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杰 刘美兰
摘 要: 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提倡普及素质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统意义的课堂教育理念依然占据主流,本文旨在对比中西两方的素质教育,探究中国普及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育 中外对比 素质教学法
一、中国课堂教育现状
中国的教育曾经令一些西方国家感到震惊,中国的孩子从小会做超出年龄能力的数学题,对于书本的知识滚瓜烂熟。对此还有很多西方教育家开始研究中国教育的神奇之处,多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中国教师对于西方看似慵懒宽松的教育环境也是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的孩子更具创造力?课堂实验表明,中国教师却往往无法胜任教育西方的课堂,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及思想文化的差异。
对于一些中国的家长和学校而言,分数意味着很多,分数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趋势和人生的走向。在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的情况下,面对综合素质难以量化体现以供社会选择的情况下,考试与分数成了人才培养与选择的一个鲜明的量化标准。在一些中国的学校,分数及升学率意味着一切,学生可以考出高分,进入名校,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希望学校可以做到的事情。
一些教师更多地希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考试要考的知识,通过考试,学生会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老师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形式下,学校的教育针对素质能力层面相对缺失的情况,真正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富有创造力与思想力,需要学生从小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研究,不断思考为什么,该如何解决,这是应该重点培养的,让孩子自己理解所学的知识,思考并不断提出为什么,试着解决,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二、素质教育本质探析
素质教育这个词近来愈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外教育理念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素质教育是中西教育理念中比较具有鲜明差异的焦点,同时也是影响两者教育思维的重要因素。素质是一个植根于东方文化的“集合概念”,是一个人的教育、修养、品德、知识能力、文化积淀、习性等诸多因素的外化[1]。素质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整体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我们很难以量化的标准定义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应用在学校课堂教育中,旨在通过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着手解决,在这其中掌握知识的真正含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创新探索的能力。
从知识的认知层面分析,教育是一个知识的传递及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传递的一个理念会对学生的认知理解发挥较强的引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向学生输送的更多的是解题的技巧与成熟的方法思路,学生将成型的思路理念通过记忆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要通过大量练习保证不遗忘,增强反应能力,在考试过程中面对类似题目可以做到更快更好地输出知识。反观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还有思维的引导者,通过让学生高度参与课堂,创造学生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尝试分析理解并产生想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而且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离开课堂教学时间,学生一样可以通过这套自己熟悉习惯的学习方法不断深入学习,自我提升。
三、西方素质教育对比探索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往往实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2]。相较西方的课堂素质教育理念,中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使用往往停留于表面,两者进行对比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课堂教育中执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问题所在。教育史表明,课堂教学成为某一种特定的状态,是由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课堂教学并不必然是某一种状态,相反,从可能性上讲,它可以有多种状态。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我国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面临的时代背景,对现行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调整,使之具有所期望的素质教育功能[3]。
(一)注重學生的兴趣培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问,锻炼批判性的思考,从而进行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有助于构建和挑战知识[2]。素质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有能动性选择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方向。在德国,孩子从小就要明确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并为之不断努力研究,在他们眼中,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精湛的技术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很大程度是因为兴趣,家庭及学校赋予了学生很大的选择权利,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主动学习的欲望会被激发出来。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主观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产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科学的引导探索可以让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并在不断学习中探索出适合的方法,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相应也会更加全面,教师通过趣味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更生动地表达,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思考学习,发现乐趣的所在并不断思考探究。
(二)友好型教学环境的营造。课堂教学会反映出很多问题。在素质教育思想中,课堂应该是在有界限范围内的自由,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没有纪律的、懒散的,相反素质教育非常注重的自觉自控,课堂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思考探索,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坐得笔挺,不能说话,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加入课堂中,甚至质疑老师,这在西方老师看来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不断思考推翻,有主观探索性,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
(三)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教育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如何平衡这两者的课堂主体位置?依据素质教育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落实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因为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能动地参与活动,才可能获得身心素质的发展。为此,要改变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自主、能动的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4]。在课堂教育中,学生应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所做的是对于基础的讲解传授,同时针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及创新思维的发散思考,教师更多地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听课堂讲解,而是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像研究课题一般与老师一起进行知识点的探究分析。中国课堂教育中,教师的课堂讲解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记录、听取,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时间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学生后期的创造性缺失的关键。在基础的起步阶段不能只是知识的被输入,缺少主观学习探究的过程。这要求在课堂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中心。
(四)课堂教学成果衡量标准。和中国一样,西方同样需要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两者的不同在于分数所占的比重。中国的考试分数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绝大部分,但西方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所学的课程,而不代表全部,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相对的自由性,学生不会因为一些学习方面的能力缺失而导致在能力突出领域的才能被埋没,在其他方面拥有突出能力的学生一样会得到学校老师的青睐,这种观念的根源是提倡的人的全面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学习判断,课堂教育中应该加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对的个性化培养,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科的全覆盖发展。素质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可量化的过程,同样带来的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目前中国在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探索正在不断前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理念改变创新逐渐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切忌盲目效仿西方,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立足于实际,更好地普及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窦以松,刘静.西方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值得借鉴的教育模式[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3):79-82.
[2]薛维.浅析中西方教育与素质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报,2015(07):209-210.
[3]陈佑清,张琼.提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7(01):20-23,44.
[4]王献平.论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功能、局限及改良对策[J].晋中学院学报,2009,26(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