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银
导读:梅州人素有早春种植苦瓜和菜用型甘薯、食用甘薯叶的习惯,但往往只是单一种植,浪费了大量的空间,经济效益未充分凸显。笔者从2008年开始,在梅州市梅江区、五华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成功示范了温室大棚早春苦瓜套种叶菜用型甘薯的立体栽培模式,提炼、完善早春苦瓜套种叶菜用型甘薯的关键技术,从而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曾祥银,广东梅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街道富奇路 151号,514071,电话:13923032320,E-mail:271568611@qq.com
收稿日期:2018-03-26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区,光、温、水、气、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优良,有数千平方公里的富硒带,年日照时数1 500 h以上,年平均气温21℃,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水量1 500 mm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区优质安全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甘薯叶又称甘薯芽苗、地瓜叶,被誉为“蔬菜皇后”、“长寿蔬菜”及“抗癌蔬菜”[1],其嫩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铁和钙质等营养元素。亚洲蔬菜中心曾对上百种蔬果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红薯叶的营养成分居冠[2]。
梅州人素来喜欢食用甘薯叶。早春苦瓜棚架下套种叶菜用型甘薯立体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有抑制杂草生长、调节地温、防止水土流失等益处,还可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改善菜用甘薯叶的食用品质,且菜用甘薯叶能赶在春节前后上市,正好保障了南方地区初春淡季蔬菜的供应,可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益。从2008年开始,笔者在梅州市梅江区文惠蔬菜专业合作社、五华县农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五华县示范农场等蔬菜生产基地成功示范了大棚早春苦瓜套种菜用型甘薯的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采用现成的大棚,充分利用了叶菜用型甘薯的耐阴习性,实现了立体高效种植,和谐生长[3]。2017年示范面积达500 hm2,每1 hm2产苦瓜6万~9万kg,产值18万元,每1 hm2产菜用甘薯叶3.0万~4.5万kg,产值5.4万元;2茬合计每1 hm2总产值23.4万元。
①早春苦瓜 1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12月中下旬在大棚两边定植,翌年2月中旬至7月下旬收获。
②菜用型甘薯 11月上旬育苗,12月中下旬在苦瓜定植后扦插于苦瓜畦面内,翌年1月下旬至3月收获。
最好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中砂质土壤。
整地时施足底肥,每1 hm2施腐熟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3.0万~4.5万kg、三元复合肥300~450 kg作底肥,做到深耕细作、土肥混匀,然后按高30 cm、宽150 cm作畦(包沟),整好的畦面尽量做到平、松、软、细。
选择当地农业部门主推的优质、高产、抗病、耐贮运、符合市场商品性需求的当家品种,如绿黄紫、丰绿、夏丰3号等。
其培育壮苗的技术与传统大棚苦瓜种植总体相同。采用温汤浸种、保湿催芽,70%左右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营养土最好选用2年内没有种过瓜类作物的砂壤土。同时根据栽培季节和习惯,可在塑料棚、温室或露地育苗。
当苗龄达到35天、株高10~12 cm,茎粗0.3 cm左右时定植,此时苦瓜苗应有3~4片真叶,且子叶完好、叶色浓绿、无病虫害发生。同时,早春棚10 cm内最低土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定植,每1 hm2定植2.4万株。
早春苦瓜栽培的田间管理与传统的大棚苦瓜种植总体相同,主要是根据苦瓜的生长特点,科学调控好大棚内温、湿度,多雨季节注意做好清沟排渍工作,做到雨停沟干。同时,做到科学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及时摘除畸形瓜。当瓜条肩部瘤状突起、粗大饱满、瘤沟变浅、颜色由暗绿转为鲜绿、果皮有光泽时即达到采收标准。采收完后注意做好清园管理。
栽种的目的是采收、食用薯叶,因此要选择营养丰富、无苦涩味、适口性好、抗病虫能力强、腋芽再生能力强、茎基部分枝多、植株生长旺盛的叶菜专用型甘薯品种,如福薯18号、福薯10号等。
选择薯皮光滑、薯块匀称、无病虫害、单块质量200~250 g的薯块作种薯,适时育苗[2]。苗地宜选择避风向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地势相对较高、土壤肥沃的田块,于11月上旬下种。下种前按畦面宽120 cm、沟宽20 cm的规格整地、作畦,畦面要求平、松、软、细。排种前1天,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 min,消毒灭菌[2]。
排种时,薯蒂朝上、斜放,株行距10 cm×10 cm,种薯要排放整齐,然后盖上5 cm左右的细土,浇水保湿,当气温低于15℃时,可搭薄膜大棚保温。当薯苗长至10 cm后,可适量施用腐熟人粪尿或生物有机肥,大约每周1次,少施勤施;当薯苗长至25 cm后,即可剪苗扩大繁育,剪取15 cm左右的薯藤,留3个节,基部剪成斜马蹄形,去叶,株行距10 cm×10 cm,扦插后浇水盖膜,保温促长;或在25~30天后直接定植于大棚苦瓜畦面内,选用茎蔓粗壮、叶片肥厚、无气生根、无病虫为害的薯藤,剪取1~5节薯藤段,斜扦插入土2~3节,外露1~2节,扦插后浇水紧土,保持土层上实下松和土壤湿润。株行距20 cm×25 cm,种植密度18 万~20 万株/hm2。
菜用型甘薯对温度、水分要求较高,在薯苗生长期要特别注意调控大棚内温度和湿度,保持最有利于薯苗生长的环境。棚内温度宜控制在25℃左右、土壤湿度宜保持在80%~90%,可采用小水勤浇或滴灌、喷灌补水等措施控制大棚内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从而保证薯叶的品质。
菜用型甘薯生长前期植株小,对肥料需求少,宜在扦插后7~10天,每1 hm2浇施10%腐熟人粪尿1.5万kg,每周1次;扦插20天后,宜加强肥水管理、促其茎叶生长,可给合中耕除草,每次用腐熟人粪尿或生物有机肥3.0万~4.5万kg/hm2浇施;采摘期每20天施一次肥,用量用法同上。
菜用型甘薯成活后,有5~6片叶时,宜立即摘心、促发分枝。封行后及时采摘生长点以下12 cm左右鲜嫩茎叶上市,以后每隔10天左右采摘1次[2]。采摘时徒手采摘或用剪刀剪下,注意每条分枝保留1~2个节及1片以上的完全叶,这样可以通过腋芽生长实现多次分枝、多批次采摘,从而实现高产。
为保证菜用型甘薯田间生长环境通风透光,提高品质和产量,宜适时修剪。首次修剪一般在第三次采摘后,保留株高10~15 cm内的分枝,每株从不同方向选留健壮萌芽4~5个,剪除基部生长过密和弱小的萌芽,以后每采摘3~4次修剪1次,从而保证群体生长的通风透光和营养的集中供给。
菜用型甘薯适应性强,病虫为害相对较轻,但要注意甘薯麦蛾、斜纹夜蛾等食叶性害虫为害。食叶性害虫应尽量采取人工捕捉、诱杀或防虫网隔离等非药剂方法防治;如虫口密度大,可采用Bt粉剂、菜喜(多杀霉素)等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防治,但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以确保食用安全。
为确保下次种植时有好的种薯,必须做好薯块留种工作。种薯生产宜单独进行,建议设立留种田,不采摘薯尖,按普通甘薯生产管理。在薯块成熟时,选择薯皮光滑、薯块匀称、无损伤、无病虫害、单块质量200~250 g的薯块作种薯,挖种后晾晒2~3天,用稻草垫底,分层存放于干燥、通风的房间内,每层加适量草木灰防潮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