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超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山东 青岛 266555)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破坏自然资源等问题。当看到电视里播放海边那么多海鸟因为误食了残留在野外的塑料袋而死亡的画面时,我们被深深地触动了。因此,在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调查中主要以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青少年的环保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来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来查阅资料,发现专家学者从哲学、文化、价值观、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环保意识进行了概述。环保意识是“人们主观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为此采取行动的意愿程度的一种表现形式。”[1]青少年环保意识是指青少年在掌握一定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与行为倾向。
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自制了“塑料袋使用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超市出口对100名在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14~22岁之间。调查的青少年大都比较配合,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8份,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问卷分析,可以适当了解青少年的环保意识现状。
青少年在通过化学等各类学校课程教育以及电视、手机等媒介传播获得了一定的环保知识。通过表1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青少年对“塑料”这一化学常识的了解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可降解塑料”这一概念的了解还不是很普遍.“所谓可降解塑料,就是指利用植物秸杆等制成的对人体和环境友好的物品,它不同于三大合成的塑料,废弃后,在生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自行分解。”[2]数据说明青少年的环保理论知识还有待加强。
表1 基于塑料袋的环保知识水平数据统计情况
图1 日常使用塑料袋的行为数据统计情况
图1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来没有使用过塑料袋的人数为0,并且“总是”和“经常”使用塑料袋的人数高达94人,这充分说明了使用塑料袋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塑料袋很方便耐用,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抛弃它,但是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性那么大,目前单凭一个“限塑令”很难达到消除“白色污染”的目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必须先学会如何管理我们自己。通过表2中B1至B4的题项来对日常使用塑料袋的环保意识个人规范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绝大部分青少年在认识到塑料袋的危害性后,能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愿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意识。但是,从B5的数据来看,当调查到“如果有机会让你在暑假参加一项环保活动或当一名环保志愿者”时,积极参与的人数很少。通过交流得知,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的意义不大,而且众所周知中学学业负担很重,面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在暑假也会把精力投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去。另外,大学生在暑假更愿意去参加与专业相关或者就业相关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表2 日常使用塑料袋的环保意识个人规范数据统计情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才能造福人类,否则只会加速人类的灭亡。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为例,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它既轻便又结实还防水,人们为塑料袋的诞生而欣喜若狂,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塑料袋就在全世界泛滥成灾,人们又开始为如何处理塑料袋而头疼不已。塑料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石油产品,不论是通过地下掩埋还是焚烧处理的方法,塑料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多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生态殖民主义”的策略,把发展中国家视为污染物的排放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首先要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负责任,从2018年开始中国明令禁止包括废弃塑料等24种固体废料的进口,中国对“洋垃圾“说不,受到百姓的认可和欢迎。
10年前,为了限制对塑料袋的使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3]。10年过去了,可以看出大型的商场超市执行的力度比较好,但小型商店、农贸市场等执行效果堪忧。通过调研,我们希望国家从政策法规方面加大力度推广环保塑料袋 ,这种可降解的塑料袋为减少白色污染带来了曙光。因此,在必须使用塑料袋时也尽量选择环保塑料袋。此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可以自己设计DIY布袋,让购物时使用布袋也成为一种时尚。看到俄大学生发明可溶解塑料薄膜的信息,让中国青少年也受到鼓舞,要树立生态优位的科技观,才能用好科技这把宝剑来改造家园。让家园少一些垃圾山,多一些绿水青山。
齐鲁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是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的重要思想源泉。齐鲁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荀子·富国》中讲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天、地、人三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国家自然富足。天人合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万物之间是生生相息的,彼此共存于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应该和谐相处。这不仅是一种思想,更应该是一种行为。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体,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承担起维护生命万物提升的最基本道德责任。
齐鲁文化蕴含着“善待万物”的生态和谐思想。《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不能因为人类的贪欲和不当的行为,使自然界的生灵失去了繁衍生息、哺育生命的权力,破坏了自然界的平和。孔子对自然界生命充满了关怀,孔子的仁爱之心是推及万物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生态思想,并且明确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仁爱学说兼顾人与物,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普遍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只有人有价值。其实,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今天的生态环境危机从深层意义上讲是人类自身素质问题造成的,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类必须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热爱自然,尊重万物,关爱生命,厚德而载物。
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观,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从社会角度来说,可以广泛利用手机这一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新媒体,普及环保知识。我国各地区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一些生态环境平台,让青少年体验到参与环保行动是积极有意义的。目前,山东省专门打造了“行走齐鲁”的综合教育平台,有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博物馆的科普展览让你发现石油岩石生成的秘密、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海洋生物、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文化科普讲堂等等。平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环保教育内容,平台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生动而有趣,会让青少年在“行走齐鲁”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角度来说,老师应该在各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融入生态环保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环保意识培养。学校应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的相关科研活动。“镇海中学的一群热心高中生,他们把关于对《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 10 条建议提交给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孩子们提出的建议,将在草案修改过程中认真研究,有价值的建议尽量吸纳。”[4]这群心系绿色发展的青年,就是学习的榜样。
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以及环保理念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父母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琐事,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比如家庭用菜篮或布袋来买菜购物、家庭聚餐倡导光盘行动、家庭的垃圾处理分类、配合子女参与环保活动等等,使青少年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绿色健康的环保理念熏陶。
工业文明改变了地球发展的轨迹,一方面现代文明給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5]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决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保护环境是当代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生态优位的科技观,敬畏自然,节用尙俭。把齐鲁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融入环保教育中,将充满生态智慧的齐鲁文化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观,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