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安县南朝齐永明十年墓出土文物

2018-09-21 07:44罗军平
陶瓷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吉安县底径青釉

罗军平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吉安市, 343121)

一九八二年下半年,吉安县永和乡彭家村委会杨家湖村村民在村西北方的小山坡——画画岭掘土时发现南朝齐墓多座。经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清理,有墓穴六个,曾被盗过。其中有一最大的墓室,长3.1米,宽2.4米,深1.2米,位于所有墓穴正中。其它墓穴均小于这个墓穴,并列于此墓穴两旁,呈一字形拜排列,间距为4米左右。这些墓葬结构很简单,均为单室卷棚顶的长方形砖室墓,墓砖上有“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的纪年,印有铜钱花纹,并出土了罐、多管瓶、虎子、盏、砚台等青瓷十六件。[1]当时经省文物鉴定组鉴定,这一批青瓷为馆藏二级文物,现藏于吉安县博物馆,因这批文物一直深藏闺中未曾露面,故今整理介绍如下。

1 青瓷四系罐,3件

1件。口径10.20厘米,腹径13.43厘米,底径8.08厘米,高10.4厘米,重706克。器身略呈球形鼓腹,直口,口磕,直颈,丰肩,肩有半环形横系,饼底足。灰黄胎质,质地较细腻,内外施青黄釉,内外壁都釉不及底,但釉已全部脱落。肩部刻划两平行弦纹装饰,造型丰满,端庄。(图1)

1件。口径8.96厘米,腹径12.88厘米,底径8.34厘米,高8.3厘米,重520克。器身略呈球形鼓腹,直口,直颈,丰肩,肩有半环形横系,饼底足。青灰色胎质,含沙量高,显厚重。内外施青黄釉,内外壁都釉不及底,但釉已全部脱落。肩部刻划三道平行弦纹装饰,造型丰满,稳重。(图2)

1件。口径9.53厘米,腹径12.02厘米,底径6.13厘米,高6.68厘米,重342克。器身略呈球形鼓腹,敞口,口磕,束颈,丰肩,颈腹间半环形横系,一系残。饼底足,底磕。胎质灰黄,含沙量高,胎体厚重, 胎质较粗,施青釉,釉不及底,釉残留。上刻划有两道凹弦纹,造型丰满,稳重。器表显得黑皴,显然经过烟火的烧熏,这件器物可能是使用过的随葬品。(图3)

图1

2 青瓷多管瓶,2件

1件。腹径9.09厘米,底径5.28厘米,高6.70厘米,重303克。长粗口,旁连三管,管口磕,管口略高于瓶口,圆鼓突腹,饼底足。胎质灰黄,含沙量高,施青灰色釉,釉不及底,釉大多脱落。(图4)

1件。腹径7.34厘米,底径5.44厘米,高6.04厘米,重240克。长粗口,旁连三管,管口略高于瓶口,圆鼓突腹,饼底足。胎质灰黄,含沙量高,施青灰色釉,釉不及底,釉大多脱落。(图5)

3 青褐釉瓷虎子,2件

1件。流径1.73厘米,腹径7.32厘米,底径4.91厘米,通高6.20厘米,重176克。器形为微扁的球形,上有一桥形提梁和洞口,稍边有一盂口,流口磕,饼底足。灰白胎质,原施青褐釉,多已脱落,底无釉。(图6)

1件。流径1.61厘米,腹径6.12厘米,底径3.81厘米,高5.97厘米,重116克。器形为微扁的球形,上有绳纹提梁,虎子流仿虎头形已经变了形,流作嘴,有眼耳,饼底足。灰白胎质,施青褐釉,已脱落,底无釉(图7)。

图2

图3

4 青瓷魁,1件

口径10.88厘米,腹径10.37厘米,底径6.43厘米,通高6.97厘米,重197克。器身类似碗形,口沿有带箭头形把柄,呈瓢状带把。口磕,柄磕。敛口,深弧腹壁下收,饼底足。胎质灰白,器原施青釉,釉残留,多已脱落。这件器物器表显得有些皴黑,显然经过烟火的烧熏,这件器物也可能是使用过的随葬品。(图8)

5 青瓷五盅盘,1件

盘径12.72厘米,底径6.52厘米,高3.58厘米,重377克。圈形青瓷盏盘内有五个小盅,一盅残,盏盘较浅,盘壁略向外撇,盏盘足为饼底足。胎质呈深灰色,含沙量高,略显厚重。内外壁施青黄色釉,釉不及底,釉多已脱落。残留的青黄色釉,釉汁莹润,开冰裂纹细片。(图9)

图4

图5

6 青釉耳杯盘,1件

口径10.34厘米,底径4.34厘米,高4.18厘米,重114克。托盘置两耳杯,耳杯与盘皆残。托盘口沿略内收,弧壁;双耳杯显半圆球状;饼底足。灰白色胎质,含沙量高,显厚重。内外壁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翠透明,细开片,但釉多已脱落。(图10)

7 青瓷烛盏,1件

口径9.18厘米,底径4.91厘米,高2.26厘米,重114克。微残,釉脱落。器形为敞口,折腹,斜壁,盏心为圆形灯管,饼底足。胎质为灰白色,含沙量高,显厚重。施青釉,釉不及底,器物釉色现基本脱落(图11)。

8月14日,由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8年东北乡村振兴创富大会暨中国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来自农业农村部、大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多家合作企业的专家领导,以及种植农场主、合作社和经销商代表们,共120余人与会。会上,中国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式上线。

8 青瓷仙人博山炉盖,1件

为博山炉上部分,缺炉身段。盖径9.78厘米,炉的博山段口径3.32厘米,高15.3厘米,重495克。盖上塑一兔首,四周塑立峰峙围绕兔首,分三层,共十峰,中空,开设一灶门形孔隙,以放置燃料的或者香料。造型秀巧别致,独具匠心。胎质灰白,含沙量高。里外施青釉,釉不及底,釉剥落(图12)。

图6

图7

9 青瓷连托环足炉,1件

口径10.68厘米,托径12.40厘米,底径6.80厘米,高7.33厘米,重484克。器形为一平底呈圆形浅托盘托接一三足炉,侈口,口磕,底磕,束腰,三足微外撇,足呈双环型,底部有一圆形托盘。炉身上六道凸弦纹装饰,全器施青灰釉,釉脱落。这种托炉是南朝流行的炉式,是托盘熏炉向三足炉过渡的一种形式(图13)。

图8

10 青瓷砚,3件

1、青瓷三足砚台,1件。口径12.17厘米,底径11.96厘米,高4.04厘米,重299克。直口,平底,棱边;圆形砚,砚底中心上凸,周边下凹;三足,蹄形足,一足残。平底,底划伤。胎质灰黄,含沙量高,显厚重。施青灰釉,釉不及底,釉残留(图14)。

图9

2、青瓷四环足砚,1件。口径11.07厘米,底径10.66厘米,高3.26厘米,重259克。敞口,底边与口沿外突而之间内凹,平底;圆形砚,周围开设水槽;四足,足呈双环型。胎质灰黄色,含沙量高,显厚重。施青灰釉,底无釉,釉残留(图15)。

3、青瓷五足砚,1件。口径11.62厘米,底径11.44厘米,高2.10厘米,重251克。直口,口磕,平底,棱边;圆形砚,周围开设水槽;五足,如乳钉形。灰白色胎质, 含沙量高,显厚重。青灰釉、釉多脱落(图16)。

当时,出土这批青瓷文物的时候还出土有“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的纪年墓砖,说明它们的年代可断为永明十年或更早。但遗憾的是在吉安县博物馆馆藏中没有找到这些墓砖,因此不能附图于此,是没有采集回来还是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关于这些青瓷在墓葬中分布的情况,由于《吉安县文物志》中没有作任何记载,为此笔者请问了原吉安县博物馆的老同志,但再也找不到当时的当事人了,因此他们都已经作古了,因此笔者在分析这些出土文物的时候也难免有不少缺憾。

图11

图12

这批青瓷器型有罐、多管瓶、虎子、魁、五盅盏、耳杯盘、炉、砚台等,器型饱满,耳足等附件规整。胎质色呈灰色为主,釉面晶莹,玻化程度较高,但由于胎釉之间没有形成中间层,胎釉结合较差,釉容易剥落,釉面开细冰裂纹,这些特点很符合洪州窑窑口器物的特点。因此,这些青瓷可能出自洪州窑窑口。

图13

其中的3件四系罐,器型饱满中见秀丽,系耳规整,这个特点非常相似于洪州窑南朝及以前流行四系罐的特点。而多管瓶,按照《中国古陶瓷图典》记载,“是宋代才开始流行的一种瓶(罐)式,是一种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取名。直口,上有花钮盖,瓶子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以龙泉窑烧造量大,温州、磁州窑也有烧制。”[2]并且我们从一般典型器型看,这种多管瓶比较倾向于罐式器型。而本文中出土的两件多管瓶,则其器腹更像是较为典型的瓶式器型。有一件洪州窑的隋代青釉花插,其通高有9 厘米,亦长粗口,旁则连有四管,管口略高于瓶口,圆鼓突腹。[3]从器型看,这两件青瓷多管瓶与洪州窑的隋代青釉花插更相类似。还有,在同时代比较相类似的多管口的器物在福建六朝墓也有出土。如“福州文林山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莲花烛台,浅口承盘,承盘中央凸起莲座,座上树立八角形柱,柱下边各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上部近顶处各有一环,清丽典雅。……福州、丰州、闽侯还多见青瓷单管和多管插器,即两级圆盘形平台上置一高足杯形座,束腰,上立1~5个空心的圆柱体,以素面四管器居多,部分腹塑莲花瓣装饰,晋江霞福南朝墓所出的一件四管插器,柱体周围环绕三层莲花瓣,瓣尖外翘,如莲花绽开。”[4]由此可知,多管器应该早在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图13

青瓷虎子为六朝墓中常见的青瓷随葬品之一,多出现于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一般放在男性死者脚边或单置一处。通常认为虎子是一种盛溺的亵器,俗称便壶;但也有人以东汉画像砖资料证实,虎子应属清洁用洒水器。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魏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细部刻画各有不同。而这里所述的两件虎子,其形状与流行的虎形虎子的形状不太相同,经过了一些变形,但相似器形也还是有的。如福州桃花山虎子,高15.5 厘米,口径3.7 厘米,底径8.2 厘米;器身饱满,上鼓下窄,器口置于器身中上部,不高出器身,上有提梁,平底;深灰胎,青绿釉,微发黄,部分剥落。[5]只不过本文中的虎子的体量要比正常虎子的体量要小得多,因此这两件虎子应该是专门的明器。

图14

图15

青瓷魁这件器物在我们馆藏登记中称之为单柄碗。这种类型的在同时代青瓷器中洪州窑产品也有出现,称之为魁。洪州窑南朝青瓷魁,通高9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厘米。[6]从器形看,这两件器物多有相似之处。

图16

《洪州窑》一书记载有一件完整的南朝青釉五盅盘,高4厘米、直径14厘米,[7]本件青瓷五盅盘从器型上看与之基本相同。青釉耳杯盘这种青瓷器是模仿漆器制作的,其胎质和釉色相似洪州窑青瓷南北朝时期瓷胎和釉色的特点,并且同类型的青釉耳杯盘在洪州窑也有生产。[8]另外,1975年7月,吉安县长塘公社屋场大队店下发现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墓一座,也出土了一批青瓷,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其中的“青瓷五盅盘, 高3.8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5厘米, 平底, 盘口为子母口, 内均匀排列五只小盅,无纹饰。”[9]本文中的青瓷五盅盏与之在器型上不同之处在于盏盘的盘口,一个是直口,一个是子母口。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墓也有“青瓷耳杯盘一件,通高3.5.口径10.7、底径10厘米,平底,盘口稍敞,中置二船形杯。”[10]这件耳杯盘在器型上也与永和南朝齐永明十年墓葬中出土的耳杯盘略有不同,永和南朝齐永明十年墓葬中出土的耳杯盘的盘呈碗盏形,饼足底,而长塘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墓葬中出土的耳杯盘的盘呈盘形,平底。至于长塘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墓葬中出土的青瓷属于什么窑口,笔者目前还未见到有研究文章。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香熏、熏炉等名,是我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器具。炉体仿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和神仙故事,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本文这件青釉立兔博山炉盖与现藏于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出土于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墓中的一件洪州窑青瓷博山炉,在造型上非常相似,从胎质和釉色等特征上看,也不无相似,不同之处是博山丛中间站立的不是鸟而是一个仙人。

洪州窑生产的砚台,“砚面呈圆形,直唇,腹壁中部有一道凹槽,砚面逐渐隆起,砚心上凸,底平微内凹,底沿3—5个马蹄状或钝圆锥状足。深灰胎,除砚心和底足外施青釉”,[11]其典型器型有洪州窑出土的南朝青釉三足砚(残)[12]。 从胎质和器型来看,这件青瓷三足砚很符合洪州窑南朝砚台各方面的特点,因此可能其为洪州窑窑口产品。另外,有一件洪州窑的南朝青釉五足砚[13],除足的数量与此不同外,其他方面的造型也与这青瓷三足砚相似。

这批青瓷出土于今吉安县永和镇区域内,永和是历史悠久的古镇,为古东昌县县治。东昌县于东汉初平二年(191)置,至吴末而成;隋开皇十年(591)废东昌入西昌,至唐武德五年(622)复东昌县,三年后并入太和,唐贞观五年(631)又将原东昌域并入庐陵县,直此东昌县才最后废除。[14]永和镇南北朝时作为东昌县治位于赣江中游濒临赣江、禾水、富水三水交界处,交通便利,又是一县治所在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应该相对繁荣。沿赣江北上离当时全国著名的洪州窑约300里,在当时六朝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场有越窑、瓯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等,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当时的东昌县也应该是洪州窑产品流通区域中。

这批墓葬出土的青瓷内容为四系罐、多管瓶、五盅盏、耳杯盘、魁、烛盏、炉、熏炉、砚等,这种随葬品的瓷器组合与当时有一定修养的士人才相匹配,因此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当时士人的社会风尚和社会习俗,可以为研究南朝时期庐陵地区的社会历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这批青瓷器出土有明确的纪年,其器形、胎质、釉色等方面比较符合洪州窑南朝时期青瓷的特点,因此对研究洪州窑青瓷和江西青瓷的发展及其分期断代有一定意义。

注释

[1]《吉安县文物志》手抄本。

[2]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2010年10月。

[3][6][7]张文江《赏读洪州窑》,《收藏家》,2008年03期。

[4]刘逸歆《福建六朝墓葬出土青瓷研究》,《东南文化》,2008年03期。

[5]王迎春《六朝时期南方地区青瓷虎子探析》,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3年 03期。

[8][13]张文江《汉唐青瓷名窑——江西丰城洪州窑》,《南方文物》,2008年01期。

[9][10]平江、许智范 《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文物》,1980年02期。

[11][12]张文江《洪州窑》,文汇出版社,2001年。

[14]刘文源《永和与吉州窑》,《景德镇陶瓷》1983年(总第21期)。

猜你喜欢
吉安县底径青釉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基于SWOT分析的吉安县旅游发展研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知足(竹)常乐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吉安县退出贫困县 江西第二个脱贫摘帽贫困县
浅谈毡包青釉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