的特点已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很大影响。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互联网+带来双重影响的情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通过网络平台和载体进行教学和传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二)网络虚拟性的需要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匿名性等特征,在人们生活中开辟了相对于真真切切的现实环境的网络虚拟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另一个隐匿存在的空间,拓展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时空界限。网络化、虚拟化的出现,使人们存在的关系变得平等,给传统教育上师生关系依靠角色控制思想的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威脅。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转变和创新教育模式,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针对时代特点和师生平等关系来进行教育。
(三)社会开放性的期待
开放性的网络带给人们的是开阔性的视野,如今人们的视野早已延伸到全球范围,交往领域随之也扩大到全球范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早已和传统的观念不一样。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这个现实情况,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身心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是采取之前的教育模式,一味单向的理论灌输,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学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当今开放的社会现实,并利用互联网+模式在开放的社会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四)个体自主性增强的推动
个体自主性就是个人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的统一。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单向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规范他们的行为,学生必须无条件的认同和遵从,个体自主性严重被忽略。互联网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的舞台,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得到增强,在个体自主性日益增强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自主性增强的这一现实,并对其进行了解和重视,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理念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了移动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更为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采用原来的教学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会出现用旧“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现象,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学习普遍应用的情况。[1]教师作为互联网+下思政课教学的参与者、规划者,除了重视开发互联网下的教学资源、优化学习行为,还应该关注理论及学习效果的变化。相关人员要根据互联网下的学习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移动学习应用的实践活动。
(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行为
随着互联网对教学的影响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下的思政课学习并不是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而是与教学主客体等教学要素深入融合,涉及了教学关系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下的学习与其他教学活动的要素一起,不断影响着教学活动。数字技术带来的互动性特点,有利于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促进学习形式与传统学习形式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应用移动学习,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应该学习、掌握互联网为大环境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教学工具的操作步骤,甚至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以便更好地改变和重塑自身学习的行为习惯。
(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习资源
互联网以其全球性、共享性、便捷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既有国内的信息,也有国际的信息,既有日常生活的信息,也有国家的时事新闻。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拓展教育范围和丰富教育内容,只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将有益信息充实到教育中。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做到了与时俱进,更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同时,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直接使用这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做到信息共享,而且还可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的平台。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负面制约
(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面临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和支撑,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尤其当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变成了课堂教学与移动设备争夺注听率的时代,在这场博弈中谁能最大程度获得学生的注听率,谁就是赢家。一方面,互联网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它是服务于老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教学互动的现代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是完善教学信息交互性、及时性、超文本性和无线化、移动化、服务化、推送化、个性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平台,是促进的思政课教学、讨论、互动、考评一体化有效加力的杠杆。[2]这既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枯燥呆板,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感,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生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受到冲击
互联网+下思政课的学习具有个体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的特点。在进行思政课的学习时,大学生基于阅读和思考的个性化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内容是自己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讨论得来的,因而深刻且符合自身的特点,但对于教师直接传授知识,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坚定的毅力。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学习不仅需要认识到传统课堂学习的优缺点和局限性,熟练掌握移动终端的学习手段,更应该深刻了解移动终端学习的本质,综合利用不同移动资源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移动互联网下的学习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影响,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互联网+下的学习的资源呈现、社会交流等多元价值。
(三)移动终端使用的自觉性问题
移动终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若使用得当,相当于另一个思政课课堂。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不一定会集中,如若不正确引导合理规范,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去关注一些无关课堂内容的活动。学生应自觉利用移动终端在学习中的领域,主动使用移动终端来获取教学资源(包括文字、视频和音频资源)、存储知识、传送作业、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将移动设备应用到负面学习中,如考试作弊以及沉迷聊天和玩游戏的情况。同时,教师要制定课堂上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规定,严格规定设备在课堂上的功能,引导和监督学生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学习。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特别关注,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非常敏感,教育内容应当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多讲些贴近学生生活和他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向社会延伸,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理论知识中反映的思想、价值观念,梳理现实生活的道德倾向、政治和思想问题等。在教学内容上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变化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生活本质,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社会生活的细节和事件为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既讲道理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实现教育目的。
(二)完善互联网教学平台
各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和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支持及为网络教学创造外部条件。整合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形成全国思想政治理論课网站信息共享。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公众账号网络学习平台,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辅助工作,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活”起来。要适应教学需要,编写和制作有效可行的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材,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三)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网络的积极融合,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结合大学生特点所必须要做出的调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探索覆盖而广、操作性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手段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形成在线教育与线下课堂相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
作者简介:黄静(1992-),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7(08).
[2]张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