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因其所处学科的弱势地位引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受损的情况已不单单是在个别院校、学科中呈现出来的特例。“弱势学科”教师在职业中表现出的不良心理状态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伴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倾向。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如何有效缓解“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心理困境,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探讨、应对的命题之一。
关键词:“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1
作者简介:张丛丽(1985—),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弱势学科”概念界定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教育界尚未见到有关“弱势学科”问题的定义,本文尝试借由“弱势群体”的概念来界定高等院校中的“弱势学科”:指在某一院校所有教学科目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学科地位且获取学科建设资源能力及机会较差的教学科目。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高职院校中的基础学科如语文、英语、计算机、思政、体育等,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如应用文写作等,由于受到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及办学资源的投入的影响,学科地位不断被弱化,教学资源不断被蚕食,现已呈现明显弱势。
“弱势学科”在学校层面得不到重视和支持,甚至在学生、家长的眼里也沦为“鸡肋”。 这种不健康的学科定位,不仅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将其任课教师带入职业发展的困境之中,造成其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损害、教学行为受到影响,又进一步导致教学生态的恶性循环。
二、“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1.“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倦怠感高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状态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反应在教师群体中,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大量研究结果均显示,高职“弱势学科”教师普遍存在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并随着教师的教龄、职称、工作量等因素的变化呈现出相应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纬度方面的得分及总分上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即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倦怠程度越高(吳吉东,2014;谢金艳,2013)。
(2)在职称方面,教授的去人性化得分明显高于助教、讲师及副教授(高瑞洁,2013)。副教授职称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高,而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程度均会随着职称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加深(许辉,2014;罗东山,2007)。
(3)周学时多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纬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周学时少的教师(罗东山,2007);周学时多的教师在个人成就感维度却显著低于周学时少的教师(高瑞洁,2013)。
2.“弱势学科”教师自我效能感低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影响学生能力的认知,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项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内20所涉及文、理、工、医和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高校的40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信念都持有较为正面积极的评价,而对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信心不足。施春艳(2009)在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中证实,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效能感的环境转化维度的得分非常低。
三、缓解“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心理困境的对策
目前,教师因其所处学科的弱势地位引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受损的情况已不单单是在个别院校、学科中呈现出来的特例。“弱势学科”教师在职业中表现出的高倦怠、低效能、低认同的不良心理状态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伴随着年龄、教龄的增长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倾向。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克服短板效应,需要依靠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如何有效缓解“弱势学科”教师职业心理困境,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探讨、必须积极应对的核心命题之一。
1.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缩小学科间差距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是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总体知觉和信念。简言之,就是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支持。组织支持感是最能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黄志坚,2015),在同样的工作要求下,高职教师受到的支持程度越高,越不易产生职业倦怠。当教师感受到被平等对待时,其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感都会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决策层在制定和执行与全体教师利益相关的政策和决定时,应使“弱势学科”与优势学科都能享有合理的资源投入和平等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通过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避免因学院层面的政策偏差造成“弱势学科”教师职业生存困境情况的加剧。高职院校要增加“弱势学科”的教学资源投入和师资配置,减少教师课时与课题的压力;在晋升、职称、评优、培训、薪酬等事务上,充分考虑“弱势学科”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客观地考量“弱势学科”教师的教研成果,完善考评程序;搭建“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交流互补平台,加深学科间教师的相互了解,让各学科专业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学科间合作培养既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又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新高职人才,打造既有专业领先,又有内涵底蕴的精品项目,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优化校园师生氛围:注重校园文化引导,提升学科吸引力
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体,被认为“是影响教师认同发展和变化的最重要的动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降低教师压力水平和去个性化水平,有效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高职校园中的“弱势学科”大部分从属于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市场化发展的“敏感性”不强,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职学生对待“弱势学科”的态度并不友好。想要消融“弱势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要依靠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人文学科、基础学科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目标及内涵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通过为人文学科、基础学科实现教育目标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也可通过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对学科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进行推广,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学科及教师的尊重与认同。
“弱势学科”教师也要主动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积极心态应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积极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深入探讨专业知识,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育专业关系;创新教学方法、变通考核标准,关心学生的切实需求,最大限度地将学科内容与学生兴趣相贴合,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吸引高职学生自发进入课堂。
3.提升教师应对能力:激发内在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弱势学科”教师在正确认识职业困境存在的同时,应该学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和调和自身不良职业心理状态,如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等。高职院校也可通过开设教师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启动教职员工EAP援助计划等来有针对性地调解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共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凤燕,狄霜梅. 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14(7):79-81.
[2]吴吉东. 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2007~2012)[J].职教通讯,2014(5):57-59.
[3]谢金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