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言琴
摘 要 语文不仅强调“阅读”,更强调“广读”“悦读”。在追寻“悦”读的过程中,在班级中开展从文本阅读到关联阅读的探寻,试着打开语文“悦”读世界的一扇窗。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阅读;关联阅读;语文核心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7-0067-02
1 前言
在教育改革中,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即将终结,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指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教材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侧重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及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部编本”课文数量减少,重视传统文化、语文素养,更重视课外阅读。未来,对于语文教学,教师或会更加注重课程方面的整合和改变,引导学生进行跨时空、跨内容的学习。
这次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所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全方位阅读水平,用高质量的阅读造就高水平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线语文人共同努力的方向。面对浩瀚的文字,如何“阅”,如何“读”,需要教师去思索,去探讨。
2 承旧启新,立筑语文高厦
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是人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象的训练附着其上。社会生活中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能成为母语学习的不竭源泉,在母语学习环境中不断积累,不停学习习得。忆过往,曾经的“新课标”改革中,众多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堂呈现了道道目不暇接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拓……这道道留痕的“风景”如繁星,熠熠生辉……新课标的成果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认知了世界,发展了思维,获得了审美体验。
对于基础教育的承接及践行者,双基教育应是坚守的主阵地,课堂内外,让学生认识每个字,书写每个词,会造每个句,赏析每段话,能悟每篇文,夯实基础知识,锻造语文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做到承旧启新、起承转合,把学生领进文本,进行文本研读,创建文本关联阅读网络,进而构建“大语文”课堂。
“大语文”课堂的呈现,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本的解读,它需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境界。平时的教学中,依托文本从主题、内容、结构、手法等确立关联点,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开展系列关联阅读探索,极力构筑语文阅读大厦。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基础上,为更加充分感受诗人笔下西湖山水光色的变幻之美,西湖的生命律动之意,又给学生补充了他的第一首《西湖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让学生完整了解,进行比较学习。还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进行比较阅读。
再如在教学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古人咏秋的诗词名句,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山行》,体会古人借秋抒发的情感;然后找到现代作家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让学生倾听秋天里大自然的声音。
这些有意识的关联阅读训练,围绕语文双基而建,循循善诱,无声胜有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学生在不断地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接受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提升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自我的良好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3 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是“天赋”的,是“后天”长期学习习得的,换句话说:语文素养是在长期言语生活中积累、发展、培养而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逐步建立自己的语感,从而进行系列思维训练,這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养成自主认识世界、自我修缮性格、关注现实状态、热爱美好生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诉人们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何巧积累,如何积语攒言,这样的“巧”就如水滴石穿一般,时时、日日、月月、年年……所以,笔者在阅读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小的探索,有了一些小创新: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课后进行精准阅读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查找一系列相关联的文章进行链接。如在教授《找春天》时,把一年级已经学过的识字1的内容串联起来,把四字词语进行链接学习,再把朱自清的《春》给大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背诵。再如在讲授《雷雨》一课中的雨中学习部分时,把文章之间进行关联,把《我不是最弱小的》中关于铃兰花在暴雨中的状态让大家进行朗读背诵。
每一课的学习,都尽量找寻相关素材,通过很多这样的关联积累,逐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语文学习的积累无非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教师会带领他们认真学,引领他们走进“教材”,在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中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语感;课外,会让学生走出“教材”,在生活中积累、创造。如王士桢的《题秋江独钓图》,结合“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人独钓一江秋”,学生就能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创造:一书一人一支笔,一屋一犬一山谷……就是这样稚嫩的仿造,虽让人忍俊不禁,但确实可见滋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 读本阅文,衍生语文视界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据本拓文,力求文本阅读的衍生,这种衍生即关联阅读,它拓展的就是阅读与课文关联的文章,展开的是一个语文大视界。因为它承载了文字的意义,接受了特定文化的浸润,能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衍生能让学生高效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由于是低年级,笔者在每一课的备课过程中都注意关联阅读内容的搜集整理,以此做到精准阅读、精准关联,简直就是“绿水青山入眼,万家灯火关情”。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给学生找好相关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张晓风的《春之怀古》,让学生课余去咏唱、去阅读。
《日月潭》相关联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文章《阿里山的云雾》、视频《日月潭的传说》,《北京亮起来了》相关联的歌曲《北京北京》、文章《颐和园》《长城》,古诗《望庐山瀑布》相关联的古诗文《题西林壁》《庐山瀑布》,《我们的民族小学》相关联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歌《再别康桥》……这些资料通过教师的精心筛选,对学生的词句积累、生字识记、知识面大量拓展及写文创新都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在这些资料中,有的是名人名篇,有的是高年级要学习的课文,还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把它们搜集整理,让学生通过唱、读、诵、吟、看等形式进行阅读。通过对这些精准的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不停识记,学生就会不断地接受祖国的优秀文化、世界的先进文化的熏陶、感染,不经意间,他们的视界宽阔了,阅读能力提升了……
5 览景缀美,沉醉语文悦读
阅读能知美,“悦”读方能阅美。悦读是心情放松,愉悦地去自由地读文章。这种阅读其实是一种生态阅读状态,即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以无忧无虑的阅读心情、无欲无求的阅读心态,进入无我无他的阅读境界。这样的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将枯燥的、单一的语文学习转变成多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这一兴趣的突破点。
为此,从二年级伊始,就开始进行从文本阅读到关联阅读的系统训练摸索,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前课后,寻找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将与之关联的歌、文、诗进行摘录整理存档,选取最恰当的内容在课堂进行讲解交流,或课外以拓展阅读欣赏方式呈现。这些资料都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似性,真是一篇好文串出一帧帧美景。因为不是书写作业,是欣赏、观赏方式,而且内容大多原汁原味、丰富多彩,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很无忧无虑地阅读着的,很自由、很和谐。
通过这些欣喜地发现,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高尔基的《我的童年》《母亲》;二单元上完后,也在看《名人故事》了。与学生交流后,他们说:“我学了《小摄影师》,文章中告诉了我们高尔基是世界文学大师,所以我就想看看他写的文章。”看来,关联阅读的训练让学生自愿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的乐趣,这种由“阅”到“悦”的过程,不就是润物无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吗?但在这个过程的行進中需要教师平时花大时间、花大精力去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才能为学生种下棵棵语言文字学习的茁壮小苗,让他们一路随行的心头缀上语言美的片片红叶,陶醉于鹅黄柳绿、霜天红叶的语文悦读美中。
6 结语
当前的教育环境处于一个推陈出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对于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去构建课内外联系,注重学科间融合,丰富内容的形式,将阅读中一路的美尽可能揽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去体会、去感悟,沉醉于语文阅读,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陈碧霞.善挖“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时代教育,2017(6):210.
[2]高语晗.如何评价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综合,2016(48):107.
[3]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36-42.
[4]孙火丽.以生为本,点亮语文课堂: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J].语文建设,2015(5z):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