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的隐喻

2018-09-23 09:00梁永刚
江河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辘轳井台老井

梁永刚

在昔日的乡间,走进一座村庄,无一例外都散落着三眼两眼老井,蹲坐在昏暗的旧时光里,如一双深邃的眼睛,打量着村庄的前世今生,浸润着沧桑古老的岁月。

临水而居是先民们的生存法则,不临河不挨湖的自然村落,必然把掘地挖井视作头等大事。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润泽生灵的水,多半来自于井。一眼饱经风霜波澜不惊的老井,是田园风光不可或缺的景致,是古老村庄人丁兴旺的标志,与一村庄人的命运休戚相关,须臾不离。老辈人常说,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断水。一个家族转场迁徙到一地定居,再大的事情也大不过打井,掘地三尺,凿井而饮,人的身体里有了水的滋润,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有了底气,微若草芥的生命就有了凭依。一眼老井,从春到夏,从古至今,即便是大旱之年,也流淌着甘冽清甜的生命之水,滋养着古老灿烂的农耕文明,宛如一根从岁月深处生长出的一棵大树,为乡民们几近荒芜的心田撑起了一片浓荫。井水做出的粗食淡饭,养活了一村庄的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熬过了一个又一个苦难,走出了一场又一场风雨,琐碎庸常的农家生活在井水的滋润下变得安详、踏实、有秩序。

千百年来,村中有一眼井,村外有一方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们再朴素不过的愿景。有井有田,有袅袅不绝的炊烟,也就有了生命的归宿、厮守的家园,从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先人的烟火得以延续,家族的血脉生生不息。老井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都是古老村庄的见证者,也是悲欢离合的亲历者。遥想当年,唢呐声声的迎亲队伍从老井身边走过,呼天抢地的送葬人群从老井身边走过。老井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和一副喜悦的容颜。农人们对老井的敬畏和感恩,是祖祖辈辈骨子里打下的烙印,是世世代代血液中流淌的基因,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冬天里大雪封门,早起的农人会在第一时间扫出一条连接老井的通道。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有老辈人去井台为井王爷焚香上供,磕头烧纸,用乡间朴素独有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在豫中平原的乡间,有一个沿袭了千百年的习俗,大年三十和二月初一这两天,家家户户再忙也要把水缸挑得滿满当当,按照民间的说法,大年初一和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是龙王爷和井王爷的“休息日”,不能去井上挑水,怕惊扰了神灵休息。

我一直认为,古老的井台,斑驳的辘轳,是遗落在乡间极其独有的景致,散发着温润的光芒,照亮了寻常琐碎的乡村日子。老井实在是太老了,老到连村里最长的老者也无法说出它的岁数,老到井沿上的青石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像极了满脸沧桑皱纹的耄耋老人,静默地端坐在岁月深处,聆听着吱吱呀呀作响的辘轳声,守望着一拨又一拨挑水的农人。村庄无言,老井无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汩汩流淌着滋养生灵的乳液。井台上被脚印磨得水光溜滑、明亮可鉴的青石板,映照出村庄水淋淋的前世今生,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和岁月的沧桑。一蓬蓬岁岁枯荣的野草也是老井的陪伴者,日夜厮守,不舍不离,一次次从井台的缝隙里顽强地钻出来,一丝丝一簇簇,为老态龙钟的老井增添一抹亮色,显示出生命的葳蕤和蓬勃。老井旁通常有树,且多是瘦骨嶙峋的老树,树龄和不知今夕何夕的老井一样,都是解不开的谜团,庇护、守卫着老井和老井头顶的天空。老井很深,如乡村老人深陷的眼窝,迷离而浑浊,温情注视着村庄的古往今来。站在井台上,俯身往井中探望,目光穿越滑腻的井壁,抵达幽深的井底,透过一丝微弱的光亮,你会发现井底波澜不惊的水面犹如一面镜子,白天映出天上的流云和鸟影,夜晚照出银河的星星和月光。井有多深,韧性十足的井绳就有多长,一头系着或木质或铁质的水桶,另一头或攥在农人的掌心里或缠在辘轳的身体上,在黑暗中前行,在井壁上游走,丈量着空洞洞的深邃和厚重,打捞出湿漉漉的生活和希望。最能显出老井幽深意境和沧桑面容的,当属黑黢黢、滑腻腻的井壁了。浓密苍绿的苔藓弥漫在井壁之上,层层叠叠,挤挤扛扛,细数着那一圈圈记载着风雨苍黄的年轮,谛听着那一声声来自于地心深处的密语,用一张细碎时光织就的大网,罩住了老井的前世今生。

在乡民们的眼中,井是神圣之物,关乎着一村庄人的生计和尊严,不容亵渎和糟践。旧日的乡间,如若有村人干了偷鸡摸狗、欺男霸女的龌龊事,或者做了伤风败俗、忤逆不孝的丢人事,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一声令下,从今往后不准此人再到村中老井去打水。不让靠近老井一步,乍然一听觉得不算什么,实际上却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惩罚措施。试想一下,一天三顿饭,哪一顿饭能离开水啊,不允许那些歹人去井上打水,就意味着将其逐出村外,最终难逃背井离乡的命运。井台处是乡村孩童的禁地,小时候,我每每与母亲一起去老井挑水,往往是离井台尚有一段距离,出于安全考虑,母亲便停住脚步厉声喝住我,让我站在原地不要乱跑。如今想来,当年母亲的担忧也不是多余的,且不说溜光水滑的井台容易使人摔倒,单就黑洞洞的井口就让人望而生畏,一旦失足坠井,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孩童们天生好奇心强,越是大人不让干的事情,越是想法定计偷偷摸摸干。趁大人们下地干活不在家,失去管教的孩童就像出笼的小鸟,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去井边玩耍。空落落的井边并没有什么可玩之物,唯一让孩童们感兴趣的就是趴在井沿上往井里看。平日里,大人们打水都是双脚稳稳站在井沿上,一副镇定自若、满不在乎的样子,孩子们可没有胆量模仿和尝试这个架势,都是把整个身子匍匐在井台上,战战兢兢地把头一点点靠近井沿,等眼睛挪移到能看到井中之物的位置时,头也就不往前伸了,一脸兴奋地仔细往下瞧。一个个小脑袋绕着井沿围了一圈,把透过井口投射的微弱光亮遮挡得严严实实,扒着眼看了大半天,井底黑乎乎的,啥也看不清楚,先前那种欲罢不能的神秘感一下子消失殆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个走开了。

经过一夜的睡眠休整,晨光熹微的清早是老井一天中最亢奋的时刻。天刚蒙蒙亮,便有早起的村人去井上挑水,你来我往,络绎不绝。井台上始终是水淋淋湿漉漉的,如甘露般滋润着老井那张沟壑遍布的脸。旧时的乡间,每户家里都有一个陶制的水缸,安放在灶房之外。人们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井上挑水,有了满满一缸水,一天的人吃牛喂就有了着落,下地干活心里也不会发慌。从天光初开到日出三竿,吱吱呀呀的辘轳转动声,水桶与井壁哐哐当当的碰撞声,挑水时扁担的铁钩子钩在水桶提手上的脆响声,没有停过一会儿,打破了乡村早晨的静寂,宛如天籁一般,又似一首原生态的打击乐,铿然有声,不绝于耳。

老井的附近通常会有一处敞亮的空地,或者生长着几棵自由自在的树木,或者散落着数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摆设当初都是为打水的村人排队等候或者村妇们洗衣裳、淘粮食准备的,有了树荫可以免受烈日暴晒,有了石头可以减轻久站之累。天长日久,人气渐旺,井边演变成了村人们的娱乐休闲之地,夏日纳凉,冬日晒暖儿,一年四季都如磁石般吸引着成群结队的村人,始终弥漫着融融乐乐、悠闲自在的气氛。每天早上和傍晚是村人们约定俗成的挑水时间,也是老少爷们见面说事的好时候。前面有人打水,后面来的两个人就把水桶一放,钩担一靠,往地上一蹲,点上一支烟,扯着闲话,等一根烟吸完,也该轮到自己打水了。乡下人淳朴厚道,打个水也讲礼节有秩序,身体强壮的礼让瘦弱的,大老爷们帮扶带孩子的村妇,年纪轻的谦让上了岁数的,在看似举手之劳的细节中,传递着邻里互助的乡风乡俗。

老井是慷慨大方的,哪怕是对于打此路过的外乡人,也会像亲人一样对待。老井旁的老槐树下是临时歇脚的驿站,赤日炎炎的盛夏,过路的外乡人行走至此,口渴难忍,抬眼看到有人在井上打水,于是便上前讨口水喝,打水人欣然应允,没有取水的器具,过路人便在好心主人的示意下,直接趴在水桶沿上,咕咚咕咚往肚里灌着井拔凉水,待一通牛饮过后,浑身上下的燥热和路途跋涉的劳累顿时踪影全无,直觉神清气爽、周身轻松,一番道谢之后接着赶路。

如今,村里的青壮年纷纷背井离乡,去了遥远的南方城市,空壳的村庄成了老人和孩童的天下,疯长葳蕤的野草占领了废弃不用的井台。风吹来吹去,坍塌的井台溃不成军,风化的井绳散落一地,转了不知多少年的辘轳也不知了去向,只有尚有一丝气息的老井还在,远远看去,就像盲人的眼睛,空洞无光,深深地陷入苍凉的废墟里,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

老家村庄的最后一个坑塘已被推土机填埋后盖上了漂亮的二层小楼,我想,垂暮之年的老井也难逃厄运,过不了多久就会从村庄里完全消失,从村人的记忆里彻底淡出,从此以后,早已被自来水俘虏的村人们,再也找不到一井有根之水。

猜你喜欢
辘轳井台老井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老井
有一种感觉叫怀乡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念信
村头的那口老井
老井
凌晨
从井台到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