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擎
作为一个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栏目,作为一个以访谈形式呈现的理论宣传栏目,如何在问题设置中 “重党性”“讲政治”“明导向”?如何在引导专家回答中紧扣时代脉搏,提升党报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做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访谈是记者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专家就某一个主题分层次阐述的理论文本。“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同一些理论访谈文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性更强,对准确性、权威性、指导性要求更高,这给记者提问带来的挑战也更大。在以往一些理论访谈中,有这样一些问题。比如,问题设置过于宽泛,专家阐释中,基本概念和常识就占去较大篇幅;问题不能走深走实,浮于表面,结果使得访谈对象的回答也过于浅显。
教育领域有句话,“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对提问记者来说,同理。不是说记者当访谈对象的老师,而是记者通过较为扎实的理论准备,掌握较为厚实的理论素材,提出优质问题。“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的访谈,不是在问题中简单援引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叠加 “您怎么看”“您怎么理解”这样的设问,而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话语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现实所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总书记讲话内容与现实发展结合起来,往深处问,往细处走。
拿《扫黑除恶:一场标本兼治、边扫边治边建的攻坚仗——全面从严治党专家讲习之十》来说。这篇访谈聚焦的主题既有很强的政治性,又有法治专业性,如何在理论阐释中把握尺度、展现准度、体现深度?这篇访谈从扫黑除恶行动的亮点与变化、“扫黑除恶”与“打黑除恶”一字之变的深意、如何依法推进等几个层面设置问题,在参考历史经验和教训,认真研读专项斗争相关重要文件,体现时代感、问题感的基础上与访谈对象深层互动。为设置问题进行的资料收集、研读材料、构思问题推进的层次等准备工作不会在访谈中呈现,但通过访谈在媒体上的最终呈现,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知和判断记者设置的问题怎样在引导专家,专家如何在回答中展现有价值含量的思考。
报纸作为大众媒体,和学术期刊有很大不同。有的专家学者有严谨的学术文字表达规范,对大众媒体上的理论文章未必有恰切的掌握。这就涉及如何平衡好记者和访谈对象关系的问题。有的时候,因为专家学者的身份,及其在专业领域的丰富学识,记者对访谈对象难免有仰视心理,提问时谦虚有余,底气不足,怕问错了,问浅了,问的不对专家路子。从“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的操作来看,有这样几点感受:
做对话者。记者有职业身份,访谈本质上是代表媒体和专家学者对话。要对话,得有“本钱”,这个“本钱”就是下苦功,既研究访谈主题,掌握尽可能多的对话素材,也研究访谈对象,在这个主题上,哪些专家学者有研究,有哪些研究成果,做到知己知彼。
做沟通者。很多“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访谈,问题设置并不是一次成型,到了访谈对象那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免检产品”。有的时候,需要记者与专家再沟通协商,吸收专家有益意见。无论是面对面采访,还是邮件约稿,抑或电话采访,访谈也并不意味着问题交出去,坐等稿子来,签稿组版。不少访谈往往会经历几个来回,比如有了新的讲话精神,问题可能需要再调整,访谈内容需要再完善,阐述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可能需要再 “返工”。这就是说,问题设置与阐释回答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求臻于至善。
做朋友。有的大家、名家因为个人时间、精力问题,会选择甚至推掉一些媒体的专访。从湖北日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访谈操作来看,一些大家、名家原本也表达了“另请他人”的意思,但记者反复沟通后仍然欣然接受。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记者的问题设置有兴趣,有表达的愿望。有的专家评价记者的问题设置:“看得出来下了功夫”“问的这几个问题有价值”。记者和访谈对象之间,有时并不需要通过私人情谊、他人推介,通过问题和回答的优质互动,就可以建立起简单、纯粹的信任关系。做朋友,就是在访谈上交心,这样才能凝聚和团结一个学术功底扎实、思想积淀深厚、创新意识突出的访谈对象群体。
当年,恩格斯准备在奥地利发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书评时曾对马克思说:“由于几乎完全不熟悉那里的读者,一点也不知道应该抓什么,而这是最重要的。”这正揭示了党报理论宣传的效果问题。“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家讲习致力于在以下两方面探索和努力:
问题设置尽可能让专家感到“为难”。为难不是刁难,而是让访谈对象感觉问题有价值,不好简单回答,要作思考停留。这种停留,可能是访谈对象此前已有论述,但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要补充新思考;可能是这些问题虽然在访谈对象研究范围内,但还没有论述过;可能是访谈对已经有了新思考,记者的问题提供了展现思考的契机。
专家阐释尽可能展现思想含量,作出理论增量。一般性体会,很难让读者产生思想共鸣,视野开阔,除了阐释“是什么”,还力求让读者知道“为什么”、“应该怎样”等,讲清楚、讲透彻,才能给人思想启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叉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与生活实际碰撞,入木三分,才能真正丰富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理论生活”,以“影响我们同时代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守牢党报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精心策划选题,下足功夫设置好问题,让优质提问和优质阐释深层互动,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充分发挥党报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公信力,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