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新创作 奏响云南风
——首届云南风格器乐创作与演奏大赛评述

2018-09-20 08:59唐荣义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器乐彝族民族音乐

■唐荣义(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实施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精神思想,进一步加强云南风格创作发展及民族文化自信,云南艺术学院举行了首届云南风格器乐创作与演奏大赛。本次比赛由云南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得以引发,对推动云南风格创作及器乐演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优秀作品创作于时代的重要性,起到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之效果。

本次比赛体裁紧紧围绕着云南风格作品而展开,参赛器乐种类繁多:有常见的键盘类、弓弦和弹拨乐类、管乐类等,还有音响颇为丰富的打击乐、室内乐(大型管弦乐)参与比赛,包含了独奏、重奏两种表现形式,参赛选手除各高校教师、学生外,还有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出彩表现。然而,众多器乐中管弦类器乐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仅有各类独奏乐器的参与,而且音响丰富的大型管弦乐也让听众大饱耳福。本次大赛不仅让人们欣赏到各类丰富多彩的云南风格器乐曲,也是云南风格器乐创作的开端,为云南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给予音乐创作更多可能性。

■管乐之云南风

云南作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风格是其最大特色之一,云南民族风格与西方管弦乐相融合是大胆的创新,推进了云南民族音乐多方面发展,在音乐创作上提供更多可能性。因此,云南风格如何融入于管弦乐中不仅是作曲家们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众学者颇为关注的焦点。

(一)民族元素于独奏中的使用

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是珍贵的瑰宝,不仅涉及范围较广,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极具民族个性色彩。然而,如何将如此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于创作中,云南少数民族风格曲调用西方管弦乐器完美演绎等则往往是摆在作曲家面前的问题。云南风格作品的创作手法一般是把少数民族元素融入于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不是完全使用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曲调,而是汲取其民间音乐中能表达这个民族个性、特征的元素用于创作中。本次大赛创作独奏一组(管、弦、弹拨)参赛作品中,包昌鑫所作的单簧管独奏《欢乐调》,运用了云南彝族的音乐元素,将民族风格与西方管乐巧妙地融合,为云南风格于西方管弦乐中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民族音乐创作于单簧管中需要对民族曲调及民族音乐特色进行深刻把握,从中萃取民族音乐中最具个性的素材用于创作中,使作品能直译该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欢乐调》采用了大理彝族音乐元素运用于创作中,并配以钢琴伴奏。作品旋律中带有浓郁的彝族音乐风格特征,如装饰音的大量运用(见谱例1),体现了彝族热情欢快的歌舞音乐。在彝族音乐中,常用大量装饰音及小嗓歌唱,用以体现载歌载舞的欢乐心情。颤音的使用(见谱例2)与大理巍山彝族打歌调《阿开》中大量波颤音的运用一致,表现了彝族热情奔放的民族特点。旋律中小二度的使用(见谱例1),极具民族风格特征。节奏上也使用了许多前短后长的切分节奏型(见谱例1),这一节奏型也是彝族民间音乐常用的节奏之一,表现了大理彝族叙事性打歌中缓慢凝重的舞步。三十二分音符的使用(见谱例3)与大理抒情性打歌《天地的起源》中所用节奏相吻合,大理南涧县山歌、情歌《哈巴》也使用了大量三十分音符,该节奏型表现了彝族热情欢快的音乐风格特征。钢琴伴奏与单簧管旋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使音乐内容丰富充实,起到扩充民族音乐风格之作用。钢琴伴奏中前八后十六及切分音的使用(见谱例3),符合彝族打歌的律动感,体现了彝族歌、舞、乐情绪热烈奔放的音乐特点。琶音的使用(见谱例2),为彝族弹拨乐器的直观体现,使民族音乐风格更加鲜明。把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于西方管弦乐器中不仅是大胆的创新,也是为云南民族音乐发展谋求新的延续方式,这些作品承载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其对彝族音乐的创作也为后来者提供更多参考资料,丰富云南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手法,为云南风格作品创作展现多样化选择,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二)重奏中所传递的云南信息

本次比赛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重奏组中除多数运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外,还有少许创作者用音乐传递云南之意境,给予听众不同之感受。创作重奏组参赛作品中,罗浠匀为两个降B单簧管与钢琴所作的《咏春》,将昆明四季如春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创作技巧将云南滇池湖畔的春色生动演绎,使听者能感受到春天秀丽的景色。引子部分大量运用了连音手法(见谱例4),使乐句一气呵成,体现了春风拂过滇池平静水面之场景,给予听者内心平静之感,仿佛置身于滇池湖边,聆听那风声、鸟叫声。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见谱例4),体现了平静水面泛起的波浪,向听者展现了初春柳条随风于水面漂浮之情景。首部使用了三十分音符及七连音的手法(见谱例5),体现了春水滚滚流淌的场景,表达了时光随着春来春去匆匆流逝的思想。随后三十二分音符上颤音的运用使这一表现达到极致。连接部半音的快速跑动(见谱例6),表现了滇池旁蜜蜂、蝴蝶于花丛中飞舞、嬉戏的场景,让听者感受昆虫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中部在连接的素材上进行扩展,并借鉴云南民族音乐元素,表达了春雷大雨下波涛涌动的湖面,春雨绵绵花齐放的意境。作品最后长音的使用(见谱例7),体现了春色已去,久留于心的情感。该作品即体现了云南春天滇池湖畔的景色,又运用民族音乐元素表达了云南之特色,让听者对云南风格作品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众多作曲家用简单的旋律创作出音响丰富,多声部发展的重奏作品,为云南风格创作增添色彩,为云南风格音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云南风之表演

表演能力对于比赛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将决定着表演者是否具备将云南独特风格生动演绎的能力。优秀的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参赛者必备的素养,也是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最佳方法,吸引更多学者、听众及音乐爱好者关注本次比赛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表演能力能准确传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为作品的风格表现增添色彩。

(一)管乐之独奏

本次大赛管乐类独奏组参赛乐器有葫芦丝、长号和萨克斯等,作品较为丰富,代表队较少,除云南艺术学院外仅有保山学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及云南花灯剧院参赛。独奏乐器在舞台表现力上相较于重奏、合奏略显单一,因此在舞台上应更多地展现自己的表现力,让生动的表演丰富舞台呈现效果,使云南风格得以展现。表演时可以用精湛的演奏技巧来提高听觉效果,突出作品风格特征。长号音色辉煌、庄严壮丽且饱满,声音嘹亮且富有威力,弱奏时又温柔委婉,本次比赛中也有作品使用长号来表现云南风格特征。《在金孔雀飞起的地方》为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魏群所作,具有傣族风格特征,由长号独奏配于钢琴伴奏合作演出。大赛中演奏者巧妙地运用弱音器将长号与钢琴伴奏两者的音色中和,传递给听众恰如其分的听觉效果。弱音器使长号音量得以弱化,体现了傣族柔美的音乐文化特征。在本次比赛中演奏者用精湛的演奏技法将作品中“三吐”(三连音)、“滑音”以及“快速连音”等重要技巧完美呈现,生动地描绘了金孔雀不同的叫声,将云南傣族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长号与钢琴的结合从听觉及视觉上不会给人枯燥、疲劳之感,反而使音响上更丰富饱满,起到烘托长号之作用,渲染了作品的意境表达。演奏者对气息进行控制,使辉煌壮丽、饱满嘹亮的长号发出温柔婉转的乐音,描绘了金孔雀在山林河水间飞翔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傣族柔美祥和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管弦之演奏

虽然管弦乐队在视觉及听觉效果上更为丰富,但各声部间的配合则是影响音响效果的重要元素之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是成功的前提,也是舞台表演的基本要求。本次大赛大型管弦乐组种类繁多,众多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爱乐乐团所演奏的云南组曲《火把节》。该作品来自于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第四乐章,是王西麟先生于1963年所作,作者采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加以现代创作技法发展而成。旋律美妙绝伦,和声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表现功能。《火把节》为快板乐章,展现了彝族火把节热闹欢快的盛大场面,作者以西方创作技法将旋律、调式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发挥到极致。比赛中该乐团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不仅将曲子完美演绎,从听觉上也给予听者更为丰富的音响效果。演奏乐队用精湛的演奏技巧将第一段主题旋律用木管组和弦乐组齐奏,突出作品中彝族火把节激情澎湃、气势恢宏的热闹场面,描绘了热情欢快的节日盛景。第二段双簧管乐手深刻把握抒情的旋律声部与二声部单簧管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奏出悠扬、抒情的音乐篇章。第三段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声部,体现出音乐的流动性,表现了彝族音乐中的灵活性。第四段乐队把白族部分民歌元素充分体现,将不朽篇章的音乐特征完美演绎。第五段铜管组乐手将作品中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节日场面奏出,形成一个新高潮,展现了彝族人民在节日中围绕篝火热情高歌,齐跳舞蹈的热烈情绪。结束处,各组乐器齐奏属音,把音乐推向高潮,使听众在激昂亢奋的情绪下完满收尾。

■大赛之观

本次比赛向我们展示了各类乐器的艺术魅力,云南民族音乐风格的独特韵味及大型管弦乐队的磅礴气势,有利于外界对云南音乐的认识,通过其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云南风格作品,触及云南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征。本次大赛是首届云南风格器乐创作与演奏大赛,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为之后云南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各方面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望下一届能加以改进,使其更具影响力。

首先就乐器分类方面来说,弓弦和弹拨乐类中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弦乐与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琵琶等进行评比,管乐类中将竹笛、葫芦丝等中国管乐类与单簧管、长号及萨克斯等西方管乐类进行评比,两组不同的中西乐器音色上就有极大差异。西洋乐器的音色追求共性,注重各种乐器音响的互渗性与融合性。中国乐器则更多追求个性,注重其音色的穿透性与特异性。云南风格作品的演绎方面中国传统乐器相较于西方管弦乐器更占优势,有些民族曲调更适于用民族乐器演奏。音响上两组乐器也各不相同,葫芦丝的音响效果则没有单簧管、长号及长笛等乐器的优势。以上因素表明了西方管弦乐与中国传统乐器不适于放置在一起评比,因此分类上还需仔细揣摩。作品过少也是一方面问题所在,如本次大赛琵琶参赛作品数量寥寥无几,《澜沧春晓》更是炙手可热的作品,为多数参赛者的选择,希望作曲家以后写出更多优秀的云南风格作品,以便演奏者有更多的选择之地。其他方面来说,宣传度及影响力还不够,参与的高校不全,社会个体较少,下一届应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比赛,积极推动其影响力,使其成为云南炙手可热的器乐大赛之一。本次比赛分3个场地同时进行,虽然节省了比赛所耗时间,遗憾的是观众不能同时观看本次所有器乐的评比。通过本次大赛也能看到其他综合高校音乐教育中器乐的匮乏,特别是传统器乐及西洋管弦乐的普及情况,弓弦和弹拨类除云南艺术学院外几乎没有其他高校的参与,管乐类其他高校参赛的乐器多数为葫芦丝及巴乌等,很少涉及其他管类乐器,望通过本次大赛能加强各高校的器乐教学,吸引更多人对器乐的学习。

本次大赛对于创作来说,不仅为作曲家提供新的创作比赛通道,也进一步推动了云南风格作品的创作发展,为云南音乐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对云南民族音乐风格的再创作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播,也是另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为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多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云南风格音乐。而本次比赛是作曲家宣传自己的最佳方式,既可以让从前熟知的曲子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也能让新的曲目在此大放光彩,给到作曲系的同学更多展现自身的机会,在此种比赛上创作出更多作品并完善作品,使自身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听众通过对各类乐器演奏的欣赏,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能对不了解的方面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看完本次比赛开阔了听众的视野,对创作及民族音乐产生了新的认识,对推动和发展云南民族音乐的创作有着积极作用。

■结 语

对少数民族音乐萃取精华再创作的过程正是对民族音乐传承道路的探索,从而使即将失去寄托的原生态民族音乐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得以延续,并使其在新的传承方式下发扬光大,被世人所了解、接受与欣赏。本次大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云南器乐发展,为各高校提供了展现器乐教学成果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及学习的机会。繁荣了云南创作的发展,给更多作曲人提供学习的渠道,为云南风格创作增添色彩,丰富云南风格的作品库,为优秀云南风格作品的产生打下夯实基础。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传承与保护的延续,作曲家用新的创作方式给人们留下宝贵的民族音乐财富。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其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得以生存,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器乐彝族民族音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彝族海菜腔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