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锻炼坚持性:控制信念、锻炼投入的多重中介

2018-09-21 09:08:02董宝林毛丽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念体育锻炼量表

董宝林,毛丽娟

坚持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获得理想锻炼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践行“终身体育”的必要环节。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推行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各大中小学加速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一系列举措使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得到一定改善[1]。诚然,仍有部分青少年因缺乏外界的(如家庭、学校)自主支持而对体育锻炼望而却步[2],或因自身的锻炼认知、决策能力薄弱而对体育锻炼“信而不行”“信无可行”[3],导致超半数人正逐渐减少锻炼次数,其锻炼坚持性可见一斑[4]。众所周知,外界自主支持和个体锻炼心理是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2大致因要素[5],而若单纯探讨外部或内部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直接影响,显然会陷入环境决定论或唯意志论等误区。基于此,综合外界自主支持和内在自主心理,探寻促进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有效路径,益于青少年锻炼心理和行为的双重获益,益于青少年建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亦是学校体育亟待攻关的重要议题。

坚持性(adherence)含有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久和有耐性等意[6],是人们坚持不懈、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朝着预期目标努力的特性[7]。随着锻炼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对锻炼坚持性的探讨大体遵循2种取向。(1)意志品质的坚持性,即主体内在心理认知与决策上坚持锻炼的态度或情绪倾向[8]。如锻炼坚持认知决策模型[9]、锻炼坚持认知决策拓展模型[10]和运动承诺理论模型[11],皆强调锻炼坚持性是个体长期持续、自愿参与有规律锻炼的心理特性,是建立在锻炼承诺基础上,个体参与锻炼的努力倾向或情绪体验[12]。该取向从意志品质上诠释了锻炼坚持性的内隐特性——努力参与和情绪体验[13-14]。(2)意志行为的坚持性,即个体坚持长期、有规律、长持时锻炼的行为状态[15]。如“理想锻炼坚持性”的评定指标有“锻炼持续时间”等[16-17],或将参与次数(出勤率)单独作为评估依据[18]。该取向从意志行为上诠释了锻炼坚持性的外显特性——行为习惯[3]。基于此,结合王深等[19]的理论观点,界定锻炼坚持性是个体坚持长期、有规律、长持时体育锻炼的内隐心理特质和外显行为状态,应通过“努力参与”“情绪体验”和“行为习惯”来量化评估。

近年来,国内外对坚持性归因及改善策略等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普遍认可父母自主支持(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对提升青少年坚持性的激励功效[20]。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动机是保持坚持性的内驱力,它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滋养[21]。即当个体从外部环境体验到选择自主和意志自由时,会激发以自我中心的内在动力而提升坚持性[22]。研究表明:父母自主支持是对青少年认知的积极应答,高自主支持的父母能以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子女提供独立成长的机会和条件,进而激发青少年的选择和决断能力、促进意志功能和积极品质、提高坚持性和主动性[23];父母自主支持是青少年健康行为的保护场域,高自主支持的父母能在青少年主观活力损耗时,调动青少年自我掌控力,进而促进坚韧意志、保持坚持性[24];父母自主支持丰富青少年体验情感元素[25],它可以改善青少年锻炼行为、提升锻炼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受[26-27]。可见,作为一种教养方式,父母自主支持是提升青少年意志品质、改善行为状态的外源动力。

认知行为学认为,在父母自主支持对坚持性的影响机制中,青少年自身的控制信念具备中介功效。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是一种认知反应,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可控性及对控制因素的理解[28],是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中重要的控制认知[29]。首先,父母自主支持是青少年控制信念的外激源[30],在压力情境中,它益于激发青少年控制信念,使之迅速选择有效解困方法从容应对[31-32];在突发事件中,益于有效缓解青少年压力反应、调动控制信念,使之保持平静心态和自信心理性分析压力因素、丰富认知系统[33]。正如认知发展理论所言,社会情境引发的情绪认知会作为一种信息源决定并重构主体认知反应[34]。其次,个体控制信念是行为保持的内在因素。挫折理论认为,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3],困境中不畏挫折者通常具有较强的控制信念,该信念使青少年在社会活动中免除失常行为,并保持应有的专注和坚持,而且,控制信念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保障青少年行为实践、能力表现朝着符合自我的方向成长[34-35]。换言之,作为自我情绪的管理认知,控制信念可为坚持锻炼提供可遵循的行为依据,使人在应激事件中保持意志行为、砥砺坚持[33];作为主导行为的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可使认知信息与外界环境交互适应,保障个体在压力情境中反复从事积极活动[36];作为压力情境中的应对效能,控制信念益于个体厘清自我,在负压情境中选择适宜的解决办法,保持行为稳定性[30]。

一系列研究还发现,在外界自主支持与锻炼坚持性的作用机制中,锻炼投入(exercise involvement)同样扮演着中介角色。“投入”意为置身其中,全身心做某事[37],随着投入理论融入体育领域,锻炼投入被界定为个体面对锻炼挑战的一种积极认知策略[5],应从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3个方面加以考量[38-39]。学习投入理论认为,外部支持有助于改善主体学习投入状态,进而达到促进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等目的[40]。首先,父母自主支持是提升锻炼投入的外因,它能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情感和心理保护,使青少年在锻炼中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消除踌躇心理,以积极的情感沉浸、投入于锻炼活动中[41];还能有效激发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青少年在锻炼实践中获得行为认知和能力自信,建立角色认同,积极专注于喜爱的锻炼活动中[42]。正如支持主效应模型理论所言,外界情境的自主支持能通过调节其他因素对身心的消极影响来改善身心健康水平[43]。其次,锻炼投入具有激发动机、发展行为等功效,是提高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动力[44]。能够投入体育锻炼的人更乐于实现自我、勇于挑战,并具备竭力面对锻炼挑战的特殊体验和多层次需求,亦更倾向反复践行体育活动[45]。正如行为效应理论所言,高效应离不开积极的行为倾向,它可强化主体意识、改善行为状态、促进目标实现[46]。

此外,学者在发展认知理论时发现,主体对某社会活动的元信念是决定其投入状态的先行因素[47]。(1)控制信念是一种任务价值信念。期望-价值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对某社会行为任务价值的知觉水平,可有效预测个体对该行为的投入程度[48]。也就是说,当个体感知到某行为具有较高的任务价值,便会表现出更积极的参与态度,更好的投入状态和体验[49-50]。(2)控制信念是一种行为意志决策,能够指导愿望并决定主体的行为方式[3]。换言之,青少年对某行为的控制信念越强,越会努力投入到该行为活动中[47]。据此推测,控制信念对行为投入具有重要的促进功效。诚然,考察父母自主支持、青少年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对锻炼坚持性综合影响的研究尚未明晰。基于此,构架观念(见图1)并试图通过实证来解决如下问题:(1)父母的自主支持、青少年的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对其锻炼坚持性有何直接影响;(2)在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链条上,青少年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是否具备多重中介效应。研究旨为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有所裨益,亦为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体育锻炼决策提供参考。

图1 观念构架模型Figure1 Model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被 试

运动生理学界定少年期为11~15岁、青年期为15岁~成年,青少年心理学界定青少年为13~25岁[51]。由于研究涉及父母的自主支持元素、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元素,需综合个体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发展特征,因此,参照王瑞元[52]对青少年的界定,选择12~18岁人群为重点研究的阶段,宽泛来说,即以初中和高中阶段人群为调查对象。依据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以上海市为例,按东、南、西、北4个区域划分,各区域选取初、高中各1所(共8所),在每所中学各年级随机抽取1个行政班学生(共28个班级,每班人数在38~45人,共约1 247名)为被试。根据“缺失‘父母问卷’或‘学生问卷’任一部分”“未答条目超出25%”“规律性填答”“反向题检验”等判定标准,保留1 173份有效数据,有效率94.07%。其中,男628人,女545人;年龄(14.628±2.571)岁;初中522人,高中651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典型互译程序汉化所有英文分量表,旨在最大限度提升工具的跨语言等值性。首先,由1名精通英文的语言学学者汉化各题项;其次,由2位精通英文的体育心理学专家校正、修订译后条目;然后,由2位未见原始量表的英语外教将译后条目回译成英文;最后,反复上述3步骤互译,直至所有中英文条目语义、表述、内涵匹配。

1.2.1 父母自主支持量表修订P.E.SPECTOR[31]《父母社会背景调查问卷》的父母自主支持分量表。该分量表由父或母进行填答,旨在评估父母对青少年自主支持程度。结合研究题意设定问答情境,即加入“体育锻炼”或“锻炼”等核心词汇,同时,为不区分父亲或母亲,设定陈述句主语为“我们”(如我们鼓励孩子勇于表达他的锻炼感受,即使他很难做到;我们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对体育锻炼的观点,即便我们不赞同他的观点)。PASS共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法,由“从未有过(1)~总是如此(5)”,总分表示父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程度。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0.815,分半信度=0.866。

1.2.2 青少年控制信念量表修订E.SKINNER[33]《青少年控制、策略和能力信念量表》的控制信念分量表。结合题意,将原题项核心词汇“学习”改为“体育锻炼”(如若我决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若我想要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色,我就一定能够做到)。ACBS由6题(含3个反向题)构成,采用李克特5点法,由“从未有过(1)~总是如此(5)”,经反向题处理后,总分表示被试体育锻炼的控制信念水平。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0.898,分半信度=0.869。

1.2.3 青少年锻炼投入量表 学习投入理论认为,投入诠释了学生卷入学习活动的行为强度、情感质量和认知策略,应从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3方面进行评估[30-40]。(1)修订E.SKINNER《学习投入与不满调查问卷》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分量表[41],各含5题(共10题)。结合题意,将“课堂”“学习”等核心词汇修改为“体育锻炼”(如在体育锻炼中,我会尽量做到更好(行为投入);体育锻炼让我感觉非常棒(情感投入))。(2)修订B.A.GREENE[42]《动机与策略运用调查问卷》的认知投入分量表,该分量表旨从深、浅2个层面评估被试学习认知投入水平,含6题。结合研究目的,将核心词汇改为“体育锻炼”(如我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以实现我想要的锻炼效果)。EIS-A采用李克特5点法,由“从未有过(1)~总是如此(5)”,量表总分表示青少年锻炼投入的程度。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0.955,分半信度=0.941。

1.2.4 青少年锻炼坚持性量表 结合王深等的理论观点,研究从行为习惯、努力参与和情绪体验评估青少年锻炼坚持性。(1)自编行为习惯量表。行为坚持性是个体坚持长期、有规律、长持时锻炼的行为习惯[15]。遵循专家意见,从锻炼参与时间属性(长期性、规律性、持续性)上评估锻炼行为习惯,即从规律锻炼周期长度(简称周期)、每周规律锻炼频率(简称周频率)、每次规律锻炼持续时间(简称持时)评定。其中,周期以“<1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周频率以“≤1次/月、1次/2周、1次/周、2次/周、≥3次/周”,持时以“<15 min、15~30 min、31~45 min、46~60 min、>60min”各分计 1~5分,总分表示被试锻炼行为习惯水平。(2)修订E.A.SKINNER[13]《儿童相关事件努力参与量表》的积极努力参与分量表(共4题)。修订时,加入核心词汇“体育锻炼”,如若你决定参与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挑战,你会努力完成它吗?采用李克特5点法,从“肯定不会(1)~肯定会(5)”,总分表述被试参与锻炼的努力程度。(3)遵循前人测算经验[10],修订E.MCAULEY[14]《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2个维度,共8题(每个维度含4题),如锻炼让我感到非常棒(积极幸福感),锻炼让我感到痛苦(心理困扰)。采用李克特5点法,从“一点也不(1)~的确如此(5)”,因2个维度属于评估相反的情绪体验(积极与消极),故经心理困扰反向处理,与积极幸福感得分之和作为情绪体验指标。以上3个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0.924,分半信度=0.866。

上述4个测量工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指标见表1。

表1 各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指标Table1 Indice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bout Each Scales

1.3 施测过程

采用纸笔调查法,为尽可能降低同源方差的影响,在2017年7月(学期末)和9月(开学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2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成2部分,分别由父母及其子女填答。(1)为尽量减少霍桑效应,在自习课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匿名完成“学生问卷”部分,内容包括“青少年控制信念量表”“青少年锻炼投入量表”“青少年锻炼坚持性量表”以及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年级等),填答10 min后,按照由左至右蛇形顺序的规则当场回收;(2)在家长会上,由学生家长匿名完成“父母问卷”部分,内容仅为“父母自主支持量表”,填答5 min后,按照回收学生问卷相同的顺序规则回收家长问卷。为保证父母问卷与学生问卷准确对应,2类问卷发放时,对学生或家长未到场者依旧将其问卷置于课桌上,保证2类问卷回收的序列一致,同时以“缺失‘父母问卷’或‘学生问卷’任一部分”为第1步问卷筛查与剔除依据。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24.0统计软件。经反向题、标准化处理后,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统计各前因变量对锻炼坚持性的直接影响;然后,采用序列层次回归分析,考察锻炼心理需求满足感的中介效应、情绪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以及情绪自我控制、锻炼心理需求满足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综合采用程序控制和Harman单因素检验施测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1)程序控制:在调查问卷的引导语中着重、加粗、标注、醒目“本调查仅为科研使用”;调整各分量表内部题项排序;因控制信念分量表含3个反向题,而且,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是2种不同倾向的情绪体验,故不必单独设计反向题;在收发问卷时,由负责人反复强调测试的匿名性和保密性,以减少社会称许性行为的干扰,施测采用现场答疑、填写完毕当场回收。(2)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所有题项进行单因素未旋转探索性因子分析,有8个因子特征根值>1,且第1因子解释变异率24.189%(低于临界值40%),表明测量的共同方法偏差可接受。

2.2 父母自主支持、控制信念、锻炼投入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直接影响

相关性分析显示:父母自主支持、青少年的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含各维度)皆与锻炼坚持性(含各维度)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自主支持(r=0.572)、控制信念(r=0.497)和锻炼投入(r=0.821)皆与锻炼坚持性的“努力参与”正相关较密切;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控制信念(r=0.402)和锻炼投入(r=0.571),青少年控制信念与锻炼投入(r=0.595)正相关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Pearson双变量双侧相关系数表Table2 Statistics of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以锻炼坚持性为因变量,分别以父母自主支持、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为自变量,采用强行进入法进行3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自主支持[F(1,1170)=100.560]、控制信念[F(1,1170)=144.655]和锻炼投入[F(1,1170)=1135.136]皆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正向回归显著(P<0.001),分别解释了变异的18.0%、24.1%和41.5%(见表3)。

表3 父母自主支持、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分别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回归分析Table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Control Belief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on Adolescents Exercise Adherence Respectively

2.3 控制信念、锻炼投入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锻炼坚持性为因变量,父母自主支持为自变量,锻炼投入为中介变量进行含2个步骤的序列回归分析,旨在检验锻炼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影响锻炼坚持性时的中介效应。Step1: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坚持性[F(1,1170)=100.560,T=10.028,β=-0.427,P=0.000]的影响显著,解释了18.0%的变异;Step2:因自变量增加了锻炼投入,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坚持性[F(2,1168)=579.809,T=2.773,P=0.006]影响显著,但回归系数由0.427下降至0.184,此时,锻炼投入(β=0.524,T=29.436,P=0.000)对锻炼坚持性影响也显著,并与父母自主支持解释力上升至51.9%,ΔR2=0.339(见表4)。由此证实,锻炼投入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表4 父母自主支持、锻炼投入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序列层次回归分析Table4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on Adolescents Exercise Adherence

以锻炼坚持性为因变量,父母自主支持为自变量,逐步介入中介变量控制信念、锻炼投入进行1组含3个步骤的序列回归分析。Step1:在上述回归分析中已证实。Step2:当自变量介入控制信念,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坚持性[F(2,1168)=98.911,T=6.366,β=0.273,P=0.000]影响仍然显著,而且,控制信念对锻炼坚持性(β=0.383,T=8.930,P=0.000)影响也显著,二者共同解释了30.2%的变异。可见,因控制信念加入自变量,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回归系数由0.427降至0.273,ΔR2=0.122,即证实控制信念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Step3: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自变量加入锻炼投入,此时,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坚持性[F(3,1166)=385.773,T=2.732,β=0.083,P=0.009]影响依旧显著,而且,控制信念(β=0.309,T=7.276,P=0.000)、锻炼投入(β=0.398,T=25.831,P=0.000)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也显著,三者共同解释了锻炼坚持性61.8%的变异,ΔR2=0.316(见表 5)。

综合以上3步序列层次回归分析,因控制信念、锻炼投入逐层介入,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由0.427逐步降至0.273和0.083,R2逐步由0.180升至0.302和0.618,ΔR2逐步变化至0.122和0.316。由此证实,在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链条上,青少年的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具备多重中介效应。

3 讨论

3.1 直接影响效应讨论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父母自主支持水平越高,青少年体育锻炼越具坚持性,该结果与前人观点一致[24]。父母自主支持可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自主、自决的支持场域,益于青少年在锻炼事件中避免踌躇心理,调动锻炼主动性和能动性,挖掘参与兴趣、激发正性体验、丰富体育认知,使青少年提升锻炼坚持性成为可能(β=0.427)。诚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使家长越发“重文轻体”,即便青少年在锻炼中能获得正性的情绪体验(M=29.06),亦期望努力参与体育锻炼(M=13.89),但因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较弱(M=13.34),使青少年始终未能建立长期、规律的锻炼习惯(M=7.59)。测量还发现,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锻炼的“努力参与”影响较大(β=0.572)。究其原因:情绪体验是主体外界刺激产生唤醒或激活状态下的复杂反馈感受,行为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二者皆为主体行为实践下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参与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基础上的行为决策,相较之下,外界情境信息更易拓展主体认知等智力因素,并对主体行为决策产生辐射和导向功效,换言之,父母对子女的自主锻炼支持能够在丰富青少年锻炼认知的基础上,使青少年更倾向于努力参与其中。正如E.L.DECI[27]所言,社会情境的自主支持可使个体趋于积极承诺和心理成长,进而保障行为持续发展。

表5父母自主支持、控制信念、锻炼投入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序列层次回归分析Table5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Control Belief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on Adolescents Exercise Adherence

青少年控制信念越强,体育锻炼越具坚持性,该结果与前人观点一致[30]。控制信念理论认为,社会工具性的控制信念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可控性及对控制因素的理解[31]。控制信念是青少年的一种认知反应,一般情况下,对体育锻炼具有坚定控制信念的青少年,在面临锻炼突发事件时(失败、被挖苦等)能迅速选择适宜的解困方式缓解压力反应,以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自信应对,进而保持锻炼坚持性(β=0.492)。此外,根据情绪管理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33,36],控制信念可为青少年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可遵循、参考的行为依据,使青少年在压力情境中仍能够坚定锻炼意志品质、保持意志行为;控制信念还是主导个体行为的控制认知,它可使主体认知在与外界不断的交互过程中逐渐重构、适应,在个体丰富认知系统的同时保持正确行为、避免偏差行为。总之,控制信念益于青少年在压力情境中保持意志品质、提升应对效应,益于青少年建立行为认同和角色认同,是保障锻炼行为稳定性和自动化的内源性动力。正如信念三重理论所言,信念是基于主体成长经验的意识形态,它会平息不安,直至形成一种妥善的行为状态[50]。

青少年锻炼越投入越具坚持性,该结果与前人观点一致[44]。锻炼投入是个体面对锻炼活动时的一种积极状态。分析表明,青少年的锻炼投入状态较为理想(M=54.88),这种积极的投入状态益于青少年在面对锻炼活动时自觉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其中。从某种程度上讲,锻炼投入映射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胜任感、认同感、效能感,高锻炼投入者总伴有浓厚的锻炼热情和渴望,倾向于通过努力参与体育锻炼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较易保持积极、稳定的锻炼行为(β=0.746)。换言之,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越投入,越易将身心高度沉浸和专注到体育实践中,使反复践行体育锻炼成为可能;反之,一个无法将身心投入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较难在锻炼活动中获得情感、行为的满足感,亦较难保持长期稳定的锻炼行为。正如前人所言,锻炼投入是个体面对挑战任务的态度和元认知策略,对锻炼坚持性具有显著的增益功效[53]。

3.2 中介影响效应讨论

序列层次回归分析证实,在父母自主支持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性时,控制信念具备中介效应,所得结果与前人观点一致[29-30]。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观点,外界自主支持是促进动机内化的关键,它可使主体将外在价值转化或整合为自我认知,进而保障主体行为向符合自我的方向发展[21-22]。也就是说,高自主支持的父母能够以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尊重子女独立成长的需要,他们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锻炼信念,使青少年在锻炼应激事件中能够主动激发控制信念、丰富体育认知系统、促进锻炼动机内化,进而保证锻炼的坚持性。简言之,父母自主支持可使青少年在锻炼突发事件中迅速选择解困方式从容应对,进而保持锻炼行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正如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学者所言,外部环境的滋养益于个体自主需求和自控信念的激发,从而使社会行为充满活力,并更具灵活性和坚持性[26,54]。

在父母自主支持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性时,锻炼投入具备中介效应,该结果证实了学习投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稳定性[40]。国外学者将父母自主支持界定为,促进子女意志功能、规范子女认知导向和行为方式的正确教养方式[55]。也就是说,允许子女自主选择、自主决策锻炼的父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锻炼情感的支持场域,使青少年在面对体育锻炼时调动主动性和能动性,将主体情感高度沉浸其中而保持锻炼的自动化;能够丰富青少年锻炼认知体系,使青少年在应对锻炼挑战任务时排除负面干扰、积极应对,将主体认知高度专注其中而保持锻炼的稳定性;能够激发青少年行使锻炼行为的自主权,使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锻炼时能够以自我需求的角度出发,将行为高度投入其中而保持规范锻炼行为的习惯化。简言之,父母自主支持可以促使青少年锻炼的情感、认知和行为高度投入,进而保持锻炼的坚持性。正如P.M.WILSON[45]所言,外界情境支持可强化主体意识、丰富情感体验,达到改善意志行为状态、促进行为目标实现等目的。

此外,分析还证实,在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链上,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具备多重中介效应。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和期望-价值动机理论的相关观点,社会情境引发的情绪认知会作为一种信息源,作用于主体对某社会行为的价值知觉,进而决定主体对该行为的投入程度而影响行为实践[34,48]。上述理论观点在本研究得到实践论证,即作为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动力源、情绪认知的环境刺激、健康行为的保护场域,父母自主支持可指导并坚定子女的控制信念,使青少年在面临锻炼应激或压力事件时,有效自我管理和控制认知、调动应对效能,进而促使自身高度投入于锻炼实践而保持行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主动性。换言之,父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还可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控制信念而影响其锻炼投入状态,达到间接提升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功效。正如自我损耗模型[56]和能量活力模型理论[57]所言,外界情境的自主支持可使主体避免自控信念和行为的耗损,通过调动自主调节力来增加主观活力和投入度,进而保持、改善行为状态。

研究通过父母与青少年共同调查的方式,从外界环境与个体内在的交互视角,首次探讨父母自主支持、青少年自身的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对其锻炼坚持性的综合影响。研究认为,鼓励父母以子女的角度看待体育锻炼活动,给予青少年更多锻炼自主支持,同时,从指导和丰富青少年锻炼认知入手,发展青少年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状态,是提升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有效策略。诚然,与中学阶段青少年不同,大学阶段青少年的社会人际重心正由血缘关系向学缘关系过渡,研究涉及的锻炼坚持性前因要素的影响功效是否适用于大学阶段青少年尚需进一步论证。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更广泛年龄层青少年的调研,为促进青少年建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实践启示。

4 结 论

父母自主支持是促进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外部因素,青少年的控制信念和锻炼投入是提升自身锻炼坚持性的内部因素;父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还可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控制信念而影响其锻炼投入状态,达到间接提升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功效。

猜你喜欢
信念体育锻炼量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信念的传承
中国火炬(2009年7期)2009-07-24 14: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