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超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个时代民族生活,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服务社会和群众。全面有效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走进快节奏现代生活,就要结合现代人文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办法。本文主要分析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为深入研究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生活;研究
1、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瑰宝,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精神传承的“活”的显现,其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办法,以身口相传作为主要传承手段。合理利用和发展非遗,必须发挥其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人为活动自然融合,将非遗之美从深度和广度上贴近现代日常生产生活。
2、以点带面,形成社会效力
强化非遗保护工作效果,最为关键的是现代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各类社会组织单位能自觉自发的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之中,这就需要以点带面,在新时代社會发展环境中焕发出新的非遗生机和活力。
首先,国家充分重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成立了四级非遗项目名录和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不断创新,树立声望,使现代人愿意接触非遗、学习非遗、研究非遗,形成非遗身边化的效果,拉近和现代年轻人的距离,推进非遗的“活态”良性发展。其次,各级政府要采用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细化非遗保护优惠政策,优化非遗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吸引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例如美术协会、摄影协会、写作协会等),尤其是单位团体中的现代年轻人主动的参与到传统非遗保护发展活动中。再者,学校普遍开设非遗教育培训班,在学生乃至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融入非遗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阶段,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课程,加强学生在非遗方面的学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些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增设相关非遗教育类的专业和课程,开展研究性的研发活动,提升学生非遗保护和参与的总体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民间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将其纳入到整体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现代社会非遗学习氛围,增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3、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需要的融合发展
传统工艺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史,在各技艺领域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一些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生活逐渐脱轨,暗淡了它本来的价值,也使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既保持原真性,又易于现代生活所接受是现代非遗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例如:遵化铁画代表了遵化马兰峪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就要想办法扩大产业经营,产品普遍化和人性化,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代表一方族人意志的标志性支柱。一、以党的十九大为重要契机,切实有效的推进传统铁画等工艺和现代技术良好的融合发展,提升传统工艺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实现传统工艺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全面推进铁画等非遗项目保护链和现代产业链的高效衔接,针对产品内涵和人民生活需要综合控制,产品尺寸、精细度向小巧型、实用性、观赏性的旅游产品转型,提升其融合发展效果,更好的适应文化和自然发展环境,构建起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三、铁画等项目发展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和独特性,确切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可以和一些知名企业、品牌企业进行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借鉴,设计出一些独具个性化和传统元素的铁画产品,建立健全更高标准体系,形成完整性的产业链,并针对现代市场营销网络不断的进行优化。四、像遵化铁画这些隐在民间甚至偏远地区的重要非遗项目,代表着一方风土人情,其发展走向依时代而定。建设文化浓郁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搭建其生存发展平台,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品牌作品,使其顺应时代潮流,融入现代生活,以达源远流长的目的。五、增强非遗的创意性。遗产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与时代生活发生联系,而创意是把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增强非遗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的有机结合给非遗的活态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其大力发展是解决现代非遗传承乏善可陈问题的重要途径。
4、积极开展多样化非遗展示会
多样化非遗展示会是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它不但能展现出非遗内涵的丰富性和重要价值,而且促进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作为重要主题,提升非遗可看性和体验感,积极推进展示会的筹备工作,是非遗和现代生活结合的有效办法之一。在举办非遗展示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将其划分为两大板块:
首先,城市非遗展示活动。第一,开展非遗精品展,主张传承与再创造,这将是展览会之中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当地代表性非遗项目的技艺、实物、理论成果等方面内容通过投影、解说、观摩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全面展现各项目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表现。政府要积极组织各单位部门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参观学习,扩大非遗在干部市民中的影响力,形成整体非遗保护体系,为当地全域旅游或其他文化大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充分利用这个版块,召集各门类非遗专家学者召开非遗学术研讨会,针对展示的非遗保护成果及进行中的学术理论讨论研究,不断提高技艺水平,更加明确的为服务现代生活指出方向。第三,这些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传统项目,对于当代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可以同时举办一些传统工业阵型论坛,将非遗领域和中小企业的权威专家、负责人邀请到论坛现场,在实践分析和理论交流的过程中,探寻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振兴的有效方法,推进传统工艺的全面发展。
其次,乡村非遗活动。乡村是大多非遗项目的源头,其内容也大多来源于田野,重视农村非遗传人和乡村非遗活动对非遗文化的普及至关重要。第一,认真分析当前乡村文化需要和发展前景,对乡村非遗传承人和乡村非遗爱好者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研究创作出百姓群众喜欢的当代作品,包括舞蹈、音乐、工艺等,做到观赏、实用并存,真正贴近乡村实际生活,得到百姓认可。第二,利用节庆日和重大活动日为平台,在不同地区积极开展传统非遗室外活动。非遗代表着某一地区的人文精神,有了当地人的共同参与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比如遵化铁厂的飞钹、鲁家峪的武龙、少林六合拳等,在遵化广为流传,是遵化乡村各地群众的精神支柱。室外展示活动不但能能吸引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力,而且能促进现代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更好的凝心聚力,使现代年轻人重新重视传统文化。实际操作中可以设置美术、音乐、武术以及舞蹈等多个方面的展示、比赛活动,邀请各地非遗传人、爱好者投入到相应的活动中,更好的展示传统绝艺,推进当代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5、增加非遗标志性符号
非遗标志性符号是某一地区人们共同约定的表达某种精神的记号或标记,具有代表性和艺术魅力。它既是意义的载体,精神外化的呈现,又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一、标志性建筑或地段的非遗符号性。切实的感受在于身临其境,看得见、摸得着是感性的最直接方法。在城市、乡村的标志性建筑、或显要地段、位置增加一些代表性的非遗作品或图标,强化依托效果,使人不自觉的一看到这些符号性建筑物的时候,就能自然感受到非遗本身带来的魅力和风格,个人情感瞬间被渲染和升华。如在遵化城南三环“马踏飞燕”处,增添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姚氏太极拳的图标,可以令匆匆过客感受这里是一个传统武术之乡;在遵化铁厂村口设立双龙图标,可以让人感受这里是一个祥瑞之地等等。二、加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大中小企业的产品非遗符号化。可以在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加入非遗标志性符号,比如,在服装上加入一个安、卸方便的影人代表性作品图标,代表喜庆的非遗设计,甚至融入一些创意性非遗图案,如影随形,让人时刻感受古文化的美丽。三、非遗符号文字化。每項非遗本身就是某一地区文化的符号,而这些古文化意义深奥,无法短时间理解,这就需要用精炼的文字加以概括表达,用之于各类赛事、商业行为、文体活动乃至商品、用品等等的醒目位置,达到即看即听即知的商标化效果,用代表性文字直接感受非遗风采。
6、结束语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办法,吸引到更多社会力量,实现传统工艺和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非遗展示会,增加非遗标志性符号,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充分利用和发展好现代非遗,更好的服务现代群众生活,必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地方文化馆在非遗发展中的作用[J].于颉.黄河之声.2017(08):128
[2]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德宏州文化馆2015年工作记事为例[J].林明彦.大众文艺.2017(03):9-10
[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彭国斌.美术教育研究.2016(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