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实现框架中的全球治理

2018-09-20 10:50雷琼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全球治理

雷琼

摘 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解释资本主义当代发展全球治理问题的重要理论。剩余价值实现框架包含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化过程,资本扩张是剩余价值积累的必然结果,然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又激化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并在利润的绝对律令的驱动下形成了全球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开放的治理环境和多元化、碎片化的治理机制。从本质上而言,资本全球化所推动的全球治理是各种力量的变迁和对抗的结果,其背后所隐藏的依旧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

关键词:剩余价值;世界市场;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3.077

全球治理并非一种突发现象,而是与资本主义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我们以一种宏观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解释资本主义当代发展全球治理问题的重要理论。

1 剩余价值的积累与资本扩张

1.1 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化过程

首先,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拥有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解释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在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即W-G-W的过程,两极的W代表着不同的商品,它们通过G来进行交换,体现不同的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货币通过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实现了增值,即 G-W-G′,G′与G的差异△G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作为商品并在市场上的可自由买卖是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关键。如果劳动力维持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只需要工作半个工作日,劳动力却工作了一整天,超出维持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就被货币占有者无偿占有了。如果将剩余价值率表示为: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那么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提高剩余价值量或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可变资本的投入比例;另一方面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降低工资等降低劳动力价值。

其次,资本再生产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并附加上剩余价值只是完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接着,这些商品必须再次投入流通领域,卖出这些商品收回更多的货币,并将这些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这便是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再生产的前提,资本再生产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扩大生产规模是获得剩余价值的是条件之一,剩余价值从资本产生之后,又被资本家转换为资本重新投入新一轮的生产中,这个过程便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抽象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代表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Ⅱ)代表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被用于消费,即Ⅰ(V+M)= Ⅱ C;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之外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就是用来追加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即Ⅰ(V +M)>ⅡC;同样,第二部分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简单生产之外也有剩余,这部分剩余就是满足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求(C+M-M/X)>Ⅰ (V +M/X),(M/X是被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的部分)。当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时,扩大再生产便可实现。

1.2 资本扩张是剩余价值积累的必然结果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生存的内在需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家只有将更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想方设法获取最大的利润率才能生存下来,资本扩张的天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扩张的冲动无法抑制。

首先,资本在物理空间中的扩张。资本的对外扩张是资本生存的必然条件和内在需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形式由传统民族国家向新帝国主义发生着转变,但形式的变化并未改变资本的运行逻辑。资本对外扩张攫取剩余价值的本性永恒不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必然向更大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扩张。帝国主义殖民是早期的物理空间的扩张方式,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掠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资、人工、土地、原料等资源获得新的产品倾销市场和超额利润,甚至不惜通过战争的形式侵占他国的物理空间。

其次,资本在社会空间中的扩张。如果说早期的资本扩张是通过侵占地理空间,那么社会空间的扩张便是当今世界的资本扩张。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中,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集团、信息化革命等都是为资本在世界范圍的流动创设了条件,民族国家的空间和制度限制被打开,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结构。

2 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激化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

2.1 平均利润率下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3章和14章中论述了利润率的下降,紧接着又论述了资本积累的矛盾,从逻辑上而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激化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矛盾的根本原因。货币作为资本的财富形式,总是力图无限制地实现增值,然而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却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否定性:“(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造成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剩余价值难以实现,激发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

2.2 社会反向运动

法国经济史学家波兰尼在其著作《大转型》中研究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引入“嵌入”和“脱嵌”等术语,指出传统社会中的经济体系不是独立体,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经济体系是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等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资源的占有、分配、使用应从属于总体系。自由主义的发展却将这一切本末倒置,市场凌驾于社会之上,将人和社会变为商品,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割裂开,形成了共同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迫使整个社会从属于经济逻辑。然而,人和社会拒绝将自身商品化的本性阻碍市场依照它的逻辑行事,形成抵制经济的“嵌入”保护性反向运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等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进行抵抗的政治运动。实际上,从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来看,波拉尼所谓的社会反向运动无论是“嵌入”还是“脱嵌”都是由资本的内在否定规律决定,表现出来的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框架。

3 全球治理思路

迄今为止,剩余价值实现框架所构建的资本的跨国扩张已遍布全球,资本通过对于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占领,已经将全球变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在利润绝对律令的驱动下,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当然这绝不是对社会反向运动所提出的社会体系的否定,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全球治理所必须树立的一个基本视角,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各种国际性的治理组织如:跨国公司、国际金融组织等,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劳动-资本”关系,新型的民族国家关系、开放的治理环境和多元化、碎片化的治理机制。

3.1 全球性的“劳动-资本”关系

在剩余价值实现框架的驱动下,所有民族国家的界限被打破,资本将世界联合成为生产和消费的统一市场。当前,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国际垄断阶段,资本流动、市场竞争、资本积累成为跨国资本竞相争夺利益的平台。在跨国资本的流动中,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各种垄断同盟,联合金融资本突破民族国家的地域建立了世界市场的规则和制度,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原本建立在民族国家内的“劳动-资本”关系扩展为全球的“劳动-资本”关系,从而形成了全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克拉所说,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催生了国际资产阶级;英国学者拉尔夫·达伦多夫也指出,全球化已经创造出一个全球的阶级,这个阶级的价值观念影响并控制了世界的价值观念。资本通过全球金融体系、贸易体系等的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跨国资产阶级通过支配他国的劳动力,形成了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世界无产阶级,“全球无产阶级包括那些其劳动直接或间接被剥削,并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规则的人。”并在这种崭新的“强资-弱劳”不平等格局中构建了经济、政治的国家关系新秩序。

3.2 开放的治理环境

在资本主义早期,国家是国际关系治理的主要承担者,但到了全球化时期,民族国家再也不是阶级发展和社会生活体制的“容器”。以民族国家为治理主体发挥的国际关系协调作用越来越多被国际性组织所取代,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涉及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这些跨国家机器不仅促进了民族国家内生产结构的融合,而且促进了经济、政治的超国家融合,创设了开放的全球治理环境。

3.3 多元化、碎片化的治理机制

开放的治理环境形成了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治理机制。随着跨国组织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不同治理主体具有不同的治理原则、规范和方式,这些机制之间在利益前提下,有时可以协同,有时却针锋相对,形成了治理机制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格局,从而使全球治理的领域更加复杂。

4 结语

事实上,马克思早在其经典著作中就给我们阐述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框架,他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些话“也许在他们那个时代显得奇怪,但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其恰当的描述”。剩余价值实现是资本的本能,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剩余价值实现框架在当代的一种形式,是当代资本主义剥削或获取利润方式的转换。资本扩张所形成的全球治理局面,其背后所隐藏的依旧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3][美]威廉·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M].高明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

[5]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全球治理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