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露 符明秋
摘要:研究对綦江区250名城镇居民进行幸福指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岁以上居民幸福指数最高;已婚及未婚居民幸福指数显著高于离异或丧偶;大专学历的城镇居民得分都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镇居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得分显著高于打工和待业或下岗者。
关键词: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差研究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而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哲人探讨不休的话题。“幸福指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他认为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也就是说效用愈大、欲望愈小幸福感就会愈强,反之,当欲望越大效用越小时幸福感也就会越弱[1]。黄希庭教授认为幸福指数(well-being index,WBI)是衡量人们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意义是从关注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经济条件,转移到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人们的物质需要、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2]。由此可见,对幸福他们都抛开了物质追求的限制,更加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将更多积极的因素纳入进来,这无疑是当代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推动。本研究将应用心理测量手段对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状况予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綦江区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2,回收率为92.8%。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率83.6%。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城市幸福指数问卷》,由黄希庭教授、劉杰等人编制,包含32个题目,由总体幸福指数和领域幸福指数两部分构成,总体幸福指数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横向比较(我觉得我的日子比别人过得好)及纵向比较(跟过去相比,我现在生活的更幸福;于现在相比,我觉得自己将来会更幸福)的满意度,共4题;而领域幸福指数又由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健康状态满意度以及环境生活满意度6个因子共28题构成。问卷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指数越高。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居民幸福指数现状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綦江区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总体幸福指数3.54分,各领域幸福指数均在3分以上,其中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3.85+0.62,经济生活满意度较低3.29+0.70,但仍高于3分,各领域幸福指数详见表2-1。
2.2 綦江区居民年龄与幸福指数
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的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差异显著。从表2-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居民在总体幸福指数、政治生活满意度、人际生活满意度、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文化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显著。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幸福指数上“56岁以上”居民的得分显著高于“18-35岁”和“36-55岁”居民;在政治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满意度上“36-55岁”和“56岁以上”居民得分显著高于“18-35岁”居民;而在文化生活满意度上“56岁以上”居民得分显著高于“18-35岁”居民。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上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呈上升趋势。
2.3 綦江区居民婚姻、学历状况与幸福指数
研究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的綦江区居民总体幸福指数、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表2-3)。事后分析结果显示,“离异或丧偶”的城镇居民在这些指标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已婚”和“未婚”居民。
不同学历的綦江区居民总体幸福指数、政治、人际以及健康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表2-3)。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幸福指数及政治生活满意度上“大专”学历的城镇居民得分都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镇居民;在人际关系满意度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的居民”。数据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相应提高。
2.4 綦江区居民职业与幸福指数
研究显示,不同职业的綦江区居民在总体幸福指数、政治、人际、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4)。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幸福指数、人际、经济生活满意度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得分显著高于“打工”和“待业或下岗者”。这一结果表明,有无职业以及职业的差异会对居民的幸福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綦江区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3.1 总体幸福指数
总体幸福指数是个体根据自身感受整体地评价自己的幸福程度,是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个总体评价。本研究显示,綦江区城镇居民幸总体幸福指数、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状况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了綦江区城镇居民总体幸福指数较好。
3.2 年龄与幸福指数分析
毕明、孙承毅的研究结果显示55岁以上群体主观幸福感指标值最高[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56岁以上的居民基本处于退休阶段,他们生活经验丰富、儿女承认,具备了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少,因而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较高的幸福感。而本研究中18-35岁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偏低,这可能是由于18-35岁这一阶段的群体,他们基本处于求学、求职及成家等压力之中,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这一阶段的群体不仅要完成从学生向社会成人的巨大转变,逐渐开始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同时在这一阶段他们还面临着寻求生活伴侣和组织家庭的心理和经济的各种压力之中,因而这一阶段的群体总体幸福指数及各领域幸福指数均偏低。
3.3 婚姻、学历与幸福指数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幸福指数先升高再降低,具体表现为居民总体幸福指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但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却出现下降。程晔研究结果同样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居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并非完全正相关。Catherine和Marieke(1997)以及邢占军的研究都认为,良好的教育能有助于人们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工作、控制更多的经济资源及构造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其幸福感[4];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升高,其在社會中获得政治经济等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也就越多,生存条件也更好,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升高。然而,在本研究中当居民受教育水平达到本科及以上时,其总体幸福指数反而有所下降。Clark与Oswald(1994,1996)的研究认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提高了个体的预期水平,当现实结果与主观预期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幸福感的降低。罗楚亮还认为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可能对生活与工作具有更为强烈的不满足感,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导致幸福感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5]。
婚姻上,已有研究均表明离异或丧偶居民幸福感较低[6、7],这可能是由于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归属感”尤为看重,拥有朋友、亲戚、同事等并成为团体中的一员都会增加个体的幸福感,而在这些团体中个体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同时也能获得大量的社会支持。而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婚姻和家庭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所以,无论是离异还是丧偶,他们都失去了良好的情感交流空间和社会支持,且离异者往往还会承受着外人异样的目光和婚姻失败带来的痛苦体验,因此他们的幸福指数往往最低。
3.4 职业和收入与幸福指数分析
本研究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总体幸福指数高于“农民”和“待业或下岗者”。这往往因为,生活中职业较好的群体往往意味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反职业较一般甚至失业的群体则意味着较低的社会地位,其地位、生活水平和资源分配可能都低于职业较好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幸福感较之职业较好者较低。李艳玲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与职业所提供给人们的物质支持和生活保障有关,同时也与工作带给人们积极的社会关系以及合理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有关[8]。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其他人员”大部分是退休人员,由于其经济有保障,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少,加之以社会生活医疗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健全,因而这一群体的总体幸福指数及各个领域幸福指数仍然能够处于较高水平。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綦江区居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发现綦江区居民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上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綦江区居民幸福指数随着年龄、学历的升高有所提高,但并非线性相关。良好的婚姻状况、稳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姚萍.幸福指数的评价研究综述[J].学术探讨,2012 (12):377-388
[2]黄希庭、李继波、刘杰.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83-91
[3]毕明,孙承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鲁行经院学报,2003(2):126-127
[4]Catherine Ross,Marieke willigen.Education and Subjectjve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7,(9):275—297.
[5]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1-5
[6]程晔.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城市居民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72-76
[7]邢占军.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11(11):19-24
[8]李艳玲.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露露,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心理学研究生。
符明秋,重庆邮电大学,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