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口分布及其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协调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2018-09-21 09:07:00田俊峰刘艳军王彬燕王士君
关键词:服务设施床位长春市

田俊峰,刘艳军,王彬燕,王士君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自上世纪末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进入21世纪后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已达8.87%.当前我国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城市发展与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过剩与不足的现象并存,导致老年人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间矛盾不断激化.当前国内外对于不同尺度[1-11]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影响因素[12-15]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16-18]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当前国内对城市内部的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超大、特大城市,有关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的结构与空间协调关系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以上方面,本文依托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基于行政区和街道两个层次,分析了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从行政区层面分析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空间协调性,建立了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间协调关系的研究范式,以为实现老年人口不均衡分布下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合理布局以及设施类型的合理配备提供决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在综合考虑区域联系、空间区位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19],确定此次研究区域为长春都市圈、核心圈与紧密圈,具体包括:长春市中心城区的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整体,以及外围双阳区1个街道、九台区3镇、德惠市2镇和农安县3镇,共计52个街道和24个乡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长春市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外围区和近郊区三部分,具体区域构成及划分见表1.

表1 长春市区域空间划分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口重心模型 运用重心模型测度长春市整体及内部不同行政区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分析其集聚扩散趋势.人口重心模型的具体公式如下[10]:

式中:X,Y为计算区域的人口重心经、纬度坐标;Pi为i行政区老年人口数;Xi,Yi分别为i行政区的经、纬度坐标.分析老年人口重心迁移特征时,本文以2000年长春市老年人口重心为基础,当2010年各行政区老年人口重心与长春市老年人口重心的距离大于2000年城市各行政区老年人口重心与长春市老年人口重心的距离时,老年人口空间变化反映为离心迁移,反之为向心集聚.

1.2.2 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法 本文引入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法分析养老服务设施总体及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法包含4个重要参数:椭圆中心、椭圆旋转角、椭圆长轴长和短轴长.其中,椭圆中心为离散点集的重心;旋转角指明离散点集分布的主要方向;长轴长反映离散点集在主要分布方向上偏离分布重心的程度;短轴长反映次要方向上点集分布偏离重心的程度[20].

1.2.3 核密度分析法 该方法是一种借助移动样方对点的分布集聚程度进行估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点状数据的空间集聚性,以此反映空间点位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21].

1.3 数据来源

长春市各乡镇、街道老年人口数据来源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行政区划图由《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规划区分区图矢量化获取;养老服务设施空间位置来自于百度地图POI数据,养老服务设施经营性质、设立时间来源于养老信息网(http://www.yanglao.cn.com/).

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特征

2.1 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区,中心区与外围区差异扩大

在行政区尺度,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前三位为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最低为高新区和净月区;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前三位为汽开区、朝阳区和南关区,最低的为经开区、净月区和高新区.综合来看,以城市中心区为代表的老城区老年人口比重最高,是老年人口的主要集中区,外围新城区老年人口比重最低.进一步比较2000—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发现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口比重增速也较快,外围区增速则相对缓慢,净月区老年人口比重更出现负增长,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老年人口比重差异扩大.

2.2 老年人口分布的向心集聚趋势明显

分别计算长春市整体及各行政区2000年与2010年老年人口分布重心,发现研究区整体老年人口重心变化较小,两时间节点均位于南关区北部,略向南移.各行政区老年人口重心大多与研究区整体老年人口重心之间的距离缩短,而表现出向心集聚趋势(见表2),仅有宽城区、九台区和南关区表现为离心扩散.据此判断,长春市老年人口分布目前仍处于以向心集聚为主导的阶段,未来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表2 长春市各行政区老年人口重心变化趋势

注: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在空间上不连续或缺少数据等原因,无法计算其老年人口重心变化,故未将其纳入重心变化的研究范畴.

2.3 圈层式分布特征显著,各圈层间差异明显

街道尺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2000—2010年,长春市老年人口比重在空间上表现出不连续的“U”型圈层式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城市一环路及二环路以内老年人口比重最高,大部分街道老年人口比重在8.00%以上,形成高老年人口比重圈层,且在2000—2010年,该圈层持续向三环路扩展;三环路至绕城高速公路之间老年人口比重显著下降,为全市最低,各乡镇、街道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低于5.00%,形成低老年人口比重圈层,但该区域内东北部八里堡街道、兴隆山镇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导致该圈层不完全连续;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广大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大多在5.00%~7.00%之间,高于三环至绕城高速公路间的区域,但低于城市中心区,为老年人口比重次高圈层,但在该圈层内部长期存在部分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的乡镇,导致该圈层也不完全连续(见图1).

图1 2000年与2010年长春市分街道、乡镇常住老年人口比重空间分布

2.4 街道尺度存在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

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老年人口分布的热点与集中区域,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2000年长春市老年人口分布热点区集中在城市一环以内的东北部地区,次热点区与次冷点区以此为中心向外呈圈层状分布,二环以外为大面积的冷点区,仅在北部兴业街道、八里堡街道以及东部荣光街道存在次冷区.2010年长春市老年人口热点分布区范围扩大,主要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东盛街道、荣光街道进入次热点区范围,二环路北部柳影街道、凯旋街道以及西部正阳街道由冷区演变为次冷区,西部三环路外形成以东风街道、锦城街道为核心的次冷点区,分布于冷区之内.综合来看,2000—2010年长春市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形成了以一环路内新发街道、新春街道、民康街道、全安街道等7个街道为主体,空间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

图2 长春市老年人口比重核密度分析

3 老年人口空间分异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3.1 经济发展因素

3.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双向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如朝阳区、南关区,在设施配置、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较大,形成了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老年人口集聚;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较多,对青年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强,因此也会降低区域老年人口比重,而城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青壮年劳动人口受城市中心区吸引而逐渐流失,老年人口比重相应较高且不断上升.

3.1.2 区域产业结构 长春市高新区、经开区等开发区,2010年人均GDP均位于全市前列,但其老年人口比重却较低.原因在于各开发区产业结构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高达72%[22]),吸引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在其中居住,以满足就近工作的需要;同时,其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相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中青年人,老年人对其居住区域周边地区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便利程度要求更高,故老年人在这些区域生活面临更多困难,不愿在这些区域居住.而城市中心区生活性服务业较发达,大型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数量多、密度大,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就近获得服务的要求,因而导致老年人口集中,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3.2 社会发展因素

医疗服务设施、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与建设水平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娱乐、出行等带来直接影响,决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成为影响老年人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长春市POI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城市中心区在医疗服务设施和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数量上居于主导地位,2010年其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公园的数量分别占到全市的83.48%,86.96%[22].此外,轨道交通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区域可达性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城市中心区对老年人口的吸引力,例如200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轻轨3号线,极大地提升了长春市城市中心区西部、南部、东南部沿线地区交通的通达性,刺激了周边房地产开发与住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了老年人口在沿线地区的集聚.

3.3 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因素

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政策等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因素,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调控,形成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引导人口居住区位选择,最终对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作用.

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了长春市南部城市中心建设;同时伴随着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和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城市西南部、东北部也成为空间发展重点,高新区、汽开区、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等相关地区交通、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逐渐成为长春人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选项,老年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净月区是长春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团,同时也是在长春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下,中心城区高等教育资源向外扩散和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至2010年,区内已有高等院校15所,在校生12万人,而净月区全部常住人口仅为24万人,伴随高校外迁所带来的大量青年学生的迁入,是导致净月老年人口比重较2000年出现下降的主要因素.

3.4 区域历史发展因素

长春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其老年人口空间分布除受一般性的人口、经济社会、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区域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城市二环路以内的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党政机关与文化机构.同时,长春市聚集着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机车厂等一批中央国有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核心相继形成了东部(主要集中在东站街道、东盛街道),铁北(群英街道、凯旋街道)以及西部(主体位于今汽车产业开发区)三大工业区[2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这些工厂、科研文教机构、政治机构为中心,形成了大量的“单位制”住宅区.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单位的早期职工相继步入老年行列,且因早年建设的单位制住区忽视生活环境建设,导致年轻人纷纷离开这些居住区,而老年人出于生活习惯、经济实力等多种原因,大部分仍选择在内居住,这使得单位制住宅区较集中的街道与区域老年人口分布也较为集中.例如汽开区是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和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其在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均是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的行政区;南关区曙光街道2000年与2010年在各街道中老年人口比重均居首位,其2010年已进入老年型后期,而该街道内有林业设计院家属区、长春供电公司公寓、东北师范大学教职工住宅区等多个单位制住宅区;原长春拖拉机厂所在的东站街道、东盛街道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10%,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4 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4.1 设施体系概况

为更好地分析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间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协调关系,本文参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将老年人口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三大类,相应地,养老服务设施也分为居养型、助养型和护养型三类.其中,居养型指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采取居家式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与医疗护理的机构,其主要类型为老年公寓;助养型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益寿院等;护养型是配备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医疗服务设施,为没有自理能力或仅具有低水平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设施与机构,老年护理院、养护院等可划入此类.

经统计,截至2010年研究区域内共有养老服务机构206家,床位13 212张.其中,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81家,共有床位4 679张;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73家,床位3 590张;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仅有52家,在三类设施中数量最少,但因以国营为主,规模较大,且使用此类设施的老年人对床位有更高的需求度,因此床位相对较多,达4 333张.

4.2 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总体来看,截至2010年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 “中心多、外围少”,中心城区内部又进一步表现出“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的空间标准离差椭圆(见图3)旋转角为47.75°,说明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但同时,其标准离差椭圆的长轴长与短轴长之比仅为1.07,略大于1,表明养老服务设施在该方向上集聚并不明显,各方向上分布相对均衡.

图3 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标准离差椭圆

分类型来看,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与养老服务设施总体存在明显差异,其集聚更明显,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此外,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集中于“西北—东南”方向;离差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之比为1.09,虽大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但仍较小,故其在主要方向上的集聚仍不显著.

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标准离差椭圆旋转角为107.00°,椭圆长轴长与短轴长之比为1.11,大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以及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这也进一步说明其未表现出明显的向心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更趋离散.

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两极化特征,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东部郊区乡镇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但外围区该类设施数量较少.其标准离差椭圆旋转角为44.58°,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椭圆的旋转角近似,空间分布也表现出集中在“东北—西南”方向的特征;该椭圆长轴长与短轴长之比为1.29,远大于其他类型养老服务设施,表明其空间分布的离散趋势较强,未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

5 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协调性关系

本文设定区域自理老年人数量为M1,介助老年人数量为M2,介护老年人数量为M3;同时以m1表示某一区域65~69岁老年人数量,m2为70~79岁老年人数量,m3为80~89岁老年人数量,m4为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则:

M1=0.7×m1+0.5×m2+0.3×m3+0.1×m4;

M2=0.2×m1+0.3×m2+0.3×m3+0.4×m4;

M3=0.1×m1+0.2×m2+0.4×m3+0.5×m4.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分别计算各行政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口数量并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间的空间协调性.

5.1 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空间协调性

从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床位配比上看,长春市各区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其中,近郊区县表现出养老服务设施的“超高标准配置”,其养老服务设施配比均在10%以上.城市中心区的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以及外围区内的净月区、高新区,养老服务设施配比也都在3%以上,达到了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的协调性较好.同期,朝阳区、南关区、汽开区、经开区养老服务设施配比低于3%,经开区仅为1.3%,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5.2 不同类型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协调性

长春市各行政区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养老服务设施类型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仅从整体上不能全面、科学地说明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间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分析各区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间的协调关系.

表3 长春市各行政区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的协调关系

计算得到的长春市各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的床位配比间的关系结果(见表4)显示,二道区、绿园区、高新区因老年人口规模适中,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故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备较为合理,达到了相应类型老年人口数量的3%以上,但这三区特别是高新区,因高龄老年人数量较少,均存在明显的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冗余的现象.宽城区、南关区因是老城区,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了合理体系,三类养老设施床位配比均高于国家要求,且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比小于8%,不存在明显的床位冗余现象,从床位配比来看,其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协调性最好.朝阳区与净月区,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比仅为0.71%和0.70%,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期两区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比却均接近或超过10%,存在过量建设现象.汽开区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比仅为0.18%,说明其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介助型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配备与老年人口需求不协调性明显.经开区、九台区(3镇)、双阳区(1街道)、德惠市(2镇)、农安县(3镇)均存在某些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缺失现象,养老设施床位配备与老年人口需求间的协调性最差.

表4 长春市各区分类型养老设施床位配比

5.3 空间协调类型划分

在综合考虑区内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与床位配比以及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配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学者研究[17]以及相关政策(例如“9073”养老模式),将长春市各区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间的关系划分为协调、基本协调、不协调3种类型(见表5).

表5 行政区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协调类型划分标准

5.3.1 协调型 协调型包括二道区、绿园区.两区养老服务设施所提供的总床位数以及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供给能力均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与老年人口相适应,整体看其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空间协调性良好.但两区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较大,所提供的床位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需求,有待进一步优化.

5.3.2 基本协调型 基本协调型包含宽城区、南关区、高新区.其中,宽城区和南关区为长春市的老城区,老年人口数量多,高龄老年人比重也较高,虽然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较为良好,但其养老服务设施数量相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仍显不足,南关区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短缺较为严重.高新区位于城市外围区,为城市新区,老年人口规模较小,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其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养老设施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也较大,但高新区当前老年人口以低龄、自理型老年人为主,其养老服务设施却主要为助养型、护养型,因此其养老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5.3.3 不协调型 除上述区域外,研究区内的其他地区均属该类型.其中,朝阳区与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是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活便利,聚集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且高龄老年人口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短缺更为严重.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介助型、介护型老年人,这也刺激了该区助养型、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但其居养型养老设施有待进一步发展建设.经开区以及其他外围区县与近郊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不全,未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 长春市老年人口分布仍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空间上,形成不完全连续的“U”型圈层式分布格局,各圈层间差异显著.在街道尺度上,长春市内部存在空间上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该区域仍在向东、西两个方向不断扩展.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过程受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区域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

(2) 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分类型来看,居养型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西北—东南”方向是其布局的主要方向;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未表现出明显的向心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更趋离散;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以及东部郊区乡镇.

(3) 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3类.二道区与绿园区属协调型;宽城区、南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基本协调型;其他区县均属不协调型,整体来看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6.2 讨论

当前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有待调整优化.首先,应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层次结构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老年护理院、护养院等护养型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构建“市区级—街道级—社区级”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建设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其次,要因地制宜开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城市中心区主要从“增加数量、空间均衡、类型协调”三个方面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优化;中心城区外围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应主要着力于“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设施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公共娱乐设施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与养老服务设施共同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城市近郊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主要围绕“完善设施体系建设”进行,重点建设居养型、助养型养老服务设施,逐步推进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床位长春市
践行“尊重教育”实施“多元培养”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简介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登泰山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18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中国医院(2017年6期)2017-06-19 19:36:32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强化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