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引领 区域融合互动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由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全域和其他1 4个设区市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特定区域组成。
济南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现代绿色智慧之城,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青岛发挥海洋科学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突出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等战略平台引领,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烟台发挥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坚持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火电、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
逐步提高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严格审批核准、严控新增融资、实施差别化水价电价等措施,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创新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去产能配套政策。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
包括:创新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机制、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包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发展载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包括: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创新区域开放合作模式。
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包括:“放管服”改革,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等。
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包括: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落户等。
完善智能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包括: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等。
高端化工。加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力度,推动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动化工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支持在符合条件的重点石化园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现代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建设农村电商、云农场、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文化创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
精品旅游。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教育、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以及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全面提升“好客山东”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现代金融服务。支持青岛加快建设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培育发展财富产品专业市场。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支持济南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创新、烟台开展基金管理服务专项改革创新。
信息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示范应用。完善“互联网+”生态体系,开展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试点。
高端装备。着力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突破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农机装备、动力机械等领域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新能源新材料。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和汽车电控技术,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青岛等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碳纤维、石墨烯、生物基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现代海洋。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支持青岛、烟台等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医养健康。研究规划建设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区域中心,加快建设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