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财经》评论员、本刊特约记者 李攻
在2月22日召开的山东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讲话中提到:“要看到,我省市场活力不足,重要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科技型、创客型企业少。”
国有企业是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获批,对山东省的国有企业来讲是一个重要契机。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国范围内A股IPO的情况是,广东98家,浙江87家,江苏65家。山东是25家,尚不及广东的三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这与山东省作为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位的位置很不相称。
2017年,中小企业成为IPO的主力军,前10大IPO的筹资额均低于50亿元人民币。民营企业可以去争取这个“小目标”,国企强势的山东就很难做到。过去看到的多数是山东这个国有企业准备整体上市,那个国有企业准备筹资多大多大的规模,但大多停留在“计划”层面。
通过IPO筹资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山东有着“大象经济”的称谓,其实就是说山东的国企强大,因此也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思维:“大象”起码要生个“小象”,而不能生个“羚羊”。殊不知,“羚羊”比“小象”灵活得多。“羚羊”多了,加起来也比“小象”规模更大。山东这几年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有活力的“羚羊”太少。
要想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国有企业要转变思维方式,给新生动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育出更多具有活力的新生增长点。这一点,山东的国企完全可以做到。因为在政策支持层面、金融支持层面等,国有企业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山东国有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观念上比较保守之外,下面几条也不容忽视。
其一,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山东省国有企业尤其是省属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去年,山东省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上交税费等主要财务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省属企业方面,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实现盈利额近400亿元。这都是近年来少有的骄人成绩。
但这些数据并不能表明山东的国企已经进入良性运行时期,不能因为国企效益的提升而沾沾自喜。要看到,企业效益的改善,有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红利”,也有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影响国企发展的内在固有因素并没有发生彻底改变。
其二,山东省的国有企业过去很多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持续。刘家义在讲话中说:“由于多种原因,山东形成了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我们的‘心头之痛’。”这一点,山东的国有企业应该更多从自身找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总体上来看,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还很缓慢,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还处于攻坚期和阵痛期,新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打不起‘定盘星’。”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的这番话,可谓点到了点子上。
其三,创新能力不强。刘家义说,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原创在山东。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山东的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反思:是我们不能,还是我们没干?新旧动能转换确立了很多项目,眼光不能盯在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优惠上,而应该盯在真正的创新上。要考虑新旧动能转换中确立的“十强产业”布局上,我的企业在哪方面有优势,尤其是创新的优势。
从山东省国资委传出的信息让人看到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从今年起,山东省属企业年度新增投资50%以上要投向功能性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提高省属企业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张斌说,山东省将积极运用新技术,依托新市场需求,加快培育一批对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新兴产业,尽快提高新兴产业比重。
今年山东省属企业还将制定引进高端人才专项计划,加快建成管理、技术、技能等多个序列并行的人才晋升通道和薪酬分配体系。省属企业将以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等柔性引才用才方式,加大对核心高端人才在股权激励、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力度,有条件的企业将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
总之,国有企业是山东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依然蕴含极大的潜力。通过补齐短板,国有企业可以成为更强大的优势。
为此,国有企业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必须勇当排头兵,勇当主力军。全面投身重大工程,积极参与综合试验区建设,既是山东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的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