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 朱佩
【摘要】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对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其具体的方法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营造气氛,展现社会风貌;故事贯穿课堂,培养家国情怀;故事升华主题,树立精神榜样;转变教学主体,培育合格公民。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故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为宗旨,通过适时、真实、有趣、有启发性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故事来活跃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党对要建设的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以及对人民发展的殷切希望。中学学生性格还未完全形成,发展方向不定,性格的可塑性很强,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很多。在这特殊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中学生便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致落入深渊,难以回返。这使得学生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立德树人”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位,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原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曾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德育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重要作用。
固然语文有德育的功能,但语文不能单纯地等同于政治教育。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艺术化处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思想中。笔者将具体谈谈故事教学法如何艺术有效地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所选范例以初中文本为主。
一、故事营造气氛,展现社会风貌
好的故事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首要的应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激趣,加强对文本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即在文本解读时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本,以期能全面又准确、细致而深入地体会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故事教学法带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课堂开始前阐述文章写作社会背景,营造或民不聊生或安居乐业或灰暗或繁荣的气氛作为课堂铺垫,展现社会风貌,体会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来之不易。
例如,部编本初一下语文教材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老王》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学角度和切入点有很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择哪个侧重点都绕不开“文革”的写作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师口述或者观看视频的手段、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文革”时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了解平凡的老王身上的苦与善、杨绛先生的幸与不幸和知识分子的高贵自省精神做铺垫。同时正是因为了解特殊的时代背景,知晓当时知识分子因为各种牵强附会的理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够完善的国家法制体系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的实际情况,学生便从时代对比中在思想上有了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敬畏,会为自己所处的社會而深感自豪和幸福。高中课文巴金先生的《小狗包第》可做同样的处理。
二、故事贯穿课堂,培养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弹指一挥间,祖国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中国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遗迹仍在提醒世人今天的发展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必要时候应该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感。
语文学科的德育洗礼既要与政治学科区分开来,也要有别于历史。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根据文本自身内容特点,可选用与文本相关的故事,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浸入式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洗礼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转变成了一位法国公民,爱国之情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而在教学中,老师也应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洗礼。笔者认为,此文的教学便可以通过三个故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文章写作背景——普法战争的介绍、中国被侵略的历史和如今的繁荣、电影《战狼》的介绍,三个层面的故事既联系中外又有近现代对照,更通过电影联系学生生活所见所感而产生亲切感,以此贯穿课堂,学生便能全方位理解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个人生活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内容,联系课外知识和生活实际,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三、故事升华主题,树立精神榜样
中学生的性格还未完全形成,个人发展可能性很多。中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支撑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精神榜样,引导学生做“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使用故事教学法为学生介绍精神榜样时必须依据文本本身特点,贴合文本内容和传达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故事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升华主题,带给学生余味,使文章思想在学生脑海中依然余音回响,回味悠长。因此,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引领学生走近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在故事讲述中减小时空局限,和书本中的人物来一次精神交流,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对部编本语文初一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进行设计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单元收录的课文都是介绍德才兼备的名人,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著名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可谓群星闪耀。这些名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榜样。仅了解文本学生可能还不能在心中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妨通过故事教学合理拓展延伸。如在教学《邓稼先》和《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们可以在课堂结束前带领学生了解两位先生离世的故事,当悲惨的死亡之钟无情地在两位先生身上敲响时,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悲戚不已。他们对祖国的拳拳热忱、为国献身的无私品质,相信会像一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转变教学主体,培育合格公民
新时代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应学会自主学习,在独立思考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丰富含义。因此,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者不一定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转变教学思路,由学生充当故事讲述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检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正地被学生理解接受。
笔者认为,转变教学主体、培养合格公民有三种操作方式。
首先,复述课文,展现社会主义新时期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如教学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教师可设问激发学生表达,即“文章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不能从作者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述?”再追问“你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在讲述故事和体会品质中,学生从作者角度出发理解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也间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二字的重要性。
其次,联系生活讲故事,谈看法。学生根据文本与实际生活联系,展现青少年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对个人发展的要求。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要求我们教学语文时务必引导学生将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社会主义新风貌。如培养学生“敬业”“诚信”的价值观时,可以在遇到合适文本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敬业模范、诚信故事。如课文《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教师便可以借此发问激发学生表达。
最后,联系时事,展现学生公民意识。好的学校教育势必应培养有人格、有担当的现代公民,培养心有祖国的公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时事中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在关心时政中夯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如教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时,便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当前祖国富强起来的其他证据,如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的落成使用背后的故事,在实实在在的成就中体会“富强”二字是有理有据的。
五、结语
通过语文学科实施语文德育,运用故事教学法艺术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代新人,是语文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赫尔巴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彭思,女,1994年生,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7级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佩,1994年生,长沙县二中语文老师。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