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勤
摘 要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在这期间,央行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各个时期的有效性都有差异。因此本文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央银行;对策研究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我国当前所构建的是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在近年来的实施效果可以表明它是有效的,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题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貨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
(二)货币市场的残缺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利率市场化问题
我国目前的利率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其根本的突破点在于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只有放开了这两重限制,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利率才是实现了市场化。但目前央行对放开这两个利率仍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主要存在下面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因为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金融市场缺乏基准收益率曲线。在27年1月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公布之前,人民币贷款就缺乏基准收益率参照。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权无疑应保留在国务院,以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中央银行则应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负责。同时依据职权对等原则,应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决策权,即中央银行有权独立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目标的能力,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有效稳定公众通胀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低等严重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建议一个独立的部门来专门行使货币市场的管理与引导职能,以强化货币市场管理,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货币市场的业务发展。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探寻利率市场化的最佳途径,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求、居民决定消费支出、企业选择投资机会的资金价格信号。同时,需要以市场化的利率来约束企业的信贷行为,从而提高其对利率的敏感度。
四、总结
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重要的概念。分析我们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然后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发挥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