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

2018-09-20 10:35张全全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双元制

张全全

摘 要: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受到推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自成体系,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师资水平成了职教发展的瓶颈,借鉴德国在职业教师准入、教师来源、校企合作、师资培训体系等师资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方式,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 师资队伍建设

“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职教师资队伍的模式[1]。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元制”模式下自成体系,发展迅速,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备受推崇。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效果不容乐观,师资水平提高缓慢,成了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職教师资培养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

(一)严格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

进门难、要求严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从学历、专业、培训、技能、考核等方面全面地进行规定。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教师资格。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包括公职教师和聘用教师,公职教师准入条件非常严格,需通过两个阶段的考核:第一阶段包括学士三年和硕士两年。第二阶段属于见习期,在职业学校进行实习,为期两年。聘用教师的学历要求硕士以上,还需拥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大部分职业院校聘请的教师都来自于高校教师、公务员和大型企业人员[2]。由此可见,德国职业学校选拔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严格控制了职业教师资格的入口关,规范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以高门槛增加了师资力量。

(二)多渠道的教师来源。

德国“双元制”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者优势,不仅拓宽了教师来源的渠道,而且对于建设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大有裨益。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包括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教师,师资队伍带有明显的“双元性”特征。学校教师有三类,分别是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主要负责传授理论知识,这类理论知识是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培训教师包括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员和师傅,主要负责实践操练,指导实习实训。两者密切合作,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德国主要聘请企业等用人单位资深技术员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数量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

(三)保持与企业广泛的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特色鲜明,与其保持与企业的广泛合作密切相关。企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持与动力,学校是企业发展与变革的智力支持,因此,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联系紧密,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大多数职业院校具有与企业相邻的优势,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得学校与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资源互补,通力合作。如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学校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能教授专业理论课,又有足够的企业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德国对职校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高素质、高能力师资队伍的形成得益于相对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德国师资培训体系具有一体化、连续性的特征,首先教师需要进行职前培训,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大学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教育准备阶段,在职业院校参加为期两年的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要进行职后培训,在任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和深造,享受多样化且持续性的继续教育[3]。德国的法律规定在担任职校教师期间,教师必须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培训,不断更新和强化知识与技能,确保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二、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条件,在德国经验的基础上反观自我,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中规定必须具备职业教师资格,但准入门槛较低,缺乏职业教师应有的特色。我国职校教师资格的获得更容易,首先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其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三门理论课考核合格,并且承担一些教学任务。相关法律如《职业教育法》,对职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但仅限于学历,缺乏对专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的要求和考核,社会认可度不高。在这种准入制度下的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职教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方面,中年教师较少,师资队伍缺乏中坚力量。还表现在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年龄较大的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不强。反之,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一些职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教学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职校师资主要来自于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兼职教师。统计结果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占85%,从企业调入的仅占8%,其他来源所占比例不足7%[4]。近年来,职校教师的来源虽然趋于多元化,但大多数仍来自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他来源渠道少。一些职业院校都从行业企业聘请了兼职教师,但数量较少,质量不高。

(四)企业参与度不高。

德国职校保持与企业广泛的合作,这种现象与我国职教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斷发展,我国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由于相关法律不完善,企业在职校师资培养中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较弱,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的企业实践因企业的不重视易流于形式,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扎实,对于本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较难把握,这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职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进修对于提高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少法律的保障,教师参加实践和培训的场所不固定,随意性较强。第二,理论培训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不利于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第三,培训所需资金较多,实践、培训常因经费紧张,得不到落实。第四,培训机制难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三、“德国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培养能力本位的双师型教师。

在德国,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权威性较高,这主要源于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我国职业教育应设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对实践能力和经验严格要求,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关,培养能力本位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师资格的考核上,层次、类别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在职业教师的准入方面,应凸显专业素养的重要性,不但要注重学历和理论知识,还要注重企业的经历过程和专业的职业技能,简言之,就是从学历和企业经历两个方面严格把控好教师准入工作。

(二)改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借鉴德国经验,学校可从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引进优秀人才,或从全国或省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中选聘人才,多渠道引进。在德国,兼职教师数量比重较大,兼职教师拥有企业工作经历,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我国,兼职教师数量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差距。我国应逐渐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和任用,在企业、社会中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三)提高企业参与度,深化校企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一直步履维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职业院校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积极与相关企业挂钩,通过制订协议或合作项目调动企业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和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结合的优势,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师资。企业应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提高对职校师资培养的重视程度,主动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一部分师资建设任务。国家可采取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提高企业参与度,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提高职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

(四)加强现有的教师职业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

德国完善的职教师资培训机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国现有的教师职业培训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我国应设立独立而权威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成立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对培训课程和内容严格把关,对实践能力不达标的教师,要加强其培训和考核。学校在严格执行专业教师培训制度的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培训,使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共同进步,促进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利用学校的骨干教师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对职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利用多方力量和多种培训方式加强职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德国职教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高、结构稳固、独具特色,助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师资自身情况,我国应从“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强现有的职业教师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文晶.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特色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34):108-109.

[2]吕虹.浅谈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15):81-82.

[3]魏钦.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6(03):112-114.

[4]周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双师师资建设发展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7(07):240-241.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双元制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