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闻阳
一、菁英领袖培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菁英领袖培育项目问题分析
就问卷数据和综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菁英领袖培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两种,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其中内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与导师交流时间一般,导师配比数不足,项目模式局限性较大。第二,项目本身的制度有待完善,包过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等。外部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菁英意识的日渐薄弱。第二,学生兴趣与项目内容及活动存在部分相对错位。
2.菁英领袖培育项目问题成因
第一,与导师交流时间过少,在这样一个主要依靠导师来影响项目成员的项目来说是十分糟糕的。仅有的四次集训无法补足学生所需,持续的导师辅导同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实际情况则是交流频率只有期望的50%左右,而此也并非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带来的,而更主要的是由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发展途径需要,无法由较少的导师配比数保证,从而产生了仍有“求知若渴”的现象存在。项目模式过度依赖于导师辅导,无论是集训还是活动,没有导师的指导和反馈,学员自身研究出进步的方式效率过低,故一旦缺乏导师,项目就难以维持,且若想要进一步推广项目,合适的导师将成为最大的障碍。
第二,项目本身的制度有待完善。在选拔制度上,从三期开始仅招募大一下学期期末的学生,这虽然有利于更早的帮助项目成员形成职业规划,但由于现阶段学校越发普遍的大类招生制度,导致大一学生普遍学习通识课,而选拔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便是加权成绩,这导致了这一项考核失去了部分原有的意义——对专业能力的考察。在培训机制上,培训体系尚未完全固定,一期,二期,三期在课程方面虽然有不断改进,但仍有部分核心课程尚未固定,未形成一脉相承的课程体系,这不利于项目成员素质培养的稳定性。
至于外部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菁英意识的日渐薄弱。在当代社会,众多大学生个人理想庸俗化,主体意识衰落,社会批判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丧失,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人生活和学习游戏化 、功利化,缺少对菁英项目的主动了解。同时,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民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菁英阶层对特定社会地位的垄断被打破,形成了市场经济中人人平等的局面。另一方面,全社会政治意识淡化,个人主义盛行。这一切必然波及大学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菁英身份和菁英意识。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的迅猛扩招,这使得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菁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含金量评价,淡化了大学生自身优越感和自豪感。高校毕业生双向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数量的剧增,某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冲击和用人条件的苛刻、导致大学生就业多元化,就业重心下移,使大学生失去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从容感、优越感,菁英意识进一步淡化、衰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缺乏。面对市场经济潮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沖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素质准备。他们感到焦虑 、慌乱、无助。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关注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情怀、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已是“可笑不自量”,菁英意识悄悄失落。
第二,学生兴趣与项目内容及活动的相对错位。例如以大多数的同学现阶段希望的案例竞赛分析技能为例,虽然项目以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为主,但若是能够多进行一些可迁移能力应用的培训更能复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组织讨论上,几乎每次培训留给同学们讨论的时间都略显不足,这倒是本就是来自于全校范围内的项目成员,真正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较少,渐渐产生所谓的小团体,与熟人外的成员缺乏讨论时间,到后期产生“一枝独秀”的情况,这是项目成员缺乏个性化培养的表现,而大多数项目成员很看中的一点便是项目的平台优势,能够认识到来自各个学院的菁英的人缘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第11章.
[2]于海琴,方雨果,李靖.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江苏高教,2014(1):79.
[3]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 2016,(10):44-47.
[4]邓瑞,余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园地,2014, (10):103-105.
[5]杨志军,张澄博.研究型大学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3):1-4.
[6]关颖蜻,邹林斌.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