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艳
摘 要: 我国音乐教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产生并发展于古代。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在音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杜学元教授主编、何玉教授著写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是一本详细记述我国古代各朝代音乐教育概况、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艺术教育类通史性著作。本文介绍了该书的选题价值、研究内容、逻辑关系、时代特征、理论和实践价值等,并对该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史 音乐文化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考证,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距今已有八千年,可见我国音乐与音乐教育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源远流长并且内容丰富,蕴含着宝贵的音乐教育财富。但目前为止,人们更关注音乐史,对于音乐教育史长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除修海林编著有《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外,至今未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史著作问世。由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杜学元教授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华师范大学何玉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正是一本挖掘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宝藏的通史类著作,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这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书以先秦至1902年(壬寅学制确立新式音乐教育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朝代、政权更迭而导致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变迁为研究主线,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自产生音乐文化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发展脉络,着重叙述了各朝代音乐教育制度、著名音乐教育人物的教育思想、社会音乐教育、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等内容。另外,该书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还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在音乐教育史方面的新的史料和新的内容,使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具有自身学术特点的学术框架和史料系统。
通过细读全书,我发现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音乐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专著,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价值高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能得如此嘉誉,这其中少不了音乐教育的功劳。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修身养性作用,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悠长的发展历史。但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并不丰富,据我了解,当前有年鉴、文选文集、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研究,但除了修海林所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外几乎还没见到全面、详细的展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音乐教育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杜学元教授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空白拟编撰《中国音乐教育史系列研究丛书》,该丛书拟由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音乐家成才史等组成,这一套丛书对中国音乐教育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有着宝贵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何玉教授所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正是其中一部,我期待其他佳作的问世。
二、研究内容丰富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共37.8万字,列有六章。首先该书以时间顺序先后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的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使读者明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前后的发展和变化。再者,作者以历史朝代作为该书的基本结构单元,依据的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以此线论述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践及音乐思想,使得该书层次感分明,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国古代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另外,在这六章中,不仅探讨了各朝代的宫廷音乐教育、民间音乐教育,还论述了各朝代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不仅分析了当朝的音乐教育,还探讨了当时对外的音乐教育交流;不仅分析和探索了汉人的音乐教育,还探索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音乐教育,有如维吾尔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不仅阐述了各朝代的音乐教育概况,还阐述了当时著名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著名学派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世家的思想;不仅研究了一般的音乐教育,还对古代每一朝代兴盛的特殊音乐教育形式进行了研究,如军乐教育、歌舞教育、琴乐教育、戏曲音乐教育、乐伎音乐教育等。由此可见,本书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古代各历史阶段多方面的音乐教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古代音乐教育史体系。
三、逻辑清晰
从该书的结构上看,全书谋篇布局井然有序,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都有着层次感和逻辑感。首先因为该书是按时间顺序书写,以朝代的更替为脉络,因而前后呈现的音乐教育内容有着良好的衔接和聯系;该书基本都是从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育机构、当朝典型的音乐教育形式、音乐教育思想、社会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交流与成就等方面阐述每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概况,使阅读者思路清晰。从思路上看,该书不是就音乐教育讨论音乐教育,而是将音乐教育放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加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看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外动因及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四、时代特征明显
该书以朝代更迭的时间线索展开研究,即按照朝代顺序书写,避免平铺直叙的弊病,关注音乐教育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结合当时历史和社会背景叙述每一朝代的音乐教育特征。如周朝时,实行礼乐制度,将音乐和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二是吸取商朝灭亡教训,反对“淫乐”,主张“雅乐”,并且以音乐从内部陶冶人的性情,并伴以礼从外部规范人的言行,从而构成相得益彰的礼乐教育模式,音乐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秦朝,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在当时,人们普遍认识到军乐与战争胜负有着密切的关系,鼓舞士气的军乐在秦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在秦统一的政治背景下秦乐得以吸收并融合其他各国音乐,又因秦之暴政,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俗乐获得较大发展。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少有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乐于追求精神享受,统治者尤其如此,因此这一时代宫廷音乐尤为繁盛。显而易见,书中每一朝代的音乐教育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显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五、音乐教育理论价值与音乐教育实践经验丰富
该书在梳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总结了其存在的一些特殊规律和经验,供后世借鉴。首先,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如早在商朝就出现了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瞽宗,周朝有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春宫,秦代、汉代有乐府,三国时期有铜雀臺,唐朝有太常寺、教坊、梨园等宋代有大乐署、鼓吹署、云韶部、钧容质、东西班等,元代设有仪风司、教坊司等;书中还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各朝代统治者专门设立机构以便逐步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教育和熏陶,陶冶他们的心性和情趣,民间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不仅可以以乐化民使人民保持平和的态度并且和睦相处,而且可以趣味性地传播知识,总之,音乐教育是维护并巩固其统治的有力武器。再则,书中还论及在我国宫廷音乐教育发达的同时,民间音乐教育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以一展其风味。如孔子创办私学倡导民间音乐;汉代的民歌舞蹈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音乐教育;唐代地方、私人家中、军队的乐工、乐妓的音乐传教活动;宋元时期的家妓、歌馆、社会等地的音乐教育活动;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给予民间音乐教育新的养料;明清时期家乐教习、民间歌舞教育等。另外,书中也谈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注重对外交流,音乐教育的交流与融合不但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还十分注重从实践当中总结理论,该书论述了一批音乐教育家如陆贾、董仲舒、刘安、嵇康、阮籍、王通、白居易、周敦颐、张载、沈括、朱长文、朱熹、王守仁、庄臻凤、颜元等人的音乐教育思想,还论述了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及杂家等流派的音乐教育思想,论述了音乐家学的传承情况如晋朝的荀氏之家、戴氏之家、阮氏之家,明代汤显祖、李开先、彭天锡等,总结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宝贵的财富。总之,该书叙述的中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当前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宝库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六、史料详实
该著作史料整合能力卓著,不仅资料扎实,而且学风颇严。首先,本书作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大量收集、阅读与音乐教育有关的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及近现代相关古代音乐教育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论文等,收集了大量直接与间接的材料;再去伪存真,考察鉴别,通过筛选、考证整理出各个朝代的音乐教育史料,并挑选出有价值、有典型性的材料加以呈现;特别的,作者发现和采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史料,从而增添了些许新的音乐教育史内容;书中引用的主要文献十分广泛,其中工具类书有6部,古籍类202部,今籍类58部,所参考的主要著作达260部之多,足以证明本书史料功夫的扎实。如此不仅得使本书颇具有说服力,使得本书史料价值丰厚,而且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本书的特点是作者在大量收集、整理零散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归纳、分析,在叙述基本史实的同时,对一些空白或者不甚清晰的音乐教育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概况进行了补足和论证,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并且本书以揭示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将史实与社会文化大背景相融合,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发展,不仅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当时社会的音乐教育状况,而且透析了历代音乐教育发展变化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动因。可以说,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力作。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虽然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但对具体的音乐教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略有不足。尽管如此,该书仍不失为一部学术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