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依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运用,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实践创新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围绕真理是人类认识成果这一命题进行系统论述,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精华,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自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它就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息息相关。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呼唤着理论创新。理论也只有紧跟实践前进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存在的重要价值。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
一、坚持实践以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被意识到的现实生活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2]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往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由此产生”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现了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最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代发展航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新思想,直接引领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切实以执政兴国为第一要务,创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实践特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全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展开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政策,旨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其成果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历史进程。
二、坚定理论自信以增强战略定力
理论不是教条知识的堆积,它是人类思维功能的运动过程,是源于实践而成的理性认识。马克思曾生动的解说为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3]而理论反思,是一种对理论的反思性认识。是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必然需要。黑格尔认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4]在反思面前,理论作为主体思维的凝结,被转化为“知识客体”,不断被怀疑、批判、否定,内在结构不断变化,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新型关系的“理论主体”。那么,理论反思的起点,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真正的理论必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成为不断生长着的生命机体。马克思主义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5]中作为从实践中来,又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自信。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知行合一”的思想一直为中国共产党人广泛尊崇。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理论指南,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其科学真理性,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定位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实践的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强调要正确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6]他再一次强调了重视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思想武装头脑,注重实践。并且,明确提出了增强理论自信与战略定力的战略要求,以此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人们对于认识成果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得以深化和丰富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实现其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动态的思想过程。”[7]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理论创新意识的政党。今天谈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正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体现出它的理論和社会价值。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一贯坚持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武装全党,积极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的崭新课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8]继而,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号召全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9]十九大报告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0]
我们可以看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阐述。掌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在坚定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从而最终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双重变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7]孙建华,蒋明敏:《<论人民民主专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8]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高迪(1993.8-)女,汉,江苏连云港,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