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心率的角度评价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2018-09-21 10:44朱方雨
体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评价

朱方雨

摘 要:笔者从目标心率的角度出发,统计学生在体育课中适宜运动强度下的活动时间,计算出有效练习的时间比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进行评价。

关键词:目标心率;评价;练习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6-0036-03

一、国内外对体育课程中的练习密度的认识

一般国内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比例。从练习密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练习时间的统计并没有对练习强度提出要求,学生在相同的练习时间内完成相同的练习内容,因为学生练习时的投入程度不同,练习对学生机体产生的负荷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练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种定义下的练习密度未必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的有效利用率。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从美国引入了SPARK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时间有了最低限度的要求。SPARK课程的评价系统被称之为SOFIT(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 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而SOFIT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叫作MVPA(moderate to 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意为中等至剧烈程度的身体活动。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门提出,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的MVPA值不应少于全课时间的50%,也就是说学生在体育课上中等强度以上的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

在国内也有很多关于不同强度下的运动对机体产生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中等至大负荷强度的运动能显著发展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其中,中等强度负荷的运动对于提高速度、柔韧、下肢爆发力和上肢力量作用效果较为显著,大强度负荷的运动对于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1]。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中等至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作为评价体育课练习密度的重要指标,将这种活动时间与全课时间的比值作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更加合理。

二、高效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评价

1.目标心率和运动强度

目标心率是指在人体锻炼时理想的心跳频率范围。

运动强度是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当心率变化值处于110~170次/分范围时,运动强度越大则心跳就越快,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心率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2]。

2.运动强度等级划分与目标心率界定

我们一般常见的运动强度等级划分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最大心率百分比法,最大心率=220-年龄;第二种是心率指数法,心率指数=运动时的心率/安静心率,具体等级划分见表1[3]。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划分运动强度。

以一名初中男生为例,如该生安静时候的心率为80次/分,采用心率指数法,可以得出相应强度下的对应心率,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能够较好发展该生身体机能的活动(MVPA,中等至剧烈程度的身体活动)的目标心率范围在120~160次/分。

3.实时监测运动心率

我们如何才能实时获取学生在运动时候的运动心率?智能运动手环已经被广大的运动爱好者运用于体育锻炼中,有些智能运动手环还具备了心率监测的功能。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让学生佩戴智能运动手环上体育课,在课后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和图表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这些数据对于评价体育课是否高效,能否有效地发展学生体能有客观而科学的指导价值。特别是心率曲线图,我们可以根据心率曲线图中的较多且准确的瞬时运动心率测算出瞬时运动强度,进而可以计算出学生在各种强度下的练习时间,得出可以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的MVPA的比例。

4.具体评价

笔者以自己的一节体育课进行评价。在学期伊始,我给学生安排了一节体能發展课,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课的流程如下:在开始部分学生进行了约5分钟的慢跑和2分钟左右的徒手操热身,随后进行了高抬腿、抱膝跳、3分钟跳绳的身体素质练习;在基本部分进行了4组50米跑,一组500米跑和一组250米跑;在结束部分进行了250米慢跑放松和徒手操放松,结束本课,本课的总时间为45分钟。

以班级中的一名普通男生为例,该生安静心率为80次/分,适宜的目标心率范围为120~160次/分。在课后我收集的数据和图表如图1所示,对该生运动数据的分析如图2所示。

图2中所标示的灰色区域为运动心率在96次/分以下的运动时间,即最小强度运动时间约为160秒;蓝色区域为运动心率在96~120次/分之间的运动时间,即小强度运动时间约为390秒;绿色区域为120~160次/分之间的运动时间,即MVPA(中等至大强度运动)的时间约为1800秒;红色区域为运动心率超过160次/分的运动时间,即最大强度运动时间约为350秒,用饼状图表示为图3。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可以发现本节课该生全课平均心率为134次/分,最高心率190次/分。学生在最小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全课时间的6%,主要出现在课的开始部分和500米跑后的恢复阶段;小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全课时间的14%,主要出现在准备活动部分和课的结束部分;中等至大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全课时间的67%,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都有出现,这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最大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全课时间的13%,主要出现在3分钟跳绳、50米跑和500米跑部分。

笔者认为,这样一节以提高速度耐力为目标的体能发展课,学生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中MVPA的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占全课时间的67%,这对于学生体能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是相当有益的。反观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MVPA基本贯穿课的始终,有一定的连续性,但也并不是一直保持中高强度的运动,会给学生一定的调整和恢复时间,这样的安排符合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的原则。

5.从目标心率角度评价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作用

(1)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计算方法,对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准确地计算出目标范围内的运动时间(MVPA的时间),以此作为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效的身体练习时间,进而计算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2)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数据,测算学生参与各种运动强度的活动时间,特别是MVPA值的比例,用具体的数值来量化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

(3)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受到教师教学设计的直接影响,所以学生的表现可以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通过图2和图3的显示,可以对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结果可以帮助授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并改良教学设计。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计算时只考虑了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而没有对身体练习的强度作出限制。有研究表明在目标心率范围内的身体练习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从目标心率的角度评价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有效利用率,成为评价体育课的重要参考指标。

(2)借助智能运动手环或其他心率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对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心率实时监测,可收集相关的运动数据和图表。

(3)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计算出MVPA时间与全课时间的比例,即从目标心率角度评价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分析结果可直观反映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负荷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教师的授课过程,并能对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2.建议

(1)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开发更加便携智能的心率监测设备和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系统,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全覆盖监测和评价。

(2)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将学生体育课评价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评价的总成绩,甚至可以作为体育升学考试的参考指标。

(3)对学生的运动监测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可以拓展到课余时间。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应该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4)体育课的作用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体能,还承载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的重任,所以体育课因为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教学阶段的不同,类型和形式也會多种多样,学生在各种类型的体育课中MVPA值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江云.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男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杨贵仁.世纪学校体育工作全书[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评价
唐DM 智联创享型
难与易
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