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塽
摘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竞争核心仍是质量,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由于其运作的特殊性与网络性,存在着更大的难度,尤其是其中的时效管理,是整个物流基础运作的关键质控环节。据此,尝试使用时效链的模式构想处理时效改进提升问题,并附之以简要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物流;运作;时效;实证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2.05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为世界大多数相关国家普遍接受,物流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运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的达成程度。在物流基础运作中,时效质量管理尤为关键,如何使用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提升物流企业时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物流质量的基本内涵
物流行业以物品实体位移的方式联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生产与流通的重要中介环节,其质量内涵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1物品质量防护
物流的运作过程就是物品实体的流动过程。一般来说,物品在进入流通领域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质量,如有合乎等级要求的尺寸、规格、性能、外观等。这些质量是在生产领域中形成的。物流生产主要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物品质量,保证最后把物品完好地交给用户,即指物品安全性问题。
1.2物品质量改进
现代物流采用了较深层次的流通加工手段,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商品的质量,有的还改变了商品的形状杯性质,从这一意义上讲,物流的生产过程也是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1.3物流运作质量
围绕物流运作的时效管理、客户服务、异常运作事务处理等工作的品质,对保证物流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一般情况下统称为物流运作质量。
2物流企业基础时效管理现状与思考
各环节操作缺乏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协作沟通。质控部门仅是孤立监控几个指标。例如收运环节监控各营业部门的发车及时率、运输途中的运行合格率等。监控点不全面、不系统,监控所得到的数据及系统数据是零散的、残缺的。这样的数据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求,更不利于监控、时效提升及管理层的时效决策。
为了促使时效运作健康快速发展,物流、信息流应实现同步双向并进。质控部门在其中起着监控、协调作用。时效链模式要求时效链条上的各环节足够的信任、协作沟通以及有效的系統集成。控制的节点一环紧扣一环,新的时效链运作模式可以实现事前周密计划、事中有序运行和监控、事后分析总结及改善,真正做到“查询、报警、指挥”。
3时效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时效链,即指从收运到客户签收等一系列运作节点的时效表现与管理所连接而成的运作链条。由收运、运行(多次)、分拨(多次)、配送、签收几大节点组成,涉及营业部门、车管中心(包括外部车)、分拨中心、航空公司(空运货)、外发供应商及客户六大主体。
与之前时效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不同,时效链模式努力使上、下一环节之间建立一种基于共同前景的合作关系。各环节为了达到时效而相互配合协作。在这种新的关系下,时效链的各环节允许能够进入到上一环节的数据库得到有关货物进度安排的信息,以便后续各环节能够很好的预测到未来的操作安排。通过时效链这种方式,各环节在质控部门的协助下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操作计划。
时效链本质上是将最优化各个节点转化成最优化整个货物链条,时效链的各环节操作完全透明化使得在不同节点的部门可以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的节拍。部门比原来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时间,对各环节的操作了解得更多。因此,一线运作部门在做出时效管理决策时,更有动力去努力预测未来并加以改善。
时效链模式具体给各方带来的价值简述如下几点。
3.1时效链模式对各操作部门的价值
(1)提高货物运行的透明度,部门操作的灵活性很强,从而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和操作成本。
(2)增加了各环节之间的交流,相互合作有助于提高货物时效,减少不确定性和库存存储成本。
3.2时效链模式对质控部门的价值
(1)能够更全面掌握全公司货物运行的信息,得到更为准确的预测,从而更好的指导各环节有序操作。
(2)系统全面的完整数据,可以使质控部门从繁忙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时效的工作上来。
3.3时效链模式对公司的价值
(1)管理者掌控运作时效的能力得到加强,调控能
力不断提升。
(2)各环节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促进公司长期发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实力。
(3)能够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有助于开拓更大市场。
4时效链模式试运行中易于碰到的问题
传统的时效管理模式由于操作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原因,无法了解整体运行状态,各环节的操作是相对独立的,物流节点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自己的节拍操作、控制。这种操作模式是被动操作的,静态的。而时效链模式下,操作发生了变化,依托整个链条的各环节共同参与协作。各环节是一种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性操作,打破了之前的条块分割控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以集成的思想进行作业,使各环节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同步运作。
希望通过实施时效链模式,改变各环节各自为政的操作模式,在货物运行中及时根据需要调整作业计划,满足时效要求,力图达到如下效果:
(1)提升货物运行时效。
(2)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各环节作业成本。
(3)与客户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提高需求的响应速度。
但时效管理是系统管理问题,涉及物流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试运行过程中能够预见以下问题的出现。
(1)各环节缺乏信息信任与共享意识。
时效链模式运作的一个关键的必备条件是货物运行各环节的相互信任和有效的信息共享。如果各环节与上下游环节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和共享,将会使时效链模式优势大打折扣。
时效链模式试运行时,各环节间可能缺乏相互信任和信息共享,尤其长期的、传统的操作模式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这些环节部门人员在时效链试运行实施前都受过相应的培训,他们还是会怀疑时效链的效率,担心目前的操作受到影响。例如:如果上游的环节操作控制不力,对下游的影响将是放大的。害怕承担风险。另外,各环节也怀疑时效链模式是否果真有效,可能带来部门成本的增加。结果,试运行的实施反而增加了各方的运作焦虑。
(2)缺乏系统集成与沟通协作的运作意识与能力。
原有的作业方式、方法难以打破。各环节没有真正建立信息传递、共享机制。没有真正贯彻时效链模式。属于典型的分散式操作。试运行期间,时效链推进工作机构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和沟通协调员。在实施过程中对各环节的需求不断进行协调、沟通和调整,然而各环节在实施时效链模式的过程中缺少理解、交流与合作,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协商,导致运行往往严重偏离实际的状况,时效偏离反而不断放大。
5时效链模式推进设想
鉴于试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持续推进时效链模式是必要的,推进的方式应该更加细化,应由某个部门主导跟进转变成全员参与,质控部门监督、考核。工作重点是采用多种方式来并行改善链条上各环节的操作细节,研究如何同时提升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加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交流,建立点对点、第三方及公共信息传递和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部门间的相互信任、协作,监控及时、恰到好处。同时,规范完善关于时效链管理的运作规则与制度,细化其操作细则,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持续性执行与监督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郭成恒.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122124.
[2]郭美斌.现代物流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商贸,2010,(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