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外教师合作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2018-09-21 05:30张轶喆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

张轶喆

【摘 要】本文对中外教师合作不足的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合作办学;中外教师;合作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174-02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不乏部分学校急躁冒进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而被停止办学,以本科以下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居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非合作办学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合作办学专业是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以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然而由于实际操作中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远远不够,即使是达到国家标准的部分项目或机构也无法进一步开展,甚至难以维持。笔者结合自身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工作经验,根据中外教师合作不足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中外教师合作不足的原因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外教师的相互配合,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交流。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中外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对于中教一方,在中外教师合作的课堂上,中教往往只扮演助理角色,负责翻译或维护课堂秩序,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而事实上,由于中教更了解学生情况和国内行业动态,应该扮演外教合作伙伴的角色,而不只是被动的协助者。从备课到课内外活动,中教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教学。而对于外教一方,由于他们是由外方学校派到国内授课的,通常课时并不贯穿整个学期,这容易导致部分外教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误区。许多外教认为自己只负責课堂教学,因而课下很少为学生答疑解惑或参与学生活动,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和中教负有一样责任的教师,难以全心全意地融入教师角色。

(二)教师的知识广度有待拓宽。对于中教而言,外语水平、国外课程和文化的背景知识相对匮乏。中教要和外教进行频繁的沟通交流,外语能力不足既成为沟通的阻碍,又不能帮助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而缺乏对国外课程体系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往往也会导致教学产生巨大的分歧,不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就外教而言,不适应中国教育体系、课堂模式的情况时有发生。外教不能结合双方教育制度的优势灵活把控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起到了负面影响。另外,部分外教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法律法规、国内行业动态,导致其理论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反馈体系不健全。第一,调查学生反馈渠道单一。普通的调查问卷收集到的学生反馈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借鉴意义,但也因其客观性不足和形式单一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认识不同,对评价中外教师的标准也未必都客观公正。另外,调查问卷以文字形式呈现,没有语言交流,不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学生很难对抽象的教师配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第二,调查中外教师反馈不及时。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反馈,会在学期末等时间点收集学生反馈。然而,对教师的意见调查却不多见。教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对学习效果、考评机制、合作模式等有更深刻独到的见解,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获取教师的意见,导致他们对合作的建设性想法得不到重视和落实,缺乏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基层管理人员的反馈被忽视。基层管理人员的范围很广,包括学生代表、辅导员、外事员、教研室主任等人员在不同程度上担任管理学生或教师的工作,信息来源比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更加广泛和立体,他们对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也了解得更全面透彻。然而,由于这些人员大多并不在教学一线,因此他们做出的反馈极易被忽视。

(四)缺少主客观条件及合作平台。第一,中外教师的合作意识不强。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就把专业课分成完全独立的中教课和外教课,且没有要求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信息分享。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互相之间没有交流,导致课程衔接不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第二,客观因素导致管理不便。中外合作项目通常由国际学院进行统一管理,然而中方的专业课教师多数从其他院系调用,这种做法虽然节约学校的教师资源,但并不便于国际学院的直接管理。另外,语言障碍、办公区域不同、上课时间交错等问题也是双方几乎没有交集的原因。第三,没有适当的学习交流平台。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交流平台,即使教师有强烈的学习交流意愿,个体也很难实现校际间的交换学习和资源共享,合作深度依然受限。

二、中外教师加强合作的解决策略

根据对中外教师之间合作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作者尝试性地探索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找准中外教师角色定位。中外教师须明确各自在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中教因更熟悉学生和国内行业情况,可以和外教共同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材和教辅资料,研究教学思路。在课堂参与方面,中教除帮助学生扫除一些语言障碍外,还可以承担一些其他任务,如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在遇到文化差异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等。这要求中外教师在课前做好明确分工,尽可能保证课堂上中外教师之间默契协调的状态。①另外,外教须明确自己和中教一样需要对学生学习负责的角色,不能只管课堂教学,课下也要为学生答疑解惑,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专业相关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融入中方的教学氛围。

(二)教师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广度。首先,中教须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与外教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影响合作的深入进行。此外,中教还需掌握国外专业课程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文化常识。对于外教一方,则须花时间了解学生和中国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以便更适应中国课堂。更重要的是,外教应详细了解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在中国的实践模式,如金融类、会计类课程,不同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异,外教应该结合中国实际,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合理可行。

(三)建立全面的反馈体系。学校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做好管理工作。②教务人员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生的反馈。学生对中外教师的配合不一定进行过深入具体的思考,很多学生也不重视自己的反馈意见,因此,学生的积极思考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启发。除常规的问卷以外,还可以开展一对一约谈、班会交流、建议信箱等多种沟通渠道,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外教师。此外,还须及时和一线的中外教师进行沟通,并广泛开展对学生代表、辅导员、外事员、教研室主任等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调动合作项目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合作的健康发展。

(四)提供主客观条件支持,建立交流学习平台。第一,提高中外教师对合作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对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对合作的重视,增进双方的理解。第二,管理层提供条件支持。培养专门的授课教师;把中外教师安排在同一办公区域;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进度和课堂情况;要求双方教师做好教学记录,以供相关教师互相查阅。第三,搭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流学习平台。采取培训、调研、外出学习、讲座等交流方式,互相学习对方学校的知识,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建立联谊互惠机制,对双方院校同一专业的资源进行交流、互换互用,提高引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合作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虽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努力探索解决途径。中外教师各有所长,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借鉴学习。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为中外教师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学习平台。只有拓展合作宽度,提高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才能长远发展。

注释:

①王玲.大学英语教学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教改探索,2014(9):64-67.

②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227.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黑龙江高职院校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研究与实践
在中外合作大学办学进程中推进语言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