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梁剑
(四川省泸州市畜牧站,四川 泸州 646000)
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位于泸州市南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共有行政村500个,其中贫困村207个,是现阶段全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主战场。两县草山、草坡面积约14万公顷,是泸州市玉米主产区,年产农作物秸秆60万千克,酒糟10万吨以上,这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肉牛养殖是古蔺、叙永两县的传统产业,2017年两县肉牛存栏总量达21万头,出栏总量8.2万头,其中贫困户养牛5.3万头。
1.1 精准对接,让贫困户得到实惠 古蔺、叙永两县政府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精准发力,分别打造引进四川古蔺牛郎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泸州东牛牧场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量体裁衣”式扶贫,使得社会资本、扶贫资金、农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高效整合。
1.1.1 泸州东牛牧场科技有限公司是泸州市级农业产业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东牛公司结合自身发展及扶贫工作实际,探索出“企业愿意带,农民愿意跟,利益链接紧,产业做得大”的“东牛扶贫”模式,即“种草”扶贫、“飞地”扶贫、“订单”扶贫三种模式,与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种草扶贫模式:东牛牧场流转土地5 000多亩(1亩≈677平方米,下同)种草,让贫困户每年直接获得土地租金收益150万元。贫困户为东牛牧场种草,每亩比种植玉米平均多收益320元以上。飞地模式(也称异地投资增收模式):东牛公司与各乡镇的村资公司密切合作,按村资公司实际的投资执行年终保底分红扶贫合作模式,公司直接帮扶3个贫困村共56户建卡贫困户种草养牛增收致富。“订单”扶贫模式,使农户饲养一头肉牛年可获收益3 500元以上。
1.1.2 四川古蔺牛郎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古蔺县百亿肉牛产业扶贫建设项目,也是市政府重点项目。该公司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将肉牛养殖和加工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又将生物有机肥用于粮草果蔬施肥,形成“牛、沼、肥、粮、草、果、蔬”生态循环模式,总投资54.9亿元。建成后贫困户每户饲养母牛2~3头,年出售犊牛收益0.8~1.2万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公司将规划带动4万户贫困户养牛,年可收益4亿元。
1.2 扶贫农户带动示范 古蔺、叙永两县在开展肉牛产业扶贫时,对当地贫困户进行了“家底调查”,分析其致贫原因,了解其脱贫思想动态。两县政府出面协调解决金融部门的产业扶贫贷款5000多万元,帮助脱贫意愿强烈、有条件养牛却无资金投入的1000多户农户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种草、养牛,力争让这些农户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1.3 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和“针对性、实效性、带动性”的原则,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以养牛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广普及玉米全株青贮技术、牧草秸秆青贮技术以及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让养殖户真正认识接收并掌握应用。同时,邀请养牛专业能手、技术能人现场教学,让养殖户掌握科学养牛、科学种草等相关技术。重点培训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产业大户,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1.4 加强服务,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推行“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模式,推广高效草地农业系统,以牛定草,制定饲草饲料全年轮供规划。推行农户养母牛,养殖企业和专业大户短期育肥牛的方式,实行肉牛养殖阶段化分工,充分利用农户闲散劳动力,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牛源短缺问题。施行“订单”扶贫,两公司制定统一标准,为贫困户提供牧草草种、犊牛或架子牛,并给予技术培训指导、肉牛保险、防疫和技术标准等统一服务,按照高于同期市场的价格回收,解决肉牛销售环节中农户“被宰”问题,保障贫困户的养殖收益,农户饲养一头肉牛年可获收益3500元以上。
精准扶贫,选准产业是关键。产业扶贫要标本兼治,才能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好的模式能够让精准扶贫“弯道超车”,提高效率。古蔺、叙永两县政府搭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的产业精准扶贫平台,他们建立的产业扶贫机制能够激发潜能,政府、企业、社会齐唱聚合力,有效地解决了扶贫资源难以融合、项目资金“撒胡椒面”等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