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胡晓文
本研究为探讨中药周期疗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效果, 针对12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 均明确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年龄18~40岁。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 每 组40例。A组年龄23~35岁, 平均年龄(29.37±4.37)岁;包括已婚妇女24例, 未婚妇女16例。B组年龄24~36岁, 平均年龄(29.81±4.45)岁;包括已婚妇女27例, 未婚妇女13例。C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29.54±4.61)岁;包括已婚妇女25例, 未婚妇女15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 其中, 中药周期疗法分别于月经周期5~11 d(菟丝子15 g、熟地10 g、山药20 g、山萸肉15 g、续断1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制首乌 15 g、香附5 g)、12~15 d(桃仁10 g、红花5 g、益母草10 g、仙灵脾15 g、当归10 g、丹参10 g、穿破石20 g、赤芍15 g)、16~28 d(菟丝子10 g、仙灵脾15 g、杜仲10 g、肉苁蓉10 g、茺蔚子10 g、巴戟天15 g、紫石英10 g)、1~4 d(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益母草20 g、香附10 g、丹参10 g)选择相应的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加水煎煮, 取汁口服;耳穴压豆选择心、肾、卵巢对应耳穴, 再选择交感、皮质下、神门、下丘脑等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 采用胶布固定, 按揉6~8次/d。B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 方法与A组相同。C组采用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于月经第5天给予戊酸雌二醇1 mg口服, 1次/d;于月经第16天给予黄体酮胶丸100 mg口服, 1次/d。三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成功妊娠率。其中, 性激素指标包括LH、FSH、E2;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计分,分值为0~3分, 0分表示正常, 1分表示轻度异常, 2分表示中度异常, 3分表示重度异常, 症状越严重, 则得分越高;成功妊娠率需随访1年观察统计。临床疗效可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 其标准如下[1]:①痊愈:即月经恢复正常, 症状及体征消失, 不孕者成功妊娠;②显效:即月经周期、月经量有效改善,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③有效:即月经周期、月经量有所改善, 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④无效:即月经周期、月经量未见改善, 症状及体征未减轻。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B组的80.00%、C组的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三组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三组LH、FSH、E2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A组LH、FSH、E2水平均低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A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三组性激素水平比较( -x±s)
表3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x-±s, 分)
2.4 三组成功妊娠率比较 A组、B组、C组的成功妊娠率分别为 92.50%(37/40)、75.00%(30/40)、72.50%(29/40)。A 组成功妊娠率高于B组和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成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卵巢储备功能是女性生育能力的反映, 近年来,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人群, 随着卵巢储备功能逐渐下降, 很可能会引发卵巢早衰、闭经, 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 对广大女性人群的生殖健康较为不利[2-4], 因此, 临床上需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实施积极治疗。
近年来, 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常用方法主要为中药周期疗法、耳穴压豆等, 其中, 中药周期疗法主要是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实施分阶段用药治疗, 月经第5~11天主张采用补肾填精药材治疗, 月经第12~15天主张采用行气活血、温阳通络药材治疗, 月经第16~28天主张采用平补阴阳、益肾固冲药材治疗, 月经第1~4天主张采用活血化瘀调经药材治疗[5-7];耳穴压豆则主要是采用王不留行籽对耳穴进行按揉, 可刺激相应耳穴, 调节脏腑, 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内性激素分泌状况[8-10]。
本研究发现, A组总有效率、成功妊娠率均高于B组、C组, A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充分说明采用药周期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进行治疗切实有效, 可促进症状缓解, 还可提高成功妊娠率。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周期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有效降低其性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