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晰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techniques of wool wet felt,describes the creative works by some wool felt artists, and conveys ideas of using materials to express artistic creativity.
羊毛毡技艺在其古老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暖工具作用。古代人们将其做成毛毡鞋、羊毛毯等生活必需品。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取暖工具不断升级发展,羊毛毡这项古老的技艺多以工艺品作为展示。在大众手工艺的今天,羊毛毡的创意多以针毡表现,因其所需场地小,上手快,作品萌而深受大众的喜爱。相对来说,羊毛湿毡的技艺创作更为小众,但却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发展。在古代,人们用羊毛湿毡这种技法创作羊毛毯、毛毡帽等日常实用工具,今天也依旧如此。而极具创意思想的艺术家们,在今天还利用这种工艺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出许多极具个人风格的手工艺术品。本文从羊毛湿毡的技法入手,解析一些羊毛毡艺术家的创意作品,从而回归利用材料进行艺术创意表达的思想。
Claudy Jongstra作品
1、羊毛湿毡创意课程的开发
羊毛湿毡的艺术创作在国外已兴起多年,纯色的羊毛经过加工色彩丰富,其独特的毡化混色工艺作为一种可以表达立体画面的材料被许多艺术家应用在自己的工艺品中。在2015年PACC艺术家手工艺创意营上,羊毛湿毡这种技法首次以有步骤规划的课程内容与中国的艺术家们见面。
2、个人羊毛湿毡学习创作
本人第一次接触羊毛湿毡技法是在2017年上旬的一次体验课上,利用羊毛和丝巾结合羊毛湿毡技法做出的一条羊毛围巾。羊毛围巾的图案我是以意象化的羊毛铺设,再用肥皂水毡化,赶压。这次课我发现羊毛材料不同缩水比例有差别,澳洲美利奴100s的羊毛手感要比普通64s的羊毛更柔滑,毡化更平整,同时吸水性也是更好的。对于艺术家来说,羊毛丝质的差别并没有好坏之分,对于要表达的东西质感要求的不同,羊毛条s数量也是不同的。100s羊毛条更易制作有平整顺滑要求的丝巾艺术品等,但同时,它极强的缩水性也考验艺术家对于毡化率的把握,铺设时要比预想的范围更广一些。s数比较低的羊毛条可以利用其较为粗糙的特性应用在羊毛湿毡绘画中,增加其画面质感,避免地毯似的平整。
1 Marjolein Dallinga
把Marjolein Dallinga的羊毛毡作品当做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时,它们的颜色变化丰富,层次叠加奇妙,但深入的观察后,我惊叹于每件作品好像都伸出了一个个会呼吸的小孔,有了律动的感觉。而她的作品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奇妙,就妙在很讲究与自然的融合。无论是什么作品,总能在自然中找到适合它的地方,这也是这组作品独特的地方。Marjolein Dallinga曾经说过:“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我经常梦到一些东西很深邃,丰富多彩而且移动着,非常神秘。梦里有许多陌生的地方,有角落、褶皱和孔。”这段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表达她的作品,仿佛她是一个小人穿梭在会呼吸的羊毛毡中。也可以说,她成功地将自己的想法用羊毛湿毡这种触摸毡化的手法迸发出来。
她之所以会有这些想象,也是对自然的观察和被吸引,通过独处的生活观察到自然的不规则变化,给构思自由发挥的空间。她的作品展现了羊毛毡这个特定材料仿佛能够说话,它们是非常自由和多功能的,表达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她的一系列作品既能融于自然,又比自然多了一些自我的颜色变化,在色彩的交织过程中寻找平衡,使其极有生命力又富有羊毛毡独特的绚丽感。这些独特的创意变化既离不开作者本身对自然的留意,对生活的安排,也源于她愿意用羊毛毡去做各种大胆新型的尝试,不带有目的性地探究作品本身,既关注技艺创新也关注构思创造。
Marjolein Dallinga作品
Claudy Jongstra作品
2 Claudy Jongstra
二十多年来,Claudy Jongstra一直从事着制作纺织艺术作品的设计。她的创作已经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拥有自己的羊群和独立的染坊。在自己的绵羊群手工挑选需要的羊毛,再应用矿物质手染羊毛,并把它们制成自己需要的羊毛来进行创作。因此Claudy Jongstra的创作是对社会生产循环的良性应用,促进创作多样性的同时保护自然。
高小晰作品
她的作品宏伟且震撼,有些被收录在博物馆中,有些在建筑空间和私人收藏中展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是因为她的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意在表现自然之美,相对来说更为抽象。她用羊毛制造复杂的纹理和抽象的色彩。作品以大型装置和羊毛壁画为主。 Jongstra也为很多艺术展馆做了大型的纺织作品,同时她的作品也经常坐落于公共场合,既是过渡空间又是观看艺术的目的地。Claudy Jongstra的挂毯和纺织品在他们的构思和工艺上具有巨大的规模和最小的组成,又亲密又温暖,给供人居住的现代建筑带来了宁静的存在和人性。
Jongtra擅长从材料来源的植物和动物入手进行创作。在这里,大面积的颜色由羊毛、丝质和植物纤维组成,再用手工拼凑成理想的纹理和图案。她的作品中出现悬空的感觉实际上是纤维颜色渐变和纹理对比的色块,使其嵌入但不完全融入到它们的背景中。这不仅塑造了作品的物理性,而且塑造了作品的意义。事实上,可持续性、尊重、自给自足和合作是Jongstra工作室的基础和每个作品基本的创作理念。但她不仅仅是对本土化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感兴趣,更确切地说,她创作进程的每一步也都在回忆、复兴和保留创造作品本身的土地的历史,因为它和人的故事一样多。
羊毛毡作为一项古老的工艺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又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材料。前期的尝试,让本人对羊毛的不同s数特性有了了解,对一些羊毛湿毡创作地区的走访更开阔了本人的眼界,拓宽了我在羊毛毡创作上的思路。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或小巧,或精致,或大气,或抽象。更多的是艺术家思维观念的区别,借由这种材料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前面可以看到有做成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立体自然物,或者单独作为巨型展品的装置。本人在创作时对羊毛湿毡的特性进行了思考,结合自己擅长的风格,决定利用羊毛湿毡的特性创作羊毛湿毡绘画。通过对这种手工艺的学习,来探究羊毛湿毡绘画的现代意象表达。
本人在前期的探索中发现羊毛湿毡可以表现一些意象的画面,同时它也有传统平面绘画所不具有的厚度表达,所以本人想到用羊毛湿毡这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国古籍文化。在本人前期的手法摆排中,有一些类似云、山、海等抽象化的形状,脑海中就浮现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国古典文学的描述都追求一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感觉,主张引导人发现一个点,由这个点在自然中发现艺术,了解自然规律。
同时,触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通过触摸,我们感知了周边的事物。颜色则带动了视觉,本人希望可以用羊毛湿毡这种表现工艺打破传统绘画中的平面感,立体感知颜色变化,将羊毛毡这项手工艺传播范围更广。手工艺在现代艺术中的价值越来越珍贵,但伴随的是因工业化的唯效率论唯时间论带来的创新发展的困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工业化的今天渐渐被人们遗忘,本人也意在唤起人们对触摸这种感官的觉醒,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艺术。在工业化的今天,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正在消失,人们对于手工艺的触感也渐渐忘却,本人希望用一种原始的触摸感结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去展现世上依然存在却从未好好观察的自然万物。
总结:最优秀的作品总是以人的丰富灵魂为基础,他们回应着自然,带着自身的文化和传统,被叙述者所说,超越了他们面前的先例。观察这些经典作品,我相信纤维艺术是有生命和触觉的,现代的艺术家把这种形式融合进了当代艺术,而这种触摸感,是我们小时候感应人,感应自然,感应万物的重要一步。因此,经典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他们被自然世界所启发,它的声音,感觉和触摸,以及它的各种质地和形式。而羊毛毡只不过是艺术家用特定的材料和技术去表达这个自然世界,不仅仅是叙事或装饰。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看到优秀的羊毛毡作品仿佛都是有生命一般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