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国新 印凡
摘 要: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入,东南亚南亚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形势下培养社会所需的东南亚南亚语人才显得很重要。但相关高校如何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培养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总结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分析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今后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的改革设想,希望能对林业高校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林业高校 东南亚南亚语人才 培养模式 模式创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入,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形势下培养社会所需的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西南林业大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林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及社会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专业,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课程体系和内容上淡化了专业及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专业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出具有林业高校特色的东南亚语南亚语人才。本文拟总结西南林业大学近年来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分析东南亚南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林业高校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建立合理的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管理模式,为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全面提高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西南林业大学自开展东南亚语种建设以来,建立了学校、学院及系(教研室)三级组织领导模式。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教务处处长、校教研中心主任、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院系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工作职责主要涉及上级关于东南亚南亚语种建设相关政策的传达落实,东南亚南亚语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修订、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设备的添置等,为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建立三级组织领导模式,西南林业大学东南亚南亚语种建设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可以及时地开展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东南亚南亚语种的建设工作。
二、积极推进东南亚南亚语教学改革和建设,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制定完善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措施,加快培养适应桥头堡战略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需要的大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使之能够在外事、经贸、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業管理、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西南林业大学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不断地对东南亚南亚语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东南亚南亚语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内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我校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东南亚南亚语课程替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在云南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南林业大学于2007年建立了省内首批“小语种(东南亚南亚语)教研室”之一,并于同年开始开设替代大学英语的全校性东南亚南亚语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东南亚南亚语课程,授课时间是大一至大二两年,两年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选修东南亚语种第二学位。至今为止全校共有700余学生修读东南亚南亚语课程。
(二)把东南亚南亚语当作第三外语供英语和法语专业学生选修的教学模式。
自2007年起,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就为英语专业开设第三外语泰语。学生通过应用泰语(1)和应用泰语(2)两个学期的学习,可以掌握泰语的语音系统和简单的泰语对话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有兴趣,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修读泰语辅修专业或泰语第二学位,进一步提高泰语水平。
(三)林学双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林学+泰语+英语)。
自2008年起,学校林学院(原资源学院)开设林学(双外语)专业,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我校优势学科。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英语和泰语两门外语,极大地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该专业与泰国农业大学建立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学生修读完一年泰语课程之后到泰国农业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这半年的学习对提高他们的泰语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还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泰国风土人情与文化的全面了解。泰方学校也对同学们赞赏有加。在泰国学习期间,有的同学还通过了泰国的泰语四级考试,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该专业的学生还在校内外的泰语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例如:在云南省首届大学泰语演讲大赛中,我校08级和09级林学双外语专业的同学就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泰国是一个林业大国,学生具备林业知识和泰语语言技能可以在林业领域找到国际化的就业机会。此专业的就业前景可观。
(四)泰语专业“3+1”联合办学培养模式。
我校于2011年开始设置泰语专业,并在同年招收了第一届泰语学生,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了6届泰语专业学生,总共240余人。在泰语专业建设过程当中,为了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我校不断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自2008年起,我校分别与泰国清迈大学、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等泰国高校相继建立了互认学分的联合办学关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校对泰语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3+1”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即参加此培养模式的泰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第一、二、四学年在我校就读,第三学年在泰国与我校建立联合办学关系的高校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泰语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越南语专业“3+1”联合办学培养模式。
西南林业大学自2012年就已经成功申报越南语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越南语专业学生,截至目前已经招收五届越南语专业学生,总共150余人。越南语专业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积极拓展多样化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13年起,我校就分别与越南林业大学、雄王大学、城西大学、顺化农林大学等越南高校相继建立了互认学分的联合办学关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将与这些大学加强联系,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建设云南乃至中国急需的越南语专业人才。
(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东南亚南亚语课程教学模式。
2014年我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在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增设了一个新的模式,即“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学两年的东南亚南亚语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能够结合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就业方向,从而不断扩大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的数量和提高学生就业率。
(七)英语、法语专业+泰国留学培养模式。
2014年我校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对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了“3+1”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即我校学习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的学生第三学年可以选择去泰国留学一年。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利用在泰国的环境优势修学泰语,从而提高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东南亚南亚语种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
自小语种教研室成立以来,我校小语种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处理和解决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的教学管理,修订了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完善了相关教学文件(如教学进度计划、考试大纲等),选定了适合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的辅助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建立健全了试题库与标准答案。使东南亚南亚语教学更加规范化,并具前瞻性、计划性,以保证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实现课程建设目标。
四、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其示范作用。
(一)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专业,不断探索和丰富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响应国家的政策及社会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结合了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专业,不断地探索和丰富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而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扩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数量,提高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出具有林业高校特色的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在林业高校中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加强与东南亚南亚高校合作和交流,让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都有机会去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西南林业大学通过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高校的合作和交流,不断为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到东南亚南亚国家去学习和实践,利用东南亚南亚国家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目前我校对泰语、林学双外语、英语、法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采取的“3+1”联合办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淡化专业及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专业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需求。
为增加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数量,提高质量,西南林业大学在某些课程体系和内容上淡化了专业及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专业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这就使得非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能结合学校的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选修东南亚南亚语种语言和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社会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需求。
(四)建立学校、学院及教研室三级组织领导模式,为开展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东南亚南亚语种建设上我校自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建设以来,建立了学校、学院及系(教研室)三级组织领导模式。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教务处处长、校教研中心主任、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院系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为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建立三级组织领导模式,西南林业大学东南亚南亚语种建设形成系统的制度,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可以及时地进行开展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南亚语种的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为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西南林业大学在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一)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年轻化,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够合理。
在师资队伍建設方面,由于东南亚南亚语学科建设起步相对比较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导致教师知识面窄、职称、学历比例不协调等问题。目前西南林业大学大多东南亚南亚语教师均为研究生学历,拥有博士学历的极少。教师职称相对比较低,大多是中级职称,教研活动能力相对薄弱。
(二)教师出国深造机会少,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东南亚南亚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目前由于东南亚南亚语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大都刚成家立业,各方面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较重,因此教师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国内外进修和深造。这极大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很难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东南亚南亚语图书资料建设不够完善,给学生的课外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由于西南林业大学属林业高校,学校比较注重林学方面的建设,图书建设也是如此,图书馆里东南亚南亚语方面的藏书相对比较少。很多时候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的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时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南亚南亚语书籍,这给学生的课外学习带来了困扰,阻碍了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四)部分非专业东南亚南亚语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7年就开始面向非东南亚南亚语专业学生开设东南亚南亚语选修课,至今已经有8年的历史。通过对非东南亚南亚语专业学生的东南亚南亚语教学,教师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并不是那么明确,起初这些同学是怀着好奇心或受同学的影响来选修东南亚南亚语的,学习兴趣比较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减退,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上课效率极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缺课旷课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东南亚南亚语教研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经过分析和研究,拟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建议学校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与此同时在评定职称时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对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适当放宽政策。此外,相关上级部门还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各高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领域人才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并加大目前正在实施的“特聘教师支持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吸引国外高水平专家到大学里任教,逐步增加外籍教师在高校教学中的比例。
2.给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出国培训深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参加讲座和培训。建议相关上级部门能够多给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每年都能够有机会出国培训深造,或参加国内外资深专家组织的针对具体语种进行的讲座或培训。与此同时应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两手抓,聘请语言对象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3.加强小语种图书资料室建设,不断丰富小语种图书资料室的东南亚南亚语藏书,弥补校图书馆小语种藏书的不足。大力加强东南亚南亚语种图书资料室建设,利用校级或省级小语种相关的质量工程项目经费大量购买与东南亚南亚语相关图书资料,不断丰富小语种图书资料室的泰语藏书,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让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的学生能够根据所需到资料室借阅,从而弥补校图书馆小语种藏书的不足。
六、结语
西南林业大学在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了丰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其他高校的东南亞南亚语人才培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以上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及应对措施,能够为其他高校东南亚南亚语人才的培养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5):117-122.
[2]李明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布占伟.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
[4]李梓.本地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3):71-73.
[5]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79-83.
[6]王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6(15):209-210.
基金项目: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云南省泰语翻译人才需求调查及泰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编号:2016ZZX16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