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珺晶
YU Shudong was born in 1957, with ancestral lineage from Ningbo, Zhejiang. He is our modern engraving artist. His art work is fusion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so unique that are very much liked by engraving fans. He is now a member of Shanghai Teacher’s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Engrav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is also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Shanghai Education Bureau MengHai Engraving Institution. He made the monument for the former German prime minister Cole in 1991 and was highly appreciated.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r. Yu’s dictation and memory, it introduces the study life of YU Shudong as well as his engraving style and some of his engraving art works. From this article, we hope more people can understand and discover the beauty of engraving from Mr.Yu’s art.
俞树栋
俞树栋先生生于1957年,祖籍浙江宁波,是我国当代篆刻艺术家,其篆刻印章融古会今、独具风格,深得篆刻爱好者青睐。现任上海市教师书画篆刻研究会会员,并任上海市教育局孟海印社副社长。1991年曾为德国总理科尔来沪雕塑纪念碑,获得有关人士好评。本文根据俞先生本人的口述回忆整理而成,简要介绍了俞树栋先生的求学经历及其篆刻艺术的风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俞先生的艺术来了解并发现篆刻之美。
初动笔时,我十分犹豫,不知道该如何来定义我的父亲——俞树栋先生,我不知道该称呼他为篆刻家,还是书法家,亦或是中国画家。因为这三个身份始终贯穿了他的艺术生涯,不可或缺。最终决定以篆刻家的身份来介绍父亲数十年的从艺经历,因为篆刻是他的人生中耗时最长、钻研最深、影响最大的技艺,也是他最值得骄傲,愿意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
俞树栋生于1957年,祖籍浙江宁波。俞树栋的艺术人生可谓是充满了机缘巧合与阴差阳错,他并不像许多大师那样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亦或是从小对艺术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喜爱及天赋。高中时期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为自己的班级画黑板报获得了好评,启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平凡的出身无疑给俞树栋带来了机遇。中学毕业后,面临着分配学校的问题,俞树栋在个人简历的特长栏上写上了“绘画”。尽管没有受到过正统的、系统的绘画训练,他依然被分配到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技术学校的绘画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1974年至1976年是俞树栋艺术生涯最为重要的两年,他在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技术学校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顾剑鸣先生。顾剑鸣师从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1880-1960)。当时的顾剑鸣刚刚得到平反,摘除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满怀着对教育的期待,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自己的学生。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受到同班同学嘲笑,俞树栋开始了自己奋发求学的道路。在顾剑鸣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素描、水粉、油画、速写、书法、白描、篆刻等等技艺,尽管当时的篆刻技艺作为他众多兴趣爱好之一,并没有得到他的过多重视,但此时已经在他的篆刻生涯埋下了重要伏笔。
毕业后,俞树栋被分配到了上海筛网厂,成为了厂内的一名工人。直到1978年,他考上了上海工业美术学校,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学梦。同年,他通过考试,成功赢得了上海丝绸研究所的和服画工岗位,1980年,他在上海丝绸研究所成为了一名和服设计师。同时,他希望能够在日后凭借当时“满三年工龄,可以带薪求学”的政策,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可惜,由于政策变动,他的大学梦始终无法实现。1985年,他考上了上海徐汇区业余美术学校后,开始了为期3年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涯。1988年完成学业后,他毅然辞去了上海丝绸研究所的工作,独自打拼。
起初的两年里,俞树栋凭借自己坚实的艺术功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终于发现了自己在篆刻领域的天赋。其篆刻作品出乎意料地获得了行业内部的赞赏。俞树栋备受鼓舞,开始了自己长达四十年的篆刻生涯,据他对自己印稿的不完全统计,其成印约十万方。时至今日,俞树栋依旧在探索篆刻领域的巅峰与微妙。
由于在篆刻领域没有经过长期且系统式的训练,俞树栋的作品起初不曾继承任何一派的艺术风格。而是在临摹、模仿中不断自我摸索。凭借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他掌握了五十多种流派的篆刻风格,并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根据不同流派呈现出的篆刻风格和刀法特点,他将基础刀法延伸成了近百种不同的组合刀法,最喜用冲刀、切刀及点刀相结合的方法,以冲刀为主,运刀时结合切刀、点刀,让“冲”、“切”和“点”三种刀法进行有机结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凭借着自己对刀法的精通与灵活运用,巅峰时期的俞树栋可以在一天内成印上百方,印章文字结构大多随意自然,不故作疏密,下刀干脆利落,所作线条挺拔灵动,充满劲健明快之感。因此他早期的篆刻风格显得尤为肆意爽然、不加修饰。
俞树栋中期的篆刻作品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游刃有余,灵活运腕,刀随意转,随印生法,对于虚实留白的处理更巧妙。尽管没有了早期的肆意明快,却能在温润平实中深藏厚实的功力,加上他对篆书、隶书等等书法的钻研运用,使得印章文字结构随意自然,增添了印面的内涵意蕴。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俞树栋的篆刻风格显得厚重古朴,苍茫朴茂,别有一番韵味。如今他的篆刻作品印面排布疏密得宜,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结构配合相得益彰,刀法灵活婉转,收放自如,能看出他将刀下工夫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及在岁月积累中所得的浑厚苍劲之韵。
图1 明月前身左为俞树栋临摹所作,右为吴昌硕原作此印采用石鼓文,冲刀与切刀相结合的刀法即由吴昌硕首创,因此篆刻风格显得十分浑厚有力。
图2 成都草堂收藏印左为俞树栋临摹所作,右为陈巨来原作此印刀法尤为精细,原作采用了贴仔法,即用硬钢板抵住刻刀进行篆刻,临摹作采用平点刀完成。
图3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左为俞树栋临摹所作,右为王福庵原作此印采用圆点刀,刀法看似为基本刀法,但极其耗时耗力。
图4 高平候印此印为俞树栋早中期代表作之一,采用单冲刀,尽管成印速度较快,但难点在于保持速度的同时保证线条的统一性。
图5 岁月静好此印为俞树栋后期代表作之一,采用双冲刀法,要保证每一条线条粗细变化有度的同时,与章法结体保持了和谐统一,尤为不易。
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一一交代俞树栋艺术人生的种种细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篆刻生涯与他的人生命运一样,坎坷,波折,无可奈何,却又充满了勤勉,执着,坚持不懈。
听完了父亲的回忆,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叹息。他的从艺生涯是被动的、巧合的、无奈的,原以为会因为出色的化学成绩被分配到化工班,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绘画班;原以为能在美术学校学习装潢设计,却因为学费高昂无缘大学;原以为只是个人兴趣爱好的篆刻,却成为了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门技艺。
在俞树栋出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有许许多多和他相类似的人,与他同一批学习绘画的同学中,有的早早放弃了艺术,有的只将艺术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仅有少数仍旧坚持在艺术行业及艺术创作中。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相对传统肃穆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学会了刻苦坚持与奋发自强。
过去我常觉得如俞树栋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学习新鲜事物,脾气性格中总是带着一股倔强、执拗,似乎还有一些冥顽不灵。但领略过他的篆刻人生,我忽然明白,若不是因为他性格中的倔强、执拗,他又怎么能坚持苦练基本功,在篆刻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不倦,积累下一身炉火纯青的篆刻技艺呢?他每每提到自己篆刻作品时,常常自豪地说:“全上海滩,只有我一个人能掌握五十多种篆刻风格,上百种刀法。”也许他的措辞有些夸张,但能有这样的“豪言壮语”,凭借的是他几十年来的刻苦钻研,以及坚持一生的艺术理念——扎实的基础才能换来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