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连 吴慧 朱秋燕 李惠玲 廖雄萍 黄灿明 谢婷芬
外感发热属于临床常见病, 好发于小儿, 其是指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 致使患儿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 同时伴有面赤、烦躁、恶寒等症状[1]。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中药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辅助降温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外感发热患儿,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30例, 女 15例;年龄1~7岁, 平均年龄(4.5±2.0)岁 ;体温37.9~40.0℃ , 平均体温 (39.0±0.5)℃。实验组男31例, 女14例;年龄1~8岁, 平均年龄(4.2±2.2)岁;体温38.0~40.2℃, 平均体温(38.9±0.7)℃。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降温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温水足浴辅助降温护理, 即将38~40℃温水置于专用的恒温足浴盆中, 将患儿双足浸入, 水浸过足踝为度, 15~20 min/次, 2~3次/d。实验组采用中药足浴法辅助降温护理, 中药足浴方:艾叶、苏叶、柴胡各15 g, 薄荷 20 g;如患儿为风热, 加大青叶、金银药、连翘各15 g;如患儿为风寒, 加桂枝、荆芥、防风各15 g;将上述药物合用后, 先浸泡30 min后将其煮沸, 再用小火煎煮15 min, 去渣, 取汁2000 ml, 将其置于专用恒温足浴盆中, 患儿双足浸泡至药液中 , 15~20 min/次 , 2~3 次 /d。
足浴前, 调节好熏洗液温度,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指导患儿饮食习惯;做好口腔护理, 3次/d[2,3]。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 指导休息方法, 及时更换衣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48 h 内 (12、24、48 h)体温情况。疗效判定标准[4]:24~48 h内,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24~48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大部分主要症状消失, 理化指标改善明显为显效;48~72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病情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的8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48 h内体温情况比较 实验组12、24、48 h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48 h内体温情况比较( x-±s, ℃)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小儿外感发热应用中医药足浴辅助降温护理, 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促使患儿病情尽快好转[5]。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病变部位多在肺卫, 主要因风邪所致[6]。而邪在肌表, 通过足浴熏洗促使患儿将汗液排出, 尽快恢复正常体温[7]。
人体穴位与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双足大约有60个穴位, 其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8]。通过中药足浴, 对小儿双足穴位及经络产生刺激, 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调节各脏器官功能, 改善内脏产生的病理变化, 从而提高机体自我免疫力及自我防御能力[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的8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2、24、48 h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中药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辅助降温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