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菌 林世塔 彭晓芸
龋齿属于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而学龄前期属于儿童发生龋齿的高发时期[1]。有数据调查显示[2], 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可达66%, 龋齿不仅易破坏机体牙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 同时, 还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目前, 关于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的报道较少, 因此, 本研究对1200例沙井西部辖区建档的3~6岁非户籍流动儿童的患龋情况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1~12月沙井西部辖区所在的10个社康中心建档的3~6岁非户籍流动儿童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6岁, 平均年龄(3.75±0.85)岁;男795例(66.25%), 女405例(33.75%);儿童家长均为农民工。家长文化程度为中专或高中以下986例, 占82.17%;大专以上214例,占17.83%。
1.2 方法
1.2.1 口腔检查 在室内充足的光线下, 指导儿童端坐或站立, 面向采光面, 相关工作人员对其口腔实施检查, 结合《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试行)》中龋齿的诊断标准对儿童牙齿进行判定, 对患龋例数进行统计。
1.2.2 问卷调查 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主要对儿童一般情况、儿童生活习惯及家庭影响3方面进行调查, 探究儿童龋齿的相关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分析 1200例儿童中368例儿童患龋, 患龋率为30.67%, 其中男240例, 女128例。
2.2 患龋和未患龋学龄前儿童患龋因素比较 患龋儿童和未患龋儿童每天刷牙次数、睡前吃甜品、饭后漱口、家长监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儿童知晓爱牙知识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 每天刷牙次数、睡前吃甜品、饭后漱口、家长监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儿童知晓爱牙知识是患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1 患龋和未患龋学龄前儿童患龋因素分析(n, x-±s)
表2 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较多研究显示[4-6], 儿童患龋的发生和家长的健康意识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而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偏低,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薄弱, 所以, 为降低农民工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生率, 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调查。
本研究调查发现, 1200例沙井西部辖区建档的3~6岁非户籍流动儿童中, 368例儿童患龋, 患龋率为30.67%, 这提示该片区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较高, 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 患龋儿童和未患龋儿童每天刷牙次数、睡前吃甜品、饭后漱口、家长监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儿童知晓爱牙知识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 每天刷牙次数、睡前吃甜品、饭后漱口、家长监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儿童知晓爱牙知识是患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由此证明不良的口腔健康行为以及不知晓爱牙知识是导致农民工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主要原因, 所以为改善这一现象, 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向其详细讲解口腔卫生知识, 并向其强调龋齿的危害, 嘱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和监督儿童正确刷牙, 使用含氟牙膏, 督促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口腔卫生习惯, 告知家长“儿童在睡前应尽量少吃甜食,若有吃甜食的习惯, 在吃完后, 应监督其漱口或刷牙”, 并嘱咐家长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7-10]。
综上所得, 导致患龋的因素较多, 如每天刷牙次数<1次、睡前吃甜品、饭后未漱口、家长未监督刷牙、未使用含氟牙膏、儿童不知晓爱牙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