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畔,好大的“上海阳台”

2018-09-20 11:43
东方剑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滩滨江码头

黄浦江,浩浩荡荡,从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浚治的传说中奔流而来,从明永乐年间20万河工胼手胝足的开凿中奔流而来,流成了一条镌满着历史经典的河,流成了一条孕育着上海城市文明的河,流成了一条见证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河,流成了一条承载着上海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的河。

城以水而活,城以江而兴。

黄浦江两岸,布满了上海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个个精彩记忆,矗起了上海发展进程中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奇迹。然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能够让人们把黄浦江风光尽收眼底的,只有被称之为“外滩”的一条短短的江堤。

一个“还江于民”的为民主题,终于伴随着一个新世纪的即将到来而开始孕育。1998年以后,上海市政府开始研究黄浦江两岸的新规划。本世纪初,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目标:要把黄浦江两岸的岸线从工业时代的“生产岸线”逐步转化为能让老百姓活动的“生活岸线”,和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以及《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更是把“还江于民”的为民主题付诸了具体实施。

滨江岸线的贯通开放,展开了人们想象的翅膀,各种比喻如江风拂面而来:“历史长廊”“黄金扁担”“独一无二的名片”“浦江的明信片”“百姓的大客厅”……其中,最让人们心仪的是“上海新阳台”,因为阳台是家的凭栏望远处,那么,还有什么比站在家里的阳台上更让人感觉温馨宜人、心旷神怡的呢?

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两岸共45公里长,好大的“上海阳台”,在江畔——

贯通:没有一处江景可以放弃,没有一处断点能够将就

真的是一个45公里长的“阳台”:浦东新区,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滨江段长达20余公里;徐汇区,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滨江岸线全长约8公里;黄浦区,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与徐汇相衔,全长约8.3公里;杨浦区的杨树浦路沿线,全长2.8公里;虹口区,从秦皇岛路到外白渡桥,全长2.5公里……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在家门口驻足眺望的“阳台”,这是一个可以让人随意从头走到底而中间不再有任何阻隔、任何羁绊的“阳台”。

眼下看起来畅行无阻的45公里滨江线,在整体贯通改造过程中,即使不去讨论改造的定位与方向,仅仅就打通滨江沿岸“断点”而言,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滨江沿岸的“断点”太多,浦东、徐汇、黄浦、虹口、杨浦,五个区的滨江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现状、各有各的难处。但是,一个目标自始至终明确:贯通。没有一处江景可以放弃,没有一处断点能够将就。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在其背后,是时不我待的紧迫、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为人知的艰辛。

1

杨浦区是上海曾经的工业重镇。在上个世纪,杨树浦一带聚集了纺织、烟草、造船、造纸、机器制造、制药、制皂、公用事业等各种工业企业300多家,曾经创造过占上海六分之一产值的辉煌业绩。但是,遍布的工厂把岸线割裂,这是杨浦滨江长期难以贯通的原因,2.8公里岸线上起码有五种类型的断点。

浦江两岸滨江开放贯通工程启动后,杨树浦水厂曾是贯通中的一个难点。

杨树浦水厂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已有130多年历史。1880年,英商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公司请英国人赫特监督水厂的设计和建造,采用砖混结构的方式,外形如同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哥特式古堡;1883年6月29日,水厂落成,举行放水典礼,还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拧开的阀门。

历史保护建筑和生产企业不能触碰,怎么办?设计团队决定用一座500多米长的亲水栈桥来连通两头。这个方案获得了水厂的大力支持,主动将源水管向内移动了5米。为保护水厂建筑和生产安全,栈桥与厂区距离3.5米,设计以“舟”为原型,抽象演绎出格栅钢结构和整体木结构具有的漂浮感的形态单元。经过数月施工,栈桥完工,一座钢木结构栈桥悬浮于水面上,成为了水厂拦污设施的一部分。栈桥以“舟桥”为设计理念,呈现船形的结构,与水厂建筑隔江相望。短短的550米,结合江上原有的工业痕迹以及水厂的部分设施,设置了八个景点。与水厂最亲密的接触在“回廊高台”,栈桥一处以坡道的形式与水厂原有的二层液铝码头结合,成为栈桥的制高点,迂回登高,一览江天。此时,身后传来哗哗水声,这是水厂每天不定时的泄水过程。潺潺流水飞流直下,形成一个人造的“小瀑布”。再往前,栈道开始变窄,水厂原有的六号取水口被整合到栈桥的界面中,水厂近在咫尺,从栈桥上走过,仿佛能感受到历史建筑的气息。

2

虹口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里唯一一个由三条水系贯穿的城区,这一岸线的深水码头被称为“大码头”,曾经见证了上海乃至全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上海解放后,很多国家元首通过这个水上门户进入上海。在2002年之前,虹口北外滩沿江一直是上海外贸进出口货物主要的集散地。浦江两岸滨江开放贯通工程启动后,虹口滨江打通了3个断点:海鸥观景餐厅、高阳路和公平路轮渡站。在虹口滨江沿线中,且不说海鸥餐厅原先的观景餐厅如何改造成了观景平台,就说高阳路断点,行人需经海平路、高阳路地面才能通行,既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而距离地面高约5米、由三块主体钢结构拼接而成的高阳路人行连廊的构建,不仅实现了贯通,而且因为人行连廊桥底下的每一块装饰板都有双曲面,让整座建筑充满了立体感与设计感。

当然,原先封闭的游艇码头也变身为了公共景观平台。

假如说,虹口滨江游艇码头原先停泊的大多是国际游艇,那么,黄浦滨江的游船码头则是向社会开放的。乘船游江,对于市民特别是外国、外地旅客来说,无疑是一件赏心乐事。大型游船、各色游艇原来都停泊在十六铺一带的沿江岸线上,因为这里距离市中心近,上下船的出路比较方便。

在这次黄浦滨江岸线贯通与开放中,涉及到七艘趸船需拖离现场并重新安置,两处游艇码头要拆除,一条大型游船要更换靠泊码头。一下子要腾空岸线,那可真叫“无依无靠”了。游艇停放到哪里去?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难题。黄浦区出面与上海海事局、市交通委协调,最终将七艘趸船搬迁至浦东新区民生码头与洋泾码头。浦江游览公司大型游船“龙船”体积大、靠泊要求高,停泊位置不好找,黄浦区就主动牵头与市交通委多次讨论,最终在浦东新区落实了停靠码头,对“龙船”进行了妥善安置。

2017年4月,南浦大桥下经营了20余年的龙船饭店——帝龙海鲜舫——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说起帝龙海鲜舫,有口皆碑,江景好,在龙船上看着江景吃饭的感觉更好。听说帝龙海鲜舫要关,有不少人特地赶来,吃一顿告别宴,说一句“这个时候不吃什么时候吃”,不仅充满了怀念,听起来甚至有几分伤感。为了黄浦滨江如期贯通,在上海市交通委的协调下,帝龙餐饮紧急叫停了原本红火热闹的水上生意,将这艘长45米、4层楼高,装饰着朱红廊柱、雕栏画栋、木雕格门窗的龙船迁至西渡船厂,不复利用。

外马路环卫码头,是黄浦区11处断点中最让人百般为难的“断点”。

作为一个功能性码头,每天清晨5点开始,外马路环卫码头就会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黄浦居民的生活垃圾、粪便和企业单位的施工渣土,都会运送到这里集中,然后通过驳船走水路运到对岸的综合垃圾场去处理。据统计,这里每天运走的粪便量在600吨左右、渣土在4000吨左右。由于转运量比较大,粪便又不能积压,所以天天都处于忙碌之中,也处在人们的怨声载道之中。环卫码头设在沿江自有道理,因为水运是最传统、最便捷,也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要另辟场地,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谈何容易!无法水运,只能开通陆运。为了顺利打通断点,又有效解决清运问题,经过反反复复商量、沟通,最后定下的方案是在南浦大桥下设置临时驳运点,用车驳运,按时送往浦东王港粪便综合处置场。针对陆路运输收运成本提高而产生的顾虑,黄浦区明确表示,差价成本由区政府补贴。

3

和黄浦区相似,浦东新区滨江沿线最长,遇到的堵点也最多——包括小陆家嘴滨江段的海鸥舫在内,共有18个关键性的断点。这些断点同样不只是一家就能解决的,往往是跨区域、跨部门、跨单位,令问题难上加难。

陆家嘴滨江,黄浦江东岸23公里中最有亮点的区域之一。

“海鸥舫”是陆家嘴滨江贯通的一个标志性“断点”,这幢建筑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巨无霸”紧临黄浦江,既隔断了南北滨江的交通和公共空间,也造成视线上的阻隔和功能上的局限。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谈判,有关部门和餐厅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实施拆除,打响了黄浦江东岸贯通工程的“第一枪”。不仅是“海鸥舫”,东方明珠游船码头旁有一家餐饮企业建筑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有多家餐饮企业,这次统统为市民们让路,还了陆家嘴滨江一个“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清凉意境。

此外,隔断滨江交通和视线的“断点”也通过架桥等方式贯通。

在浦东新区滨江沿线的12座慢行桥中,有7座属河道工程桥梁,包括洋泾港桥、张家浜桥、白莲泾桥、倪家浜桥、川杨河桥、三林北港桥、三林塘港桥;其余5座为贯通跨线桥梁,包括民生路轮渡桥、其昌栈轮渡桥、泰同栈轮渡桥、小陆家嘴水厂连廊和世博栈桥。

白莲泾桥连通世博M2码头区域和白莲泾公园,是南浦大桥两侧区域整体贯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浦江东岸全力建设的12座慢行桥之一。如今,随着这座桥的建成,这个昔日的“断点”已经变身为环抱浦江的亮点。

川杨河桥是全部园桥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座慢行桥梁。川杨河桥承担着通航功能,为了给过往船只预留连续的航道空间,这座园桥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采用了背索桁架结合体系的结构一跨过河,结构形式采用了悬索桥和桁架桥的“结合版”。

除了自然河道上的桥梁,轮渡站、厂区等多个“断点”也需要用园桥进行连接。其昌栈、泰同栈、杨家渡三座园桥和原有建筑的二层空间“无缝衔接”,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打通轮渡站和厂区的其昌栈园桥、泰同栈园桥和杨家渡园桥,与原有建筑的二层直接打通,塑造出独特的公共空间。

断点的打通,腾出了让人诗意栖居的生活空间,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城市理念,彰显的是服务为民的城市情怀。

“天堑”变通途。2017年底,从徐浦大桥到杨浦大桥,从浦西到浦东,临江长卷的旖旎风光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传承:保护好每一座历史建筑,延续好城市文脉

真的又是一个有着百多年历史积淀的“阳台”:1990年,上海市标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市标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有江河湖海,就有舟楫之利;有舟楫之利,就有滩涂码头。自南宋咸淳初年(1265年前后),上海设镇及市舶务,上海浦畔始有简易码头。明代,黄浦江形成,上海县城东门及南门外沿江逐渐添置用砖石堆砌延伸于水中的踏步式码头。至鸦片战争前,从十六铺至南码头全长两三公里的黄浦江西侧,共有踏步式码头10余座,与自然滩岸交错。

“要立足‘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沿线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包括一些尚不在保护名录里的历史建筑,宁可多留,不能一拆了之。”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再三叮嘱,也道出了上海2000多万市民的心愿。

1

杨浦滨江“阳台”的最大特色就是“百年工业”的文明底蕴,历史文化丰富,工业文明遗存众多。据统计,杨浦滨江段有各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85处,包括杨树浦水厂,以及上海工部局、上海煤气公司、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众所周知,一百年之前,杨浦滨江就是上海工业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上海最大的修船坞、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在黄浦江岸线由东向西沿岸排开,自来水、电力、煤气、棉纺等现代生活必需品,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的千家万户。承载着上海百年工业文明的老厂房,是人们聆听近代工业“心跳”的重地之一。

已有130多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至今保存完好。走在杨树浦水厂内,1883年建造的最早的建筑还在,是现在还在生产自来水的车间。空间开阔,下沉的地面安放着巨大的墨绿色机器设备,地上铺着本白嵌地砖,四周嵌着细细的黑色条状地砖,点缀着黑色菱形方块,连这地砖也是130多年前的,这么多年只更换过十一二块。此外,随处可见标有“1902”“1935”等年代字样的建筑,但风格都一致。不过,早年的房子和后来新建的还是有区别,早年房子的外墙,灰砖都是用线条隔出来的,墙上还有一排排细细的凸起线条;新建的外墙贴的是面砖,也没有凸起线条了。而在大礼堂边上有一座红砖高塔。这是1928年建造的烟囱。外墙的一块铜牌讲述了烟囱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烟囱因为遭雷击而损坏,当时为确保生产而用钢结构加固。随着蒸汽设备的淘汰,烟囱的实用功能渐渐消失,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了被雷击损坏的以上部分。目前,杨树浦水厂还在提供市北地区,即杨浦、虹口、普陀、原闸北、宝山等五个区200多万市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

以上海船厂、杨树浦水厂、新怡和纱厂等一批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串连起了百年工业遗存博览带。

在黄浦江西岸靠近复兴岛的一个园区里,成片的锯齿形建筑一字排开,清水红砖外墙在阳光的映射下格外耀眼。这里,曾经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所在地,如今是一个集购物、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地标。既保留和传承了原本的历史元素,又从历史的建筑中焕发出时尚的光彩,这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给人的印象。原有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的锯齿形厂房被完整地保留了。据说,在缺乏电力照明的年代,棉纺织厂机器的散热量非常之大,而锯齿形厂房具有采光好、通风好的优点,不仅可以让挡车工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作业现场的一些纱线的断头情况从而进行处理,也能把厂房里机器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

行至黄浦江、杨树浦港“两港交汇”处的码头边,有两座“鱼”式建筑: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造型酷似一条凌空跃起的“飞鱼”;另一座平躺着的低层建筑,头部椭圆,尾部如桨,似一条正在休憩的“卧鱼”;而两座“鱼”式建筑凹凸有致的玻璃幕墙,则像极了在波光里闪亮的鱼鳞。没错,这个集文化、博览、娱乐、休闲、商业服务于一体,眼下被称作“东方渔人码头”的地方,曾经是上海有名的“老鱼市场”。翻开杨浦历史,就可以得知,早在上世纪30年代,江浙海鲜就是通过这个“老鱼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到其退出历史舞台,前后历时达半个多世纪。

2

在拆除断点最多的浦东新区沿江,在滨江贯通改造中,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同样被完好保留了下来,注入了新的生命。

民生码头的出现被人们视为陆家嘴完整地图中最后一块“七巧板”。坐落于黄浦江畔的民生路,曾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码头,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滨江改造的同时,未来的民生码头将改建为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的综合体,将会引入时尚传媒产业,辅以演出、展示、教育、餐饮与酒吧等配套商业模式,实现“天下粮仓”向世界文库,“粮食栈道”向时尚廊桥的升华。

原本的老白渡煤仓则保留了原来的框架结构,将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艺术演艺和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煤仓标志性的烟囱是它的入口处,运煤通道变成了它的观展路线,而煤料斗的夹层,则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展厅,在这里既可以欣赏江景,也可以观赏艺术。

而在拥有黄浦江两岸中心城区可成片开发最大区域面积的徐汇区,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遗迹,被去芜存菁地保留下来。被称为西岸的这个地方,其实距离繁华热闹的徐家汇商圈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这里是曾经的“铁锈地带”,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聚集“煤、铁、砂、油”四大工业区,也是传统的封闭工业岸线。1907年,上海第一个货运车站铁路南浦站在此建起;1917年,远东最大的机场龙华机场现身;192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湿法水泥厂;1929年,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在此开始等候来往船只。目前,经过国际大师的设计手笔,已化身为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原北票码头。码头上,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长约110米、宽约10米、高约9米的煤料斗卸载桥矗立着,与美术馆主体“伞拱”结构建筑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同时赋予极具敏锐的当代性和创造性。从美术馆窗口向外望去,江边两个火红的龙门吊也被保留了下来,在沿江绿化带的景观设计里,还有一些保留的火车轨道伸向不知名的远方,甚至还有几节车厢,停靠在不远处原来的南浦车站的站台边。

曾经的煤漏斗、飞机厂机库、水泥柱,纷纷化身为艺术的殿堂;而龙华机场、中航油油罐等地,还将陆续化身为跑道公园、油罐艺术公园。老旧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最有艺术生活气息的一块宝地。未来,这里将向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海滨休闲滨水大道看齐,成为举世瞩目的“上海Corniche”(海滨大道)。除了现有的“西岸美术馆大道”,还将有“星美术馆”“梦想巨蛋”“水边剧场”等一系列后来者跟上,共同为打造这座“西岸艺术高地”出力。

在这里,人们可以追求创意灵感,品味生活艺术,热爱上海历史,同时拥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

3

假如说,在45公里长的滨江“阳台”中,黄浦滨江“阳台”最值得关注,那么,在黄浦自北向南的外滩滨水区、十六铺地区、南外滩滨水区、世博浦西园区和南园商务区这5个区域中,南外滩滨水“阳台”无疑最具有历史的内涵。

南外滩在历史上是上海建县、开埠时最为繁忙的通商通航口岸。这里不仅密集布满了除了“租界”之外的历史最为悠久的码头、船舶、仓库,更因为这里有着独特的以码头主或以装卸货种命名的街区马路,以及沉淀着的许许多多属于“华界”地盘的故事和传说,完好地保存着老上海原生态的市井文化和生活方式,见证了百余年上海老城厢的兴衰沉浮,见证了民族品牌、民族资本家的成长和发展。

当年的码头附近有一个上海滩独特的景象,与码头相映成趣,那就是有许多以码头名命名的街,呈鱼骨状分布,如:万豫码头街、油车码头街、丰记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王家码头街、老太平码头街、会馆码头街、新码头街、竹行码头街、利川码头街、信泰码头街、徽宁码头街、公义码头街、六大码头街、三泰码头街、万聚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盐码头街、新泰码头街、新码头横街、永寿码头街等等,这就是当年上海唯一、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

因此,黄浦区明确了“风貌保护五条原则”:第一,保留历史街巷格局。通过城市道路、内部通道等形式,保留垂直滨江的鱼骨状历史弄巷,体现南外滩近代码头商贸特色。第二,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通过修缮、位移、改造等方式,加大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其中,董家渡教堂予以原址保留,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建筑侧立面;商船会馆予以原址保留,周边规划为公共绿地,以提升环境品质,建筑本体将修复置换为展示功能;黄金荣仓库予以原址保留,修缮并改造为商务服务设施;老码头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功能,规划坚持“控制绿化轴线、保持历史肌理”的原则。第三,营造具有历史感的小尺度空间肌理。保留历史街巷,新建建筑采用垂直滨江的行列式和围合式的组合布局模式,延续地区小尺度的空间肌理特色。第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存。沿用体现码头文化的历史道路街巷名称,保留历史记忆;将商船会馆作为会馆文化纪念馆,新增金融类行业协会,传承会馆文化特色。第五,形成起伏有序的天际轮廓线。中山南路以西地块高层建筑基本控制在100米左右,核心区布置240米-300米高层组群。

黄浦江在这里转弯,老码头在这里转身。

一连串集观光、游览、休闲为一体的上海时尚新地标正在熠熠闪亮。其中,老码头地区在保留原有商业休闲产业的基础上,加强了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企业的引入。

“上海老码头”休闲创意园区,北靠毛家园路,南临新码头街,东隔外马路与黄浦江相望,西临中山南路,原是上海油脂厂的厂房。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老码头从一片寂静里走出来,由单纯的工业用途变成休闲、观光场所,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会所、精品酒店、民居民宿、商务洽谈、艺术展示等功能于一身,日渐成为了上海时尚文化的新地标。虽然,从现在的目光看来,当时的开发以商业因素居多,但老码头区域就此“华丽转身”,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码头地区位于黄浦江滨江风景线,具有天然的景观优势,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时尚风貌,在上海“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和机制驱动下,老码头通过不断挖掘、开发和利用处于黄浦江畔的区域优势,结合建筑的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渊源,成为了黄浦区12张城市名片之一。

当然,有别于田子坊、新天地等时尚地标的是,老码头将自身定位为“海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以“文化创意、时尚演绎,公益慈善”等文化发展思路,用文化来集聚人气。徜徉老码头,几乎处处可以看到新与旧的融合:南外滩金融带和老城厢、老仓库和精品酒店、石库门和新会所,等等。老码头的魅力因此被概括为:“在上海人眼里,老码头‘很国际’;而在外国人眼里,老码头‘很中国’。”

近年来,老码头喷泉广场有爵士乐演出,几乎也已经人尽皆知。

老码头的爵士乐演出由老码头夏季音乐周脱胎而来,2012年,就以“大剧院的水准,柴爿馄饨的门槛”收获好评无数。乐队邀请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乐队,著名指挥家胡咏言担任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史依弘、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又是著名钢琴家的罗伯特·布劳克教授等都应邀前来。一万张免费门票一抢而空,就连几个七八十岁的拆迁户,也“开后门”前来一饱耳福。“老码头的音乐文化”一炮打响,老码头由此人气爆棚,树立了一个时尚、亲民、中外互动的时尚音乐品牌。

即使在南外滩到处是施工工地的时候,“爵士·老码头音乐节”也没有中止过。

备受关注的2017年爵士老码头音乐节在老码头音乐喷泉广场拉开大幕。本届音乐节的主打口号为“释放激情与爱——爱在外滩”。除了经典歌曲引发的情感共鸣、环境灯光营造的浪漫氛围,还为观众打造专属2017爵士·老码头音乐节的快乐回忆。爵士·老码头音乐节作为黄浦区公益性文化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之一,在6月至10月,为市民带来了近40场国内外高水准爵士乐盛宴。老码头水池舞台区举行国内外知名爵士乐队演出,涵盖南美bossa nova、Swing jazz、Blues、Reggea、House、Funk 及融合爵士等风格。演出的乐手也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音乐人,如:Black Diamond、Super star、The Rocks、T-20、Fire等,让最温暖的旋律拥你入怀,在清凉的风中感受音符的震颤。

有一种说法是,爵士乐最早传入中国,就始于上世纪的上海,在近乎昏暗的老房子里,舒缓的酒吧灯光下,一群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派文化的腔调”。而今天,在黄浦江畔的夜晚,老码头的喷泉广场,这座城市的人们依旧可以一边杯盏交错,一边聆听江风中传来的爵士乐声,在慢品细酌中,勾连起老码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听听爵士乐,感受江风拂面,再来一杯冰啤酒,是不是会很惬意?

从十六铺码头往南延伸,在复兴路码头附近,还矗立着卢作孚、虞洽卿等近代实业家兴建的五座老仓库,合称为“复兴五库”。如何实现老仓库的转型、重新挖掘老仓库的价值、再生老仓库的故事,在这次黄浦滨江岸线开放中,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号仓库是复兴码头五大仓库中的长者,建于1936年,是著名实业家、航运大亨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仓库。该仓库分为上下五层,每层有1000多平方米,底层是白色方格子墙面,上边几层是土黄色的横纹面砖,外墙的消防楼梯一路通到顶,改造后功能定位是能全方位观赏黄浦江风景的精品会所。2号仓库是考证资料最少的一个仓库,曾经是一个简陋的大储站,解放后才逐步成形为一个码头仓库。3号仓库建于1937年,比1号仓库要晚建一年,是虞洽卿的宁绍轮船公司码头仓库。如今的3号仓库是完全根据挖掘出来的老图纸改造的,是三个仓库里最漂亮的一栋,开设有近20家酒吧和餐厅。外墙面以土黄色横纹面砖和小青砖混搭,顶楼是雕花装饰,二楼和三楼有铸铁镂空阳台。底层局部架空屋顶部分加以改造,使客人能够更亲近浦江景观。4号仓库曾是黄金荣私家经营的粮库,也是黄浦江边唯一一座木结构为特征的仓库,面积4000平方米,双顶山墙,保留了具有特色的仅12厘米一级高的楼梯和粮库6米高木结构横梁形成的尖顶等原始形态。5号库是杜月笙的大达轮船公司码头仓库,经过前期改造和后期的装修,旧建筑焕发出了新的面貌,颇有老上海海派欧陆风情,凸现了海派文化的特征。在改造利用中,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大老仓库被保留了下来,变身成为南外滩地区最亮丽的滨江商业区。老码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重现初建时的风采,融合现代与传统的海派建筑风格,将建成沪上唯一临江的精品酒店、音乐酒吧、高级会所、中高档餐饮店的聚集地,成为时尚新潮的新地标。

此外,“复兴五库”的底层空间会全部打通,形成通透的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仓库的文化码头展示馆,将船锚、老沙船、搬运工人这些上世纪30年代上海老码头的标志,以雕塑、老照片、旧物等形式重现展览。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林立的桅樯、船岸之间连接的颤颤巍巍的跳板,以及箩夫、挑夫背扛肩挑着货物来来往往的繁忙景象,可以听见从遥远的历史中传来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的旋律:嘿咿哟嗬 嘿咿哟嗬 嘿咿哟嗬 嘿咿哟嗬……抚今思昔,感慨万端。

4

从工业文明到文艺风情,从摩登岁月到现代风貌,2018年1月1日上午,申城首推5条滨江微旅行线路。

在元旦全民健身迎新活动暨2018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启动仪式上,中国长江旅游推广联盟推广大使“力量之声”组合为参加“滨江发现之旅”的市民游客代表授旗。正值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际,市旅游局首次推出5条黄浦江滨江微旅行线路。此次“滨江发现之旅”推出的5条主题线路,包括工业历程、文艺风情、摩登岁月、邂逅西岸、现代风貌,覆盖黄浦江沿岸贯通开放的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和浦东5个区,邀请市民游客通过“城市行走”的方式,领略浦江两岸美景。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黄浦江岸线,共经过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和浦东5个区。沿岸各区滨江风貌各具特色,是中外游客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和承载区。这次推出的滨江微旅行线路坚持“一区一主题”,凸显了各区的景观特点和文化特色。如,杨浦区的“工业历程”主题串点成线,将船厂、纱厂、水厂和码头等工业遗存整合,让市民游客触摸上海百年工业史,感受近代工业文明;黄浦区的“摩登岁月”主题将带您穿越回旧里时光,透过阅读外滩源、和平饭店、汇丰银行大楼、老码头创意园等一座座建筑,聆听最摩登的上海故事,感受最经典的上海风情;浦东新区的“现代风貌”主题链接未来,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以速度和高度,展现了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此次推出的滨江微旅行线路,尽管是一次新尝试,但是,却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和体验了有温度、有情怀、有故事的上海。

打造:汇聚全球资源,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早在百多年前,全球金融巨头在外滩汇聚,在上海乃至中国金融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百年外滩曾经是远东第一的金融街、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

时至2009年3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家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09年12月,《关于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战略,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成为金融集聚带建设的行动纲领。2010年8月,《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明确,将外滩金融功能向南延伸至南外滩地区,与陆家嘴金融城共同构成上海“一城一带”的总体金融格局。2013年5月,上海南外滩地区规划正式落定并对外公布,南外滩将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提供重要空间载体。随后,去到那里走走看看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南外滩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建筑拔地而起,新社区初具规模,虽然大多地块仍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但是,却已经能够触摸到南外滩脉搏的跳动了。

1

相比于始终风光无限的老外滩,南外滩曾经备受冷落。

至少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之前,上海市民一般是不大会去到南外滩地区的,因为被称作南市的那里麇集着卖水果的、卖水产的、卖杂货的店铺和摊位,街道狭窄,民居破旧,空气里成天弥散着垃圾以及污泥的气味,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三个字,有人甚至把它称作是上海的“第三世界”、上海的“下只角”。

不过,世事难料,南外滩迅速进入了全新发展期:南外滩,是外滩的延伸,不仅是地域概念上的延伸,更是外滩金融功能的延伸。

百年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上海的外滩始终是众多金融企业“攻城掠地”的最高梦想。早期的外滩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纷纷入驻外滩,使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同时又拥有了“东方华尔街”之称。但是,老外滩的建筑早已经饱和,为了承载不断涌入上海的金流,南外滩被纳入视线是情理之中的事。南外滩处于外滩金融集聚带新发展的核心位置,规划可开发用地约100公顷,相当于三个老外滩、半个陆家嘴的开发体量。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外滩金融集聚带,这个被称为中国经济“金腰带”的区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经济高地。眼下,外滩金融集聚带南延伸段已经集聚了外滩金融中心、董家渡地块、复兴地块等重量级项目,总开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在新金融引进中,涉及黄金交易、基金、证券、保险、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金融企业引进中,中山南路沿线已有近20家金融企业、要素市场在这里购置了总部大楼,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交通银行、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汇添富基金、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复星国际、恒信融资租赁、百联集团、蚂蚁金服、综艺金融控股集团等,其中包含了众多世界500强级企业。从企业入驻的规模与含金量来看,足以与外滩和陆家嘴媲美。在比邻老码头的复兴地块,建设中的6栋总部办公大楼已经被“抢夺”一空,上海黄金交易所、汇添富基金、国泰君安证券、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共同打造了这座“海上帆船”。而在南外滩董家渡,中民投项目则如同一座开放的城市花园直连黄浦滨江,数十座塔楼共同构成了错落有致的金融天际线。

在外滩金融集聚带,“满城尽带黄金甲”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

2

处于南外滩新金融核心地段的金外滩国际广场,说来不简单。

“金外滩国际广场”是南外滩地区第一个竣工的超甲级写字楼,在这幢甲级商务楼里,既有中民投等民营投资集团总部,也有申万菱信基金、安信证券、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浩富浩信国际投资咨询等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专业服务机构,还有中民国际融资租赁、外滩云财富、城创投资等新金融机构,这幢商务楼就是金外滩国际广场。金外滩国际广场的不简单更在于:2014年4月刚启用时入驻率才4成,税收就已达到了1.4亿元,当年进入了“亿元楼”行列;第二年,入驻率提高到98%,税收跃升至7.6亿元,一下冲入黄浦区“亿元楼”前十强;第三年前9个月税收已达15.5亿元。

在中民投位于外滩的办公楼里,东面的落地玻璃窗前,浦江美景尽在眼底,意味着“中民投时刻准备扬帆远航,驶向国际”。而办公室内的红木家具与中式装饰,却提醒着人们这是全国首家“国字号”民营大型投资公司。

2013年,中山南路100号,矗立起南外滩地区首栋超甲级办公楼——金外滩国际广场。站在楼内放眼望去,江景一览无余,外滩万国建筑群、陆家嘴现代建筑群皆入眼底。大楼开发之初就有明晰定位:打造国际金融商务平台,吸引国内外大批优质金融企业进驻,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上的一颗明珠。

2014年,金外滩国际广场23楼“明珠有主”,进驻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滩这一块地方,既让人望向国际,又能守住民族。”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外滩,中民投总裁充满信心。

2014年8月21日,多日阴雨的上海,难得阳光明媚,中民投在外滩正式揭牌。成立以来,中民投身上的种种符号,一直让它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59家民企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高达500亿元、为首家“国字号”民营大型投资公司、国务院批复、总理签字、“中国的摩根大通”、落户上海最黄金地段……

中国的投资不能纯粹依赖政府和国有企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尽快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中民投就在做这样的事。“从筹备到现在,我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中民投总裁说,“作为专业投资公司,中民投走的是产融结合的道路,我们的压力很大,动力更大。”

两年前,中民投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中民投落户上海是必然的,“上海是好地方,对中民投非常有吸引力,我们为‘四个中心’而来。”“中民投立足上海,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要借助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融入上海经济,我们不是外来者,我们与上海经济发展是一体的。”

最终选择外滩,中民投总裁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全国来考虑,适合新金融的发展的区域并不多。外滩有接轨国际市场、规范的营商环境,相对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综合比对,这里的金融商务环境更适合我们。”

如今,中民投正稳步向前,在2016年8月召开的“中民投股东大会”上有数据显示,短短两年时间中民投资产规模已增长至2000亿元。在经济转型期实现这样的高速增长,证明了中民投的民企抱团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更重要的是,中民投正在走出一条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独特发展道路,在国内外都正在展开积极布局,这也为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中民投落户上海、选址外滩,也对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带来了利好。”黄浦区金融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中国大型的民营投资平台,中民投能起到一个“领头羊”作用,它登高一步,带来的吸附效应、集聚效应,对整个外滩的金融建设,影响力不可小觑。

3

处于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区域的董家渡金融城,同样颇具亮点。

董家渡金融城总建筑面积为113.9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达到了惊人的604亿,整个项目计划在2021年全部竣工。说起董家渡地块设置的受让条件,比如要带着整体规划来竞拍,很多人曾经觉得奇怪:一般土地出让都追求迅速成交,而这里却把门槛抬得这么高,难道就不怕因此吓跑“财神”?对于相关人士持有的疑问,黄浦区委、区政府领导就“功能定位”作出过明确解释:传统的开发机制是先拍卖土地,开发商拿地然后造房子,造好后招商引资,卖掉或者租掉,对于最终入驻的是谁,政府很难从中调控。而根据南外滩区域的总体规划,这里很明确就是要吸引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聚集。怎么实现这种功能定位?就要让最终使用者拿地,从而保证今后入驻的一定是金融企业和企业总部。谁能拿地,不只取决于对地块的出价高低,而更看重的是区域规划和功能的实现,对整个地区长远发展的贡献和支撑作用。

当人们惊叹于南外滩开发动力之强、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时,不由也会追问:在新貌纷呈的背后,对这一区域的规划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创新理念?

其实,这样的开发模式在功能实现的同时,另一个好处恰恰就是能够节约很多时间成本。以往的开发,是拿地者将土地拿到手后开始做方案、做规划,起码要花费两年时间,然后再花四到五年时间建设,建完之后的招商引资,快则一年、慢则两年,也就是说,共计要六到八年后,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产出。而按现在的做法,今年土地拍出去,当年就能有经济回报。因为拿地者除了要满足在黄浦区落户入驻、并在这里开展经营活动的要求之外,还要承诺今年拿到土地,当年就能产生直接经济贡献,而建设周期结束后,产生的直接经济贡献还得有大幅提升。这是土地开发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个有益的探索。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也是南外滩土地开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结果。早在几年前,南外滩区域一些地块拍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新的做法,到了596、594地块开发时已更趋完善,而到了复兴地块开发时,就实施了以金融机构为主的六家企业联手进行土地开发。在复兴地块开发项目里,政府就做到了用机制保证6家企业的6幢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这些楼宇的地下空间、外观设计都是整齐划一的。目前,计划入驻的机构几乎囊括了各种金融业态:黄金交易所、互联网金融企业、资产管理企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

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区域的南外滩,一幢幢新建筑拔地而起,一家家龙头企业竞相入驻,一片片新风景令人目酣神醉。如今,漫步南外滩,金融大楼、商业广场鳞次栉比,棱角分明的轮廓、闪闪发光的玻璃,都昭示着城市新金融的未来。

4

南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是一条“7×24小时”不夜的光带。

“白天上班人流进来,晚上下班后人流出去”是不少金融集聚区的尴尬,而南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夜城。其实,早在2013年5月间,上海南外滩地区规划正式落定之际,就已经把未来的南外滩规划成了一个城市风貌、金融商业和生态滨水区相融合的综合商务区。而南外滩地区金融商务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用、便利和生态。一段令人期待的描述,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楼宇与楼宇之间相互贯通,金融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在这里紧密联结;专用的交通系统让人们可以自由抵达区域内的任何地点,也可换乘公共交通;金融行业的精英白领不用为午餐到哪里吃而犯愁,加班后也能吃到宵夜,还能去滨江小酌一杯;工作闲暇,在南外滩就能看到话剧、听音乐会……“白天,有很多人在这里办公;晚上,同样会吸引很多人来这里休闲。”

以董家渡金融城为例,作为以金融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体,董家渡金融城强调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休闲功能混合,60%为商务办公,20%为商业,20%为居住。在景观上拥有十字景观双轴线,东西向为500米商业绿地景观轴,含1.2万平方米的中央绿地;南北向为400米历史文化长廊,有上海最早的巴洛克风格天主教堂、建于1715年的商船会馆。2017年4月,中民投与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共同举办了“上海·董家渡金融城·丽思卡尔顿酒店经营合同签约仪式”,双方将打造外滩金融集聚带上最高的奢华酒店。

为了更好地连通南外滩浦江景观,董家渡金融城与黄浦江畔之间还规划了立体景观跨街天桥,如此,也便应了一句名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你也是风景。

5

南外滩的开发节奏进入“加速度”,南外滩面貌今非昔比,让人印象深刻。

南外滩改造,在功能上始终强调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注重城市多元功能的复合,与外滩共同形成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国际金融集聚区;在空间上始终强调高度开放与历史沿承,注重城市空间生活性塑造,将南外滩地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水金融区。因此,除了建设一条金融集聚带外,必须充分发挥滨水优势,让身处南外滩的人们觉得和黄浦江近在咫尺,这就需要将临江地块与滨水岸线直接贯通。

修建天与地两个通道和重构地面道路,因此成为了一种必须。

两个通道指地下通道和空中连廊——

中山南路地下通道被打通了,北起白渡路,南过董家渡路后接地,总长约950米,计两层,地下一层为公共活动空间,地下二层为过境交通通道。这一通道将董家渡地块的地下空间和滨水岸线连通了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地下穿越中山南路,然后可以直接上码头。

空中连廊则是一个挑空的大平台,将董家渡的楼宇与滨水岸线直接沟通,这不仅仅是一个空中步行道的概念,还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景观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一座空中花园,为上海市民多创造了一个滨水公共活动空间。而在集创意办公、会议会展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兴滨江地区,将会形成T形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建起大型的二层景观平台,游客同样可以在景观平台上观赏黄浦江的美景。

与此同时,地面道路也将呈现不同以往的格局。中山南路地下通道工程是外滩往南延伸的地下桥梁,在董家渡这一段的中山南路原先是快速交通,8条车道,当过境车辆都改从地下走之后,地面交通的组织将会和现在的外滩类似,通过步行系统连接,人们可以直接放心地穿越而过。

金融集聚带与滨水岸线的无缝对接,形成了“有空间,没距离”的格局,这里将成为游客、周边居民、办公楼里商务人士休闲和亲水的地方。

百年大计,世纪精品。

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不仅打造着一个充满活力、传承文脉、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而且拓展了一个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先发优势,具有新金融集聚特征的金融服务、金融文化综合的生态高地。

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符合,一个好大的“上海阳台”,在黄浦江畔。

与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要求相符合,一个好大的“国际舞台”,在黄浦江畔。

猜你喜欢
外滩滨江码头
福州滨江私宅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芜湖滨江天际线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上海外滩夜色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摆渡的人
高新(滨江)区:打造“智慧e谷”