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1年11月26日,接群众举报,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纺织工业新园在基建施工过程中,于地表下12.4米处挖掘出大量彩绘陶俑。11月26日至29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编号M1(图一)。M1虽遭破坏,但仍出土彩绘陶俑、日用模型明器、瓷器、铜器、银器等大量随葬器物。现将M1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该墓葬除后室外,上部已被破坏,从断面看,此处地层共分4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约0.35米,灰褐色,土质疏松,内含现代砖瓦及大量植物根系。第②层为扰土层,厚约5.2米,灰黑色,土质较硬,内夹杂瓦片等。第③层为垆土层,厚约3.5米,黑褐色,土质坚硬,内含白色菌丝。第④层为料姜石层,厚约0.15米,坚硬,之下为黄色生土。由于破坏,开口层位无从知晓。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方向180°。自南向北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底距现地表深13米(图二)。
墓道 破坏严重,仅残存北端底部,可见墓道平面呈长方形,长斜坡底。残长1.38、宽1.38、深12.71、坡残长1.5米。
图一 梁猛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M1平、剖面图
前室 平面近方形,原应为穹窿顶,已破坏。南北长3.36、东西宽3.78、残高0.57米。
甬道 位于前后室之间,稍偏西,顶部遭破坏,不存。南北长0.9、东西宽0.9、残存壁高1.2米。
后室 平面呈正方形,穹窿顶,南北长2.9、东西宽2.9、通高2.4、直壁高1.68米。四角上浮雕细梁,正中交汇至顶,顶部高浮雕宝珠,象征幄帐。
葬具、葬式:后室西侧残存木棺痕迹,人骨已朽为粉末。从棺痕判断,原有一木棺紧贴后室西壁和北壁放置。棺痕长2.55、宽1米。
该墓出土器物丰富,除铭文砖和一件陶狗置于墓道北端,青瓷唾盂、铜带钩置于后室,其余随葬器物均置于前室。经修复整理出的随葬器物共计85件(组),种类包括陶、瓷、铜、银、石器、铭文砖六大类。现分类叙述如下。
1.男立俑 34件。
白彩武士俑 6件,M1:34~39。标本M1:34,头戴白色圆顶兜鍪,以墨线绘出甲片并用红彩勾边。上身穿高领右衽小袖襦,衣领施红彩,袖口施黑彩,外披白色甲衣,颈后垂双带,白带系于腰间。甲衣以腰带区分,以上用波浪形墨线绘网格状甲,以下墨线绘鱼鳞甲。下着黑袴,袴外有甲裳,长至足,甲裳分左右两片,以墨线绘出鱼鳞甲。袴下露靴,靴施黑彩。面部施白彩,墨线勾勒眉、眼及八字胡,红彩绘唇,弯眉、细眼、高鼻,表情沉静,站立状,双手隐袖,拢于前腹。高34.2厘米(图三;封二,1)。
图三 白彩武士俑(M1:34)
图四 合欢帽男立俑(M1:56)
图五 平巾帻男立俑(M1:49)
图六 武冠男立俑(M1:13)
合欢帽男立俑 14件,M1:55~68。标本M1:56,头戴黑色圆形合欢帽,帽后有较长台棱。上穿黑色交领右衽小袖短衣,领口、袖口与下摆施红彩。腰束带。下着黑色大口袴,前露履尖。面部施白彩,墨线勾勒眉、眼及八字胡,红彩绘唇,弯眉、细眼、高鼻,表情沉静,站立状,双手隐袖,拢于前腹。右臂弯曲处有一插孔,原持物已佚。高32厘米(图四;封二,2)。
平巾帻男立俑 6件,M1:49~54。标本M1:49,头戴黑彩平巾帻,弧形帻顶,耳部上翘。面部表情、衣着、动作与合欢帽男立俑相同。右臂弯曲处有一插孔,原持物已佚。高30.3厘米(图五;封二,3)。
武冠男立俑 2件,M1:13、14。标本M1:13,戴黑色武弁大冠,身穿灰色交领右衽至地深衣,领口、袖口施白彩。腰系带。面部施白彩,用墨线画出眉眼,红彩绘出嘴唇。弯眉、细眼、高鼻、抿嘴微笑,站立状,双手隐袖,拢于前腹。左臂弯曲处有一插孔,原持物已佚。深衣施灰彩,腰带施白彩。高28.4厘米(图六;封二,4)。
图七 奏乐男立俑(M1:74)
图八 抬物男立俑(M1:73)
图九 A型女立俑(M1:15)
图一〇 B型女立俑(M1:40)
奏乐男立俑 2件,M1:69、74。标本M1:74,头戴黑色尖顶兜鍪。上身穿高领小袖襦,领口、袖口与下摆涂朱,外披黑色甲衣,前胸甲呈倒三角形,腰束白彩带。下着黑袴,袴外有黑色甲裳,长至足,甲裳分左右两片,足蹬靴。站立状,双臂弯曲抬至胸前,左手执短棒。高29厘米(图七;封二,5)。
抬物男立俑 4件,M1:70~73。衣着与奏乐男立俑相同。均作抬物站立状。标本M1:73,高29.5厘米(图八;封二,6)。
2.女立俑 5件。身穿交领阔袖曳地长裙,腰系带,双手筒袖于前腹。根据发式、服饰等可分为二型。
A 型 4件,M1:15、31~33。 标 本M1:15,头梳十字义髻,两鬓过耳,脑后头发齐梳贴头。眉心上涂朱。肩披红底白彩蔓草纹绣领,双手筒袖于前腹。红彩片裙上点有排列整齐的白彩圆点纹装饰。高34.5厘米(图九;封二,7)。
图一一 女坐俑(M1:11)
图一三 吹角骑马俑(M1:76)
图一四 击鼓骑马俑(M1:75)
B型 1件。 标本M1:40,头梳环状高髻,脑后之发盘作双环。高25.6厘米(图一〇;封二,8)。
图一二 女坐俑(M1:11)
女坐俑 1件。标本M1:11,头部无存。身着交领小袖衣,腰系带,衣饰白彩卷草纹。红带搭肩下垂。跽坐,一手按一置于膝上的红色扁圆鼓,鼓顶、侧面分绘白彩卷草纹及三周黑彩弦纹;一手执鼓槌敲击,鼓槌已佚。高16.3厘米(图一一、一二)。
3.骑马俑 4件,M1:75~78。吹角者1件,击鼓者2件,残缺1件。骑俑双腿与马身合塑。乐者服色主黑,端坐马上。头戴尖顶兜鍪。上身穿高领小袖襦,领口、袖口与下摆涂朱,腰束白彩带。下着袴,足蹬靴。击鼓者头部端正,眼平视;吹角者则偏向一侧。马颔首站立,头顶的鬃毛(或缨饰)前伸上翘,形似触角。背均设圆角长方形鞍,下垂障泥。尾下垂。标本M1:78,残缺,仅存马及陶俑下半身。
吹角骑马俑 1件。标本M1:76,马色枣红,以黑彩绘出双眼、鬃毛、马尾、四蹄及络头、鞍、障泥轮廓、攀胸、鞦。络头系结处点以白彩。障泥表面涂白。乐工双手执一角吹奏,角大部已失。长36.2、高37.2厘米(图一三;封三,3)。
击鼓骑 马 俑 2件,M1:75、77。 标本M1:75,马施黑彩,四蹄及络头、障泥、攀胸、鞦以红彩描画,络头系结处点以白彩。乐工一手执鼗鼓于胸前,一手执桴敲击。鼗鼓扁平,顶面墨绘莲花。长36.4、高37.2厘米(图一四;封三,4)。
图一五 铠马(M1:47)
图一六 鞍马(M1:48)
图一七 陶公鸡(M1:23)
图一八 陶母鸡(M1:25)
图一九 陶狗(M1:2)
图二〇 陶猪(M1:20)
4.马俑 2件。
铠马 1件。标本M1:47,站立状,通体施白色彩绘,以黑彩绘双眼、鬃毛及马尾,红彩绘口、鼻及四蹄。当卢、防俱备。具装由面帘、鸡颈、身甲、搭后四部分组成,上密布黑色鱼鳞甲片,甲片中涂红点,以象联缀之物。下颌见红彩缰绳。背设高桥鞍,前部鞍桥两侧由红绳各引一黑彩扁圆形镫,鞍后凸出圆孔形寄生插座。尾贴甲下垂。长40.9、高38.7厘米(图一五;封三,1)。
鞍马 1件。标本M1:48,站立状,通体施红彩。马面瘦长,尖耳,黑彩绘出双眼、口。马头顶黑色鬃毛前伸上翘,状如触角。两侧脸各贴塑三个节约,马鼻正中贴塑三个节约,鼻孔圆大,鼻上隆起一圆柱状物,饰白彩弦纹。马背置高桥鞍,鞍两侧由绳各引一扁圆形镫,绳、镫皆为白彩,红线勾边。马腹两侧贴塑障泥,障泥四边涂黑,单面绘方格,内填斜线,中部靠前有一红色内弧方形装饰。白彩绘出攀胸、鞦。攀胸、鞦上的交结处勾红圈,后者圈中点有红彩。马尾下垂,马尾及四蹄施黑彩。长44.1、高37.5厘米(图一六;封三,2)。
5.陶塑动物 12件。
图二一 陶公鸡(M1:23)
图二二 陶母鸡(M1:25)
图二三 陶狗(M1:2)
图二四 陶猪(M1:20)
陶鸡 5件,M1:21~25。皆作立姿,尖喙,翅、腿凸出,挺胸颔首,长尾上翘,尾尖下垂。下有中空座。墨笔绘出双眼、羽毛和翅、腿轮廓。标本M1:23,公鸡。冠、喙着红彩,冠点黑彩。长16.2、高13.2厘米(图一七、二一)。标本M1:25,母鸡。长16.1、高13.8厘米(图一八、二二)。
陶狗 2件,M1:2、3。标本M1:2,站立状,短耳,宽吻,腰腹肋骨明显,翘尾偏向一边,双腿合成一体。周身涂白,墨绘双眼,口染红彩。长18.8、高12.5厘米(图一九、二三)。
陶猪 5 件,M1:16~20。标本 M1:20,站立状,长吻,大耳,鬃毛高耸,体肥臀圆,四肢左右相连,尾粗短。身施黑彩,双眼、口、鼻涂勾勒红彩。长20、高10.6厘米(图二〇、二四)。
6.日用模型明器 13件。
陶仓 5件,M1:6~10。直口,圆唇,细短颈,圆肩,斜腹,平底微向内凹。根据腹部是否内凹可分为二型。
A型 标本M1:9,腹部内收。口径3.8、腹径15.4、底径10.3、高22.5厘米(图二五,1)。
B型 标本M1:10,口径3.4、腹径16.4、底径9.4、高21.1厘米(图二五,2)。
陶甑 1件。标本M1:80,直口,平沿,尖圆唇,斜腹,环形底。口沿、腹部上方分别饰1、3周凹弦纹。口径22.7、底径11.6、高9.2厘米(图二五,4;二八)。
陶钵 1件。标本M1:79,敛口,圆唇,斜腹,平底。口径12、底径8、高6.4厘米(图二五,8)。
陶连枝灯 1件。标本M1:26,外施黑彩,柱形身,内中空,顶附一圆形灯碗。灯身上、中部鼓突处各对开4孔,两层错向插设连枝灯碗,共九只灯碗。顶部灯碗口径11.2、连枝灯碗口径8.5、高49.9厘米(图二六、二七)。
陶井 1件。标本M1:4,罐形井身,直口,平沿,沿上饰一周凹弦纹,尖圆唇,溜肩,斜腹,平底微向内凹。肩上附桥形井架,其上置一亚腰形辘轳。口径13.6、腹径14.2、底径10.4、高23.4厘米(图二五,7)。
陶 碓 1件。 标本M1:5,由架、臼、杵三部分组成。底板呈弧收舌形,其一端粘接碓架,架开小孔,一端塑圆臼。尖锥状杵,杵后连接碓杆,碓杆为长条形,杆身穿孔,与碓架小孔对穿,碓杆可上下活动。杵长22.4、底板长17.8、高12.8厘米(图二五,9;图二九)。
陶磨 1件。标本M1:12,分为磨、座两部分。磨顶中央凸起,内有一凹窝,有横梁相隔,横梁两侧各有一磨眼,磨顶两边有一周细槽,侧面刻斜线。饼形座,磨、座侧面及座顶面刻斜线纹。凹窝径6.2、座底径11.4、高4厘米(图二五,10;图三〇)。
陶鼓 2件。
图二五 出土陶、瓷器
图二六 陶灯(M1:26)
图二七 陶灯(M1:26)
图二八 陶甑(M1:80)
图二九 陶碓(M1:5)
图三〇 陶磨(M1:12)
图三一 陶鼓(M1:27)
图三二 陶鼓(M1:28)
图三三 青瓷唾盂(M1:81)
M1:27、28。带鼓架,鼓侧立,上方、侧面开三孔,固定于鼓架上。标本M1:27。鼓两面墨绘莲花,梁两侧、鼓架粘接部勾墨线,鼓架四足下部涂白彩。鼓厚6、高12厘米(图二五,6;图三一)。标本M1:28。鼓单面开口。鼓厚2.9、高10厘米(图二五,3;图三二)。
青瓷唾盂 1件。标本M1:81,胎质灰白,除底部外,周身施淡青色釉。盘口,矮颈,溜肩,鼓腹,平底。口径7.8、腹径11.8、底径9、高10.2厘米(图二五,5;图三三)。
铜釜 1件。标本M1:44,残缺,仅存腹部及底部残片。已变形,锈蚀严重。圆鼓腹,上腹部有一周台棱,圜底。口径22、复原高11.9厘米(图三四,2)。
铜甑 1件。标本M1:45,残缺,仅存口部及腹部残片。锈蚀严重。敞口,平沿,深腹略腹。残高13厘米(图三四,1)。
铜熨斗 1件。标本M1:29,铸制。敞口,宽平沿内斜,尖圆唇,弧底,长柄,饼断面为半圆形。口径13.9、长33、握柄厚1、高4.5厘米(图三四,3;图三六)。
铜带钩 1件。标本M1:82,略呈“S”形,蛇头形钩首,帽形钮。通长6.1厘米(图三五,5;图三七)。
图三四 出土铜器
图三五 出土器物
铜带卡 3件,M1:30、83、85。由一枚“C”字形卡环和一枚折叶接合而成,设卡舌。卡环以圆形铜条弯曲而成,前端为圆弧形,后端内收,末端锻打成扁圆,各铆一透孔以穿置横轴。轴的两端锤成扁圆状作为堵头,以将横轴固定在扣环上。轴中间套一可转动的尖头形卡舌。标本M1:30,锈蚀严重,卡环后钉有革带,革带中部钉有銙环,銙环上套有两个卡环。长11.8厘米(图三五,4)。标本M1:83,卡环后套有革带,用铆钉固定,上有銙环,革带上有镂空纹饰。长28.7厘米(图三五,1)。标本M1:85,卡环后套有革带,上有銙环,革带上有镂空纹饰,后端粘有铁锈残块。长31.5厘米(图三五,2)。
铜带具 1件。标本M1:84,由窄长条形铜片对折而成,用两个铆钉固定。前端呈三角形。长7.2厘米(图三五,6)。
图三六 铜熨斗(M1:29)
图三七 铜带钩(M1:82)
图三八 石器(M1:43)
图三九 铜带扣(M1:42-1)
图四〇 铜带扣(M1:42-2)
图四一 铜饰片(M1:41)
图四二 铭文砖(M1:1)
铜带扣 1件(组)。标本M1:42,分牌饰与带扣两部分,均呈窄弧条形并加以铆钉固定的边框。二者铸有镂空纹饰,相互对称。牌饰长8.1、宽4.3厘米;带扣长8.5、宽4.2、扣舌长1.8厘米(图三五,9、10;图三九、四〇)。
铜饰片 1件。标本M1:41,近五边形,横宽,上略宽而下略窄,上边中部起山尖,左右两上角微有翘起,左右两侧为直边,下边平。表面铸有镂空纹饰。长19.2、宽16.8厘米(图三五,3;图四一)。
银饰 1件。标本M1:46,窄长条形,用六个铆钉固定,一端三角形,一端有长方形孔。长方形孔穿一对折的银片,由一个铆钉固定。长8厘米(图三五,7)。
石器 1件。标本M1:43。近似长方体,断面为正方形,已残断。残长15.5厘米(图三五,8;图三八)。
铭文砖 1件。标本M1:1,阴刻“安定梁猛”四字。长32、宽14、厚7厘米(图四二)。
该墓与1953年发掘的草厂坡M1[1]在墓葬形制、规模上十分接近,随葬品种类也较为一致,出土陶俑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可能为同一模具制作,可见这两座墓的绝对年代非常接近。对于草厂坡M1的年代,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推断。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在编写《三国—宋元考古》讲义时,将该墓作为四世纪初至五世纪末,倾向于认为其时代为十六国时期[2]。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一文,认为草厂坡墓有可能属于十六国前、后秦时期[3]。日本金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苏哲《西安草厂坡1号墓的结构、仪卫俑组合及年代》,认为草场坡1号墓年代可能为后赵、前秦时期[4]。
该墓前室出土一块铭文砖。墓中随葬铭文砖,在关中地区十六国墓中较为常见,砖上一般阴刻墓主人姓名,如咸阳文林小区朱氏家族墓M20、M35、M44。铭文砖上也有刻下葬年代的,如咸阳文林小区M49,阴刻“建元十四年二月十二日张氏女朱圮妇”[5]。
该墓出土铭文砖阴刻“安定梁猛”四字,记录了墓主人的郡望和姓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地置安定郡,包括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庆阳市部分地区。安定梁氏,是汉代在安定郡形成的梁姓大族,著名人物有梁统、梁冀等。西晋末年,安定梁氏有梁芳以族徙晋渡江。梁猛其人史书未见记载,应是安定梁氏未南渡的一支。
综上所述,该墓葬是十六国时期五胡政权内汉人世家大族的墓葬。
发掘整理:杨军凯 郭永淇 辛 龙潘颖睿 关 琳 史砚忻
照 相:王保平
绘 图:党晓婷
执 笔:辛 龙 杨军凯 郑旭东郭永淇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J].考古,1959(6).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三国—宋元考古[M].1974.
[3]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考古学报,1987(1).
[4]苏哲.西安草厂坡1号墓的结构、仪卫俑组合及年代[C]//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5]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宋氏家族墓的发掘[J].考古,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