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建利
摘 要:介绍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及严谨科学思维。
关键词:食物;营养;实验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一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育部2012年审定)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中的第一节。本节既是本章的知识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
二、设计思路
以调查“你最喜欢的食物”为切入点,了解学生的饮食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理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及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并且通过实验真实感受到食物中确实含有能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识别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掌握常见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状。
能力目标:
尝试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尝试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
1.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例: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继续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
食物展示:请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你所带的喜欢吃的食物名称及其含有的营养成分。学生利用生活常识,小组探讨,对常见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做出推测。
最后老师完善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并引导学生复习上册所学的“细胞中的物质”,再次引领学生建立细胞与个体的关系。
利用资料揭示新知:老师展示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小资
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归纳出各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食物包括: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主要的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原料;水: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促进胃肠的蠕动。
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老师以常见生活现象为例,引导学生领会不同营养物质的作用。
如生活实例1:小明患了流行性感冒,鼻塞、咽喉痛、高烧,不能正常进食。医生除了给他注射退烧的药物外,还给他点滴葡萄糖液。几天后,小明病愈出院。
实例1中医生给小明点滴葡萄糖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实例2:小华患了口腔溃疡,最近几天食欲不佳,每餐进食的食物比较少,几天后,同学们都说小华消瘦了许多。
实例2中小华食欲不佳、身体消瘦的原因是什么?
对号入座,快者胜:出示一系列常见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缺乏症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快速查找”游戏掌握不同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巩固。找8位同学,其中7位同学扮演第8位同学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针对自身的重要性进行一次群口相声辩论赛。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娱乐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
老师让学生拿起所带的食物,相互交流,激发兴趣,随即提问:“你带的食物中有能量吗?如何测得?不同食物中含的能量相同嗎?”通过一连串的设疑,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关于测定方法予以提示:大家可借鉴种子萌发过程中释放能量的测定方法。)学生立即会想到让食物中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变成热能后用温度计测得。
教师鼓励大家针对食物中的能量可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小组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写出详细可行的试验计划,老师再分别指导,加以补充完善。
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装置。由于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天平,量筒和滴管等器材,实验前采用播放视频、老师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其正确操作方法。
由于本实验燃烧过程中相当危险,实验前特别强调实验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巡视各小组实验活动并予以个别指导。实验操作结束后,各小组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和公式算出食物中的能量。进而验证假设的对错,通过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随后老师提醒各小组整理实验台。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本节所学的知识。推选归纳最全面的小组进行展示、推广。
五、教学总结及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三个理念: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实验数据能力;提高了生物实验素养;认同饮食的重要性原理。
新课导入时老师联系俗语,激发兴趣,认同生物学的重要性。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老师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真正体会了学习小主人的乐趣。在学营养物质作用时,老师又以“自主归纳、学以致用、对号入座、群口相声”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巩固训练,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探究实验时,老师讲解原理后,放手交给学生操作,从实验过程、计算数据到分析误差,处处彰显出小组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的团结意识。
最后的课堂小结,打破传统的老师总结归纳、学生记忆的模式,而是采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老师加以补充。总之,解放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