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祺
【摘 要】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文化风格多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一些作品的故事发展都以台湾及台湾某个时代为背景构架;作为在大陆地区最受欢迎的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在情感上引发了大陆观众共鸣,获得了艺术以及文化传播和交流成功。
【关键词】赖声川;导演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30-02
曾看过一些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我通常会有一种很直观且强烈的感受,就是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中带有很浓郁的台湾风情,有的是台湾某个时代缩影,有的是台湾民众生活缩影。我从没有去过台湾,按理说这样有着强烈地域气息的戏剧作品对于没有共同生活经历的观者来讲,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不会,即使它的文化背景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又有一种强大的情感共鸣力,让观众在戏剧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去接受这个戏剧背景中所带有的地域文化。这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观点:
一、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中所突出表现的台湾文化背景
自1998年赖声川导演将话剧作品《红色的天空》引入大陆文化市场,到2006年内地版《暗恋桃花源》公演,赖声川导演逐渐在大陆树立起自己的戏剧品牌。
赖声川,195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江西会昌人,1983年获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博士学位,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代表作品有《那一夜,我們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这些,都是在网络上搜索“赖声川”的信息,但这些和你坐在剧场里看一场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感受完全不同。
《宝岛一村》《暗恋桃花源》明显以台湾为故事构架背景,自然充满了台湾的文化气息,还涉及到台湾的历史经历及不同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其余一些没有将故事构架在台湾,或是没有明显涉及台湾文化背景的戏剧作品,也都多多少少会让你感受到台湾的文化气息,或是带有一些对台湾的特殊情感。
例如赖声川1987年首演的《圆环物语》。《圆环物语》或许远没有《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以及《如梦之梦》那样享有盛名,但它也是我最喜欢的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之一。自从1987年首演之后,《圆环物语》便离开了观众的视野,沉寂了将近三十年。如果说《暗恋桃花源》因为它巧妙的“戏中戏”结构而备受观众喜爱,那《圆环物语》结构也丝毫不逊色。这部作品在创作时候参考了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的作品《轮舞》,是一种完整的圆环式的循环叙事结构。戏中七位主角:甲、乙、丙、丁、戊、己、庚,甲与乙、乙与丙、丙与丁……分别两两发生故事,最后庚又与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故事构架。
《圆环物语》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都市戏,肥皂剧拍摄、出轨、办公室性骚扰、旧爱重逢,这些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没有家国情怀,也没有英雄主义,是最简单也最世俗的故事,是一份“烟火气”。
然而,《圆环物语》的“圆环”却不只是它循环叙事所体现的一个意象。在三十年前的台北,“圆环”还有着特殊的含义,那就是曾经的夜市“建成圆环”。这个“圆环”曾是台北白日里车水马龙的交通枢纽,入夜后依旧是人声鼎沸的圆环夜市。现在这个地方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赖声川导演则通过《圆环物语》这部戏剧作品将“圆环”永远保留了下来。
二、赖声川戏剧作品受欢迎原因
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虽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但却不仅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区域文化传播,更多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种传统文学表达及再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文化升华与融合,并且结合了赖声川导演自身生活阅历和经验,再加以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来融合大家的创作理念,将文化与戏剧融为一体,弱化文化的区域性,强化戏剧艺术的共享性,从而也就会引起各地区观众广泛关注和喜爱。
例如赖声川导演的经典戏剧作品《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将传统文化与相声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不仅做到将喜闻乐见与戏剧艺术融合,使观众能够了解和接受,从而也创作形成了一个“相声”系列,而且也从根本上扩大了传统文化在戏剧作品中的共享性和可欣赏性。这也是赖声川导演一直强调的“精致艺术”与“大众艺术”相互结合。
赖声川导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最初开始做戏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观众爱看什么,因为根本没有观众,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关心的话题。那个时候,我发现很多传统的东西慢慢死掉了,于是我就做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以及后来的相声系列。如果我先去想别人爱看什么,是做不出来这个戏的。很多时候,话剧需要替社会做一些重要的议题”,“我做戏的时候只有一个观念:我所关心的,正是别人所关心的。”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才能使戏剧本身即拥有着创作者生活的环境及文化背景,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文化传播中,它会产生一种广泛而具有群体性共鸣,在情感上与观众达成一致,这也是为什么赖声川导演的台湾风情戏剧作品能在大陆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和喜爱的原因之一。
三、赖声川导演的经典话剧作品中“经典”的共鸣性
提起赖声川导演,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出现一部戏的名字,那就是《暗恋桃花源》。不得不说,《暗恋桃花源》非常经典,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它是无法被超越的一部当代经典戏剧。《暗恋桃花源》以它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深得观众喜爱,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赖声川导演说:“《暗恋桃花源》成功,在于他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是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因为它对时代的吻合性,《暗恋桃花源》成功引起了当时台湾民众共鸣;而当它于2006年被引入大陆,在首都北京首演时,同样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这不仅是因为时代痕迹,我想更多是人们在戏中寻找与获得了情感共鸣:《暗恋》带给人们的是爱情共鸣,深爱不得与朝夕相伴,是简单的白玫瑰定理,也是战争和时代动荡等外在因素带给有情人无法弥补的遗憾;《桃花源》则是带给人们精神上共鸣。为什么这出戏多年一直好评如潮、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即使是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从古至今、不曾中断向往世外桃花源与世无争、安静淡然的生活;而唯一一个戏外之人:寻找刘子骥的女人,也是终其一生而不知所得,同样会是一些人的人生缩影。《暗恋》《桃花源》,这两出戏各有正反的两面,彼此又恰恰正反相悖,被放在同一舞台同时演出,互相干扰,彼此打断。一边是悲情怅惘,一边是荒诞狂欢。赖声川导演是这样解释的:“我一向认为悲剧和喜剧绝非反义词,而是一体之两面。悲到极致和喜到极致,人的脸部表情会是一样的。”而我认为这出戏让观众们感动之处也恰恰在于悲中有喜、喜中带悲,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朱江.浅析赖声川戏剧的社会论坛功能[J].剧作家,2008(05).
[2]赖声川.赖声川:在爱与信,仰中发现自我[N].中国日报网.2015(11).
[3]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