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婧婷 吴蕾 陈心怡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和运用语文教学智慧,教给学生“智慧语文”。语文教学智慧其实“处处皆可见”,智慧之花遍地生。作者从“阅读”、“理论”、“名师经验”三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与感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智慧 教学感悟
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尤其是统编教材的到来,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统编教材更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近年来,语文教学智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的重视,“智慧语文”、“语文智慧课堂”等都十分热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语文教学智慧”的理解。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智慧是“处处皆可见”的,只要做一位“处处皆用心”的语文教师,那么智慧之花就会遍地生。
一、在阅读处用心
(一)教师的阅读
语文教师在阅读处的用心主要表现为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语文教师面对教材也是一种阅读,此时,语文教师的独立思考就在于敢于独立地钻研教材。语文教师要敢于与文本面对面,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敢于以审慎明辨的态度走进文字的肌理,探寻文字背后那些潜藏的文化与精神。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有很大关系,陈仁龙老师在《语文教学智慧研究》中做了全面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文本解读的政治性;文本解读的单一性;文本解读的随意性;文本解读的颠覆性。如此,语文教师便难以上出一堂具有“教学智慧”的语文课。
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在面对教材和其他文本的时候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带着这种精神走进无边无涯的阅读,让浩瀚的阅读使教师的灵魂丰润鲜活,使教师的精神原野广袤开阔,这就是用心的阅读,这就是阅读的智慧。通过教师的阅读,学生能从教师独立的思考中获得启示,能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通过教师对课文有独立思考的解读,语文课才能够完成思想启蒙的任务。
(二)教师对待学生的阅读
一谈到语文教学,必然离不开学生的阅读问题,这是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提到过:阅读既是个人的事,又是国家的事。他还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全民阅读作为根基,全民素养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教师是否做到用心对待学生的阅读呢?笔者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阅读难免操之过急,染上了“多快好省”的印记。内容多、速度快、效果好、精力省成为一些师生心照不宣的阅读追求。殊不知教学艺术中包含着一种十分重要的“慢”的艺术,教师对待学生的阅读应该在“慢”中出智慧,与其多快好省,不如着眼细处,追求慢工出细活。笔者将从以下三个小点简要谈谈体会:
1.慢慢看
现在强调“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师便“自以为轻松”地塞给学生很多阅读作业,做很多阅读笔记。事实上,学生的阅读量不宜盲目求大,否则容易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半生不熟。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实际上学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以偏概全,养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不良阅读习惯,同时,大大减弱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量不宜过大,应量少质优,使阅读涵养和积淀更扎实。
只有阅读的量受到控制,学生的阅读速度才能得到调节,不至于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语文教师常常会说“看快点、看快点”,其实是对学生阅读的关切度不够。试想学生匆匆忙忙地在文本中跑个来回,文本在眼前一闪而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阅读处用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更好地反观和完善自我。
2.慢慢品
教师对学生阅读的用心还体现在阅读指导上。因为学生体悟文本所必需的一些生活经验、语文经验是有限的,尤其是对各种文体的阅读经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容易“自以为然”。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的地方”引导他们紧扣语言形式,深入挖掘那些潜藏在字面下面的深长意味;让学生摒弃停留在浅层的“先见”,带着陌生感深入文本,发现那些深藏不露的语言形式和这样的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情感秘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点著名教师王崧舟老师做得十分用心,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抓住“有”;在《慈母情深》中抓住母亲的慢镜头动作;在《湖心亭看雪》中抓住白描手法。笔者在第七届国际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上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王崧舟老师借“月”导入,再由文中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品味“空明”意境。课堂节奏就似文中的悠悠月光那般舒缓,王老师带着学生慢慢品味,细细领悟,缓缓走入作者的心境,这不正凸显了语文教学智慧吗?
3.慢慢学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用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教师的“教”慢下来,学生的“学”才能慢下来,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調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慢”的节奏,让学生在关键处停下来慢慢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比如,在文本的反复处质疑:《祖父的园子》中重复出现的句式;《湖心亭看雪》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慈母情深》中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学生停下来仔细研读的地方,要让学生明白,特殊的写作形式必定有着作者独特的用意,引导学生在内容中发现形式,在形式中照应内容。又比如,在文本的“反常处”质疑,“反常处”是作家在创作时往往有异于常人的思维而在表达时出现许多反常之处,咀嚼这些“反常处”,往往能有许多意外的发现。
二、在理论处用心
有智慧的教师一定是有理论底子的,在理论处用心,不但指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还包括文本解读的理论、中西方文艺理论知识,甚至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语言准确精练、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明白透彻、乐于接受。这样的语言组织的课堂是饱满丰厚的,他的“诗意语文”就是一个“情的场”,如同一块磁石能吸引学生心灵,使之心无旁骛;如同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思维,使之豁然开朗;如同一泓山泉能浸润学生心田,使之肺腑清沁。笔者相信,王崧舟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语文界公认的优秀语文教师,与其对理论的孜孜追求和极高的理论修养是分不开的。顺德容边小学的梁秀玲老师在论文《试论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文艺理论资源》中就以王崧舟近十年的经典课例为基础,选取其在教学中常用的五种主要理论:“文本细读”理论、“陌生化”理论、“对话”理论、“言象意”关系论及“空白”理论,总结这些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由此可见中西方文艺理论资源对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笔者注重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处用心,撰写了论文《试论内隐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基于内隐学习理论,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总结了以下几点:创设课堂情境和“以读带感”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以读促写”、练笔和“范文对照学习”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无意识认知。如今,理论研究已是常态,但如何从理论中获得启示,真正落实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形成语文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在理论处用心。
三、在名师经验上用心
研究名师的重要意义在于感受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沿。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从名师、语文大家的经验里淘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已经是所有教師的共识,名师经验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认为,在名师经验上仍需用心,因为向名师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由名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最终在名师基础上求新提高。
以研究名师经典课例为例,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小结出“邂逅课例—探究课例—领悟课例”三个阶段。“邂逅课例”也就是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名师课例,在欣赏课例的过程中进入沉浸式学习的状态,与执教名师在精彩的课堂上邂逅,唯有适合自己的、能打动自己的课例才是应该挖掘与模仿的。在此基础上进入到“探究课例”,因为对名师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的,要像解读文本一样解读名师课堂,明确课堂脉络,找到亮点和精华的所在,总结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是“领悟课例”,这是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的,一节课自己若是没上过便没办法真正领悟名师的课堂。在整个过程中,从如何设计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的角度,琢磨名师教学的独到之处,促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教学,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取“名师教学之长”,补“自己教学之短”,长短之间做一个善学者,做一个有心人。
参考文献:
[1]陈仁龙.语文教学智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马恩来.阅读乃个人与国家之盛事[J].语文月刊,2018(2):1.
[3]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梁秀玲.试论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文艺理论资源[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