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从众行为的表现及心理分析

2018-09-20 00:00聂永贺
考试周刊 2018年84期
关键词:幼儿

摘 要:在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回答老师的问题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从众行为经常出现。因此本研究将辨析幼儿的从众行为,为幼儿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和独立性发展做服务。

关键词:幼儿;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个人的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从众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夫里多做的“光点移动错觉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线段判断长度研究”,我国学者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研究以幼儿为观察对象,对幼儿从众行为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从众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幼儿从众行为的表现

(一) 语言从众

根据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在4-6岁左右,也就是幼儿园的中班或大班,孩子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也非常喜欢周围小朋友的说话方式。因此在班级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有一个小朋友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小朋友也跟着说同样的或者类似的语句,造成语言上的从众。

(二) 行为从众

幼儿阶段的行为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幼儿老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有秩序混乱、行为不端正的情况,就会突出表扬一位幼儿,例如某某小朋友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真棒,就会有很多小朋友也跟着回到位置上坐好,这种情况是在一种外界的压力下,内心渴望得到表扬而进行的一种动作从众行为。

二、 幼儿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

(一) 群体对个体造成的压力

幼儿的从众行为通常是在群体的压力下形成。因为被群体拒绝会让幼儿焦虑,为了避免被孤立,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幼儿会选择趋同于群体。

(二) 家长的影响

家长的年龄、职业等都会在一定的限度内影响孩子的从众行为。有研究表明家长年龄越高,孩子的从众行为越高。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其本身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比较高,所以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相对严格,凡事都从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角度去安排孩子的生活,长此以往,会形成孩子的依赖、顺从的习惯;而司机、个体户等职业的父母,由于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虽然很高,但限于能力与工作时间的关系,对子女的约束较少,孩子的独立性相对较高。

三、 幼儿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 幼儿自身的角度

1. 自信心不足

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是其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發展的标志,自信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乐于与人交往的能力。但缺少自信心,幼儿就会变得在众人面前扭扭捏捏,胆小害怕。因此一旦有多数人有明确抉择的时候,无论对错,即使在自己有确定答案的时候依然会出现“站队”的情况,从众行为油然而生。

2. 不善于表达,懒得解释

现在3-6岁幼儿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85”后,被称为是有个性的一代。绝大部分是上班族,所以孩子通常情况下是家里的老人进行看护,祖辈们言语的引导性相对较弱,所以很多孩子们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在班级里需要表达自身的意愿时,会选择从众于他人,这样就不会被老师注意到,也就免除了单独发言的“噩梦”,所以有时面临决定时,幼儿会故意来掩盖自己的想法,趋同于主流,目的就是不想表达,懒得解释。

3. 缺少经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

某些情况下幼儿因为年龄的限制,对于事情的理解程度发展的还不够完善。老师的问题有时候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当自己不够确认时,就会跟伙伴们在说法或者做法上变得一致,此时是“真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选择从众于他人。

4. 有意的从众

有的时候幼儿对于做出从众的行为会掺杂着别的想法,就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为了获取老师的好感,故意说出好玩的从众言语,重复别人的话,为的就是让同学们哄堂大笑,博取他人羡慕的眼光,让自己变得比较特别。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性格外向的男孩子比较积极主动,他们会觉得很“另类”,有意做出的行为。

(二) 他人的角度

1. “好朋友”的效应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尤其是中国又是一个充满着人际关系的人情社会,处处讲求着相处之道。因此幼儿在家里会有家长的熏陶,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也会逐渐学习到人际交往的特殊软文化,因此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幼儿的答案通常会跟好朋友达成一致,从众于好友,有“讨好”的成分。

2. 无意从众,模仿他人

模仿是幼儿期突出的性格特点,模仿行为也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幼儿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幼儿有时只是单纯地想模仿某些同学的言语动作,而顺从了他人的想法出现从众行为。此时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前提准备或者意图。

四、 幼儿从众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 幼儿园教师方面

在幼儿一日生活当中,幼儿教师可以说是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师是幼儿的直接看管者、参与者和教育者,幼儿的从众行为也绝大多数是在幼儿园的小集体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幼儿入园到离园所有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如若观察幼儿的从众行为是负向的,教师要及时制止,讲解这种行为的弊端,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利害关系,并做出正确的示范行为。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加以练习强化,跟家长及时沟通,形成家园合力,共同监督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二) 家长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有看护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家长要做到与幼儿园老师形成互动,在家里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辩证地看待从众行为。哪些行为可以从众,哪些行为不应该从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制定个性培养的计划。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中逐步渗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逐步去落实。

(三) 社会机构力量

幼儿也会跟随幼儿园或者是家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例如社区活动、科技展览馆、博物馆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可以宣扬幼儿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独立性的指导语或者宣传片,激发孩子的自我成长意识,也间接地给予成人启示。

参考文献:

[1]白文金,武凯良.儿童从众心理——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3):95-96.

[2]施乔.4-6岁儿童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2):45-47.

作者简介:聂永贺,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