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华
今年仲春时节,我开始到农村居住了,这是我当候鸟的第六个年头。农村家的小区坐落在辽西葫芦岛的绥中县,毗邻冀东秦皇岛的山海关区,四周都是山,虽没有名山大峰,但是,原始,原生态,原汁原味,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山里。白天的蓝天白云让我沉醉,夜晚的漫天星斗使我着迷,特别是上山采山苜楂更是令我心心念念的乐事。
山苜楂是什么?一种野菜呀。我出生地是吉林,那里的野菜、山菜种类很多,小时候也吃过不少,什么蕨菜、猫爪子、刺老芽、柳蒿芽、水芹菜等等,但是在吉林却从没见过山苜楂,所以几年前刚来到这山里时,我对它很陌生,只知道按照老乡提供的样子去找。山菜,这是当地人的叫法,也有叫它山马子菜的。但是用这两个名字去求查百度,都查不到。我好较真,用了好多办法终于弄明白了这种野菜是什么。它的学名叫山苜楂,也叫山麻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怪不得吉林没有呢。
今年“五一”后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约上几个同伴,挎上小篮子,去采山苜楂。那时,荠菜已经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老了,那是初春挖的;蒲公英也已经窜梃,有的还放出了黄色的花蕊;只有山苜楂正当时,从五月初到端午节都可以采食。
山苜楂当然是生长在山上了,我们穿过路旁的苹果园,顺着一条山沟往山上走。啊,又见到山苜楂了!它们和去年一样,与其他杂草混杂着长在一起,刚窜出的茎嫩嫩的,茎上长出的叶子很像柳叶,细长的,尖尖的。它那鲜艳的绿色很醒目,很容易辨认。
所谓的“采”就是“掐”,掐尖,从尖往下,在两对或三对叶子处掐下来。掐尖后,山苜楂会在这个茎的旁边再长出新的茎叶,生生不息。只要愿意,在它没老之前,你上山都可以采到。
当然不是一直低头弯腰采呀,不是等菜下锅,不是采菜去卖,不是像张洁那样挖荠菜充饥。采菜是娱乐,是旅游,是锻炼,是在享受“采”的过程。采一会儿,直起腰,望望天,天瓦蓝瓦蓝的,飘着几缕棉絮样的白云;采一会儿,看看山,山葱翠碧绿,百草丰茂,各种颜色的野花点缀在绿丛中,白的、黄的、紫的、红的,花朵不大,但也在认真地绽放;采一会儿,侧耳听听鸟叫,我只能辨别出布谷鸟的叫声,其他叫声就不知是什么鸟了,我对着鸟叫的方向学着它的声音叫两声,算是打招呼,它好像懂了似的,又回應我几声,挺有意思的;采一会儿,与不远处的同伴搭几句话,互相照应别走散了。兴致来了,再拿出自拍杆拍上几张照片。天气不冷不热,阳光明媚温暖,身体蓄满了能量,自在逍遥,好不快活。山下的果园里,有果农在干活,稀花,就是摘掉多余的花朵,类似于种庄稼的间苗。他们三三两两围在一棵树旁,边干活边唠家常。离得远,只能听到男人的说话声和女人咯咯的笑声。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啊!正是:
采菜南山坡,丽日暖心窝。花香风吹送,鸟鸣我应和。
昔日山中草,今日上餐桌。不是草性改,人心爱琢磨。
这种山菜很干净,因为它不像荠菜那样贴着地皮,也不像小根蒜那样埋在地下土里,它就是有点浮灰。采在篮子里,一会儿盖住篮子底儿了,一会儿半篮子了,大约两个小时就可以采满一整篮子。一个个嫩绿的芽尖堆在一起,绿油油的,看着养眼、舒服。
山苜楂采回家,挑出混进去的草棍儿,洗几遍,去掉浮灰,用开水一焯,像翡翠一样绿。焯完就可以吃了,放点黄瓜丝用作料凉拌,鲜美清爽;蘸酱吃,肉头禁嚼,软而不烂;用来做馅,包饺子、包包子都很不错。它本身具有的苦味可以忽略不计,跟什么搭配就是什么味道,包容性很强。山苜楂营养丰富,网上介绍说它富含叶绿素、蛋白质、粗纤维等,维生素C及钙、锌、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对软化血管、调节内分泌、帮助消化、控制体重都有较好的效用。
我为什么喜欢采山苜楂呢?仅仅因为它好吃有营养吗?当然不是,山苜楂再好也是山菜、野菜,只能是既有蔬菜的调剂和补充,不能以吃山菜为主呀。哈,你猜对了,我喜欢的不只是山苜楂本身,更是山苜楂返青的季节——春天,也有山苜楂生活的环境——大自然。
春天来时,大自然披上了多彩的盛装,又见到山苜楂了。
山苜楂,生命常在,人生不老,我愿年年见到你。
(编辑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